中國古典傢具文化|椅子:坐而有禮
《論語》中說:「不學禮,無以立」。
在中國傳統禮儀中
怎麼坐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今天小睛帶大家
一起走進古人的生活
看看他們是怎樣「坐」的
跽坐
古時,在椅子沒有出現之前,人們會客時都是跪坐在席子上,或者是一張叫榻的大床上,稱為「跽(jì)坐」,跽坐是當時社交場合的正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跽坐俑、跽坐)
椅子的出現
到了東漢末年,一種名叫「胡床」的摺疊板凳,類似於現在的馬扎,從北方游牧民族地區傳入中原,第一次改變了人們的坐姿。
北齊 《校書圖》
杜甫在《樹間》一詩中曾寫道:「岑寂雙柑樹,婆娑一院香。交柯低几杖,垂實礙衣裳。滿歲如松碧,同時待菊黃。幾回沾葉露,乘月坐胡床。」
其中就解釋了胡床是一種坐具,
在庭院里的月光下,
坐著小馬扎觀景,
想想好愜意。
南唐 《韓熙載夜宴圖》
「椅子」這個叫法是唐代才有的。到了唐代中期,胡床逐漸演化為我們習以為常的有靠背,有扶手,可以讓雙腿自然垂下的椅子,隋唐五代時期,椅凳的使用漸漸多起來。
宋代椅子更為普遍,造型和結構都更合理,高度也接近現代。
到了明代,椅子的形式已有很多,這些坐具的設計宗旨,並非簡單的坐,還蘊含著人們坐時的禮儀,中國古典正式坐具,體現的是一種莊重和典雅。
椅子坐禮的標準
交椅最少見 但最顯赫
最為少見的是交椅。
擺放:交椅在廳堂中陳設,以顯著地位,有凌駕四座之勢,俗語有「第一把交椅」之說,說明它的尊貴和崇高。
坐者身份:如果來訪賓客的地位與自己相當,皆是高官顯赫,就只能也以交椅接待。在許多傳世的祖宗畫像中,常可見官員坐在一張披覆椅衣的交椅上,如清早期一張描繪王鏊的畫像中,王鏊即坐在交椅之上。
不過交椅在為貴族所喜愛的同時,也因為其方便攜帶和制式優美而備受民眾所喜愛,並將交椅加以修改,相交角度放大,變成躺椅,併名之「醉翁椅」。
竹林亭下 躺在醉翁椅上的文人
太師椅唯一用官職命名的椅子
太師椅是古傢具中唯一用官職來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於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種類似於交椅的椅具。在明代時,將上部安栲栳樣椅圈兒的圈椅稱為太師椅。
坐者身份:到了清代,太師椅成了一種扶手椅的專稱,此扶手椅的靠背板、扶手與椅面間成直角,俗稱屏背式,樣子莊重嚴謹,用料厚重,寬大誇張,裝飾繁縟。這些特徵都是為了顯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經完全脫離了舒適,而趨向於尊嚴。
到了清代晚期,清式太師椅的製作越來越繁瑣,單純地追求「新穎」,裝飾繁重,成為附加品,造型出現了融和東西方藝術特徵、繁瑣累贅的風格。
清式太師椅,再也沒有明式太師椅——圈椅的那種尺度合體,造型簡練、挺拔,耐人尋味,細緻精密,手感舒適的藝術水平。
擺放:清式太師椅一般成對陳設於廳堂正中或比較雅緻、莊重的場合。後成為中國古典園林與庭院中的典型廳堂傢具,在陳置上都要求成雙配對,或布置於供桌兩邊,或設置於廳堂東、西兩邊。
官帽椅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文化內涵
官帽椅是宋代定型的一種椅具,它的名字很形象,因其形狀酷似古代官員的帽子而得來。也有人認為椅子的搭腦兩端出頭,像官帽的展腳(俗稱「紗帽翅」),故有此名。
其說似難成立。因官帽椅的進一步區分即有「四齣頭」(搭腦和扶手都出頭)和「南官帽」之別。而所謂「南官帽椅」是四處無一處出頭的。可見名為官帽,並不在搭腦出頭還是不出頭。
坐者身份:官帽椅線條優美,坐面寬闊,同時兼有裝飾功能和實用功能,這可能是當時因文人所需要的一種境界而設計的造型,所以它具備了較高的藝術性和文化內涵。這種椅子在我國的明清時期,民間使用得較為廣泛,而它的風格形成卻是在一千年以前。
在中國傳統的椅子中,官帽椅以其誇張舒展、體形高大的特點而著稱,所有的椅具當中它的體形是比較高的,然後比較舒展,它的扶手和搭腦都是呈誇張之勢,向外舒展的,所以它的視覺感覺非常舒服。
擺放:官帽椅是傳統坐具中最為普通和常見的座椅,也是使用範圍最為廣泛的。不論在廳堂,還是在花園戶外,官帽椅以其舒適和優美,既能讓人坐著舒服,又能與室外美景融為一體,應該說是中國傳統坐具中設計最為成功的一種。
圈椅最舒適最大氣
唐 《揮扇仕女圖》
在世界上圈椅是最能代表中國椅子的典型,圈椅之名是因圓靠背狀如圓圈而來,宋人稱之為「栲栳樣」。圈椅後背和扶手一順而下,不似官帽椅有梯級式高低之分,腋下一段臂膀也得以支撐,非常舒適。
坐者身份:圈椅是身份較高貴、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能坐的。
一件傢具
就是一段歷史的見證
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播
監製:周海濤 閆開
編審:劉凱傑 李東霖
編輯:袁果
實習:杜昊
傳承文明|服務生活
睛彩中原頻道
收看方法:
1、河南有線41台
2、聯通、移動、電信等數字電視機頂盒或網路電視機頂盒41台
3、頻道微信公眾號收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