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筠州公使庫刻本《詩集傳》
原標題:宋筠州公使庫刻本《詩集傳》
《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原稱「詩」或「詩三百」,收入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約500年的詩歌創作。自漢儒尊《詩》為經,後人遂以《詩經》稱之。漢代傳《詩》者有魯、齊、韓、毛四家,後僅毛詩流行。宋之前注釋《詩經》者,影響最大的為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至宋則多推南宋朱熹的《詩集傳》。然在朱熹之前,蘇轍亦作過《詩集傳》二十卷。
蘇轍(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號潁濱遺老,宋四川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與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的文章以議論為主,文勢汪 洋,筆力雄健,說理清晰有力。其詩境界開闊,多步蘇軾後塵。著有《欒城集》、《欒城後集》、《欒城三集》10卷、《應詔集》、《詩集傳》、《春秋集解》、《孟子解》、《論語拾遺》、《古史》、《龍川略志》、《道德經解》等。比較而言,《欒城集》聲名更為卓著,而《詩集傳》卻很少有人了解。
宋代的《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和元代的《文獻通考》、《宋史·藝文志》中,蘇轍的《詩集傳》,均著錄為二十卷,然幾百年來卻未見傳本。常見者皆為十九卷本,其差異不得而知。
蘇轍的《詩集傳》長時間不為世人了解的原因,一,自王安石《三經新義》立於學官,置博士、試諸生都用王解,因而他人解經之作罷廢;二,宋代後期,均認為兩蘇是文學之士,其經學之作不過是文人解經,無足輕重,故置而不問。這部蘇轍的《詩集傳》便沉埋無聞。此外南宋初年王安石《三經新義》在科舉考試中的影響減小,而朱熹的《詩集傳》又十分風行,其他的詩經研究著作流傳又受到影響。
蘇轍死後聲譽日隆。其曾孫蘇詡來知筠州,故於筠州公使庫為其祖父刻印《詩集傳》。
筠州,初為唐置,尋廢,五代復置。宋曰筠州瑞安郡,寶慶初年因避南宋理宗趙昀嫌名之諱,改曰瑞州,即今高安縣治。據史料記載蘇轍曾兩度居筠,頗有德政,口碑載道。到他曾孫知筠時筠州官民仍念舊德,故刻其書於此。
公使庫在宋代是一個地方官署機構,各級地方行政管理機構均設公使庫,職責是負責接待往來官吏的食宿。公使庫可以經營獲利以補充接待經費,所以賣葯、開當鋪等手段無所不為,財力隨之雄厚。公使庫除接待也有出版印刷的任務,所以公使庫下往往設立雕造所,刻印書籍除完成政府任務外,也經營謀利。
此書卷二十後鐫有蘇詡刻書跋文:「庚子淳熙七年四月十九日,曾孫朝奉大夫、權知筠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營田事詡,重校正刊於本州公使庫。」此是確認該本為「淳熙七年蘇詡筠州公使庫刻本」的最直接的證據。另外此本避諱至「慎」字止,亦是刻於南宋孝宗朝的佐證。
此本早期流傳的脈絡不甚清晰,至明末為毛氏汲古閣所藏,入清較長時間為圓明園所藏,書內有籤條,謂:「《詩集傳》原一套四本,五十二年三月十日暢春園發下改裝一套三本,系蘇轍所著,淳熙七年其曾孫詡重校刻」可證。乾隆編纂《四庫全書》時不知聲息,以致於《詩集傳》不用此本,反用明刻十九卷本,也是書林憾事。
1989年,這部舉世孤罕的宋筠州公使庫刻二十卷本《詩集傳》沉寂多年後驚現中國書店,中國書店為使其流傳永久,即與國家圖書館聯繫,國家圖書館購回後悉心保管,並影印出版,廣其流傳,使珍貴善本化身千百,嘉惠學林。
※西藏自治區察雅、江達、貢覺三縣完成古籍普查工作
※周汝昌與顧隨《蘇辛詞說》的故事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