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擇鄰」面臨現實問題:學區房幾人買得起?
原標題:「孟母三遷擇鄰」面臨現實問題:學區房幾人買得起?
很早就聽人們講過一個故事:孟母三遷。
一遷:從墓地旁遷分到鬧市;
二遷:從鬧市遷到屠宰場;
三遷:從屠宰場遷到學宮旁。
其實,孟母不一定只遷了3次,有可能多次,古人喜歡以「三」來泛指多次,所以創作這個典故的人就說成了「三遷」。
最開始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們只單純的讀出了這樣一個道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之所以能成為儒學「亞聖」,和他的母親為他營造這麼好一個生活、學習氛圍是密不可分的。
沒錯,環境對於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個觀點直到現在也被大家所認同。
特別是在教育問題上,很多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拚命地為孩子提供最好的學習條件。
然而,隨著人口的增多,學習資源越來越有限,供需矛盾變得更加尖銳,很多好學校一位難求,我們心中追求的那個「孟母三遷」的目標似乎變得越來越渺茫。
因為教育資源的問題,「學區房」這個概念甚囂塵上,然而學區房昂貴的價格,使它成為很多人心中難以逾越的一座大山。
我不知道孟子的母親當時是怎樣搬到學宮旁邊去住的,據我所知,古代的學宮和私塾之類的,也應該坐落在人口稠密區,也就是說,要擠進這裡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孟子家很有錢嗎?
孟子的父親很早就死了,孟子是在母親的撫育下長大的。但孟子家的背景並不差,他的祖先是魯國曾經的「三桓」(三大家族,類似於「晉國三卿」)之一——慶父。
有句話叫「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就是指的孟子的這個先祖慶父曾經有多強橫。到孟子這一代、這一支的時候,估計就沒落了,但起碼他們家還是貴族背景。在那個年代,家族背景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決定你將來的上限有多高。所謂「龍生龍,鳳生鳳」就是這個意思。
作為貴族階層的孟子,其祖祖輩輩應該都是文化人,他要找一個學區房也不是沒有可能。而作為奴隸階層的那些人,當然就只有一輩子種地了。
然而今天,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所有人都可以競爭好的教育資源,但這些資源就只有那麼多,人人都想擁有,所謂「價高者得」,到最後就只有通過實力來PK了。
所以,現在好的學區房已經脫離了它原有的價值,成為了一種佔據教育資源的手段,其價格讓人望而生畏。
其實,筆者想說一下自己的佛系觀點:儘力而為,不必勉強。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號「賨人客」,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歷史作者,專註原創,拒絕抄襲。
※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裡面,居然沒有岳飛?!
※一代武俠大師 金庸逝世
TAG:蜀山筆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