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從恐懼中解脫

從恐懼中解脫





推薦


這篇文章講到我們有所恐懼是因為我們相信有「我們」,這種相信來自於恐懼中的妄念。我們需要培養對治慾望、妄念、和執著的力量。只有這樣才能回歸唯一真正的安全所在。一旦從「我執」和「我所執」中解脫出來,我們會發現恐懼的組成元素,無論善巧或愚痴的方面都不復存在。---加措活佛



作者介紹:



坦尼沙羅尊者又名阿姜·傑夫(Ajaan Geoff,生於1949年),是一位美國僧侶。他師從泰國林居派大師阿姜放·喬地可(AjahnFuangJotiko,阿姜李的弟子),在其座下修學22年。從1993年開始,他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市的慈林寺(Metta Forest Monastery)擔任住持,這是美國首個泰國林居派寺院,由他和阿姜·蘇瓦·斯伐可(Ajahn Suwat Suvaco)聯合創辦。


坦尼沙羅尊者最為人稱道之處也許是他翻譯的《法句經》(Dhammapada)和《經藏》(Sutta Pitaka ),總共將近1000偈經文。這為參考網站「內觀入門」(Access to Insight)提供了大部分經文翻譯。他翻譯過許多泰國林居派大師的佛法開示,這些譯作也同樣出名。他本人還撰寫了一些佛法相關書籍,並且編寫了針對自己巴利文譯著的學習指南。


 

曾經,有位人類學家向一位阿拉斯加的薩滿僧人質疑其部族的信仰體系。面對人類學家的系列發問,僧人忍耐了一會兒,最後告訴他:「聽著,我們不是相信,而是恐懼。」


 


他的觀點一直令我著迷。當我把這些話告訴朋友時,他們的反應也引起了我濃厚的興趣。有人說這位僧人無意中道出了原始宗教和文明宗教的真正區別:原始的宗教信仰建立在幼稚的恐懼之上,而文明時代的宗教信仰則是基於愛、信任和快樂。其他人認為這位僧人揭露了文明宗教的偽裝和背離,並點出了所有嚴肅宗教生活的真正源頭。


 


如果我們挖掘一下這兩種說法背後隱藏的含義,會發現第一種說法把恐懼本身看作人類最大的弱點。如果我們能輕易克服恐懼,就會讓自己更強大。根據第二種說法,僅僅憑藉態度的改變不可能克服人類固有的弱點:如衰老、疾病、和死亡,而恐懼是我們在面對這些弱點時再誠實不過的反應。如果我們沒有接觸過最真實的恐懼,就沒有動力進行自我保護,從而遠離真正的危險。

 


那麼,這兩種對待恐懼的態度中哪種幼稚,哪種成熟呢?這兩者是否都有真理的成分?如果有,這些成分如何結合才最好?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最好換種問法:恐懼在何種程度上是一種有益的情緒?在何種程度上不是?在終止恐懼的練習中,恐懼本身是否對達成目標有所助益?


 


佛教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複雜的。部分原因在於佛教的雙重根源,它既有文明的傳統,也有原始的傳統。此外,恐懼本身也很複雜,即便是對於它本初的形式而言。想像一下夜裡突然被獵人的燈光困住的鹿。它顯得困惑、憤怒。它感到危險,在危險面前很脆弱,想要逃避。任何恐懼都或多或少包含這五種元素——困惑、反感、恐懼感、無力感和逃避的慾望。即使一隻鹿有很多逃走的機會,但困惑和反感可能讓它錯失良機。對人類來講道理也是一樣的。當我們在危險面前感到脆弱時,所犯的錯誤和罪惡也來自困惑和反感。


 

然而令人抓狂的是,如果察覺不到現實的危險,自滿也會讓我們作惡,做出冷酷無情的事,因為覺得自己可以僥倖逃脫。所以,恐懼中最後三個要素:無力感和恐懼感和逃避的慾望,都必不可少,它們能防止我們因自滿而作惡。如果排除困惑和反感,這三個要素能讓我們覺察到它們是積極的品質,對修行尤其重要,因此佛陀的遺教闡述了這點。生命中的危險是真實的。我們的脆弱也是真實的。如果我們不能清晰地認識它們,不將這件事放在心上,不努力尋找出路,就無法從根本上終結我們的恐懼。就像鹿一樣:如果它無視獵人的照明燈,最後肯定會被捆起來。


 


所以,為了讓心靈真正免於恐懼,我們不能簡單地否認任何引起恐懼的原因。我們必須克服恐懼的起因:在面對現實危險時心識的脆弱。佛陀看待這個問題的精妙之處在於:其對困惑或者標準的佛教術語稱之為妄念的洞悉。由於妄念的存在,恐懼變得愚痴。儘管恐懼很複雜,妄念本身這個單一的因素既是心靈的主要弱點,也是心靈要面對的最大危險。因此,佛陀強調妄念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他從兩個方面對治妄念:讓我們思考妄念的危險後果,它可能引起愚痴的行為;讓我們積蓄內在力量,進而洞察削弱心靈的妄念的本質,使心靈自由。這樣一來,我們不僅能夠克服妄念,也能從根本上將心靈置於無有恐懼之地。


 


當我們思考為什麼妄念能夠製造恐懼,並且刺激我們做出愚痴的事情時,會發現它從兩個方面起作用:首先,包裹著恐懼的妄念讓我們對面臨的危險產生錯誤判斷,誤以為有危險或沒有危險,而實際情況與之相反。如果我們將注意力放在子虛烏有或者微不足道的危險上,就會浪費時間和精力去建立無用的防範,我們的注意力因而不能集中在真實的危險處。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我們將衰老、疾病、和死亡這些真實的危險拋諸腦後,在行動上會變得自以為是。我們放任自己執著於物質——包括我們的身體、愛人、財產、見解,這首先讓我們暴露在衰老、疾病、別離、和死亡的危險面前。我們任隨慾望掌控心靈,有時候到達恣意造惡的程度,卻認為自己不受這種惡業的影響,而且認為這些惡果也永遠不會反過來傷害自己。

 


我們對潛伏在身邊的真實危險越視而不見,那麼在危險來臨時就會越震驚和迷惑。這就是妄念導致的第二個結果——催生愚痴的行為。我們對真實危險的反應不僅沒有終止危險,反而是創造了新的危機。我們企圖通過積累財富建立安全感,但財富將讓我們成為他人嫉妒的對象。我們壘起一道牆以隔絕危險的人們,但這道牆卻成為了我們自己的監獄。我們大量儲備武器,但它們反過來很容易傷害到我們自己。


 


對於恐懼最愚痴的反應是:當覺察到我們的生命或財產有危險時,我們相信通過摧毀他人生命和財產可以增強自身力量和保障安全,充斥著恐懼的妄念讓我們失去判斷力。如果其他人也採取同樣的做法,我們就會知道他們是錯誤的。但是不知為何,當我們自己受到威脅時,我們的標準和視角就會改變,我們自身錯誤的行為似乎也變成了對的。


 

這也許是人類最尷尬的弱點:在危機關頭,我們無法保證自己有能力採取正確的措施。如果對和錯的標準只是為了方便我們自己,那麼這些標準就毫無意義。


 


幸好在生命中最危險和不安全的區域,我們可以通過訓練做出最大限度的改變且進行最有效的控制。即使衰老、疾病、和死亡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事情,但妄念並不是,它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們通過思考和冥想能夠覺察到妄念的危險,就有動力克服它。但是,淺層的思考和冥想帶來的見解並不足以讓我們完全理解和克服妄念。和任何一場革命一樣:無論你對問題的思考有多麼深入,如果不集結自己的軍隊與對手正面交鋒,你不會真正知曉對手的陷阱和實力。只有當你自己的軍隊發展出謀略並且足夠強大,才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妄念也是如此:只有當你的精神力量足夠強大,才能夠看透那個滋生恐懼的妄念。而且,這些力量能將你置身於危險所不能及的境地。


 


三藏經典(Canon)列出五種這樣的精神力量:正信、堅持、正念、專註和洞見。經典同樣強調覺察力在培養這些力量中所扮演著的角色,覺察力能夠讓每種力量去抗衡一種妄念,避免讓衍生的恐懼變得愚痴或削弱心靈。這就意味著這些力量不是單純的蠻力。每種力量都包含著智慧和洞察力的元素,隨著個體精神力量的增長,洞察力也會越來越深刻。

 


在這五種力量中,正信需要最詳細的解釋,一則它是佛法中最容易被誤解而且未受充分重視的元素,再者,多重妄念需要正信來對治。


 


這裡的正信對應如下業力法則:我們所經歷的快樂和痛苦都取決於我們做事時的發心。它對治「面對危險時,堅持道德原則不能給我帶來最大利益」的妄念。它通過三種方式摧毀這種妄念。


 

首先,正信強調所謂的「自作自受」或者「迎風吐痰」的業力因果原則。如果你以噁心做事,無論當時情境如何,傷害會回到你自己身上。即使是一些愚痴的行為,比如殺、盜、或者是為取得短期利益而說的謊言,它們所帶來的長期傷害會超過當時得到的好處。


 


相反地,同樣的原則在我們行善時可以給我們勇氣。如果我們相信善意的發心產生的結果終究返回我們自身,即使在這期間死亡降臨,那麼,出於自己和他人利益的考慮,我們更容易做出長期努力所需的犧牲。無論我們是否能在今生受益,我們堅信「所作善業不亡」。這樣,我們積累大量善業(寬容和善良的行為)的勇氣得以增長,這些構成了我們抵禦危險和恐懼的首道防線。


 


其次,正信強調首先關注你的思想狀態,因為它決定你的發心。正信也能對治前述第一個妄念的推論:「如果堅持我的原則,讓別人更容易地傷害我怎麼辦?」這個問題的首要前提是「生命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而這本身就是妄念。如果這是正確的,那麼生命就是令人非常痛苦的財富,因為我們將不可阻擋地走向死亡。正確的見解是:生命的寶貴之處在於它能用來修心,因為強大的內心是任何事物都無法傷害的,即便是死亡。「生命的質量」取決於我們發心的質量和正直,就像「有意義的時間」是致力於修行那樣。或者,引用佛陀的一句話來講:「若人壽百歲,破戒無三昧,不如生一日,持戒修禪定」[《南傳法句經》:「若人壽百歲.破戒無三昧.不如生一日.持戒修禪定.」(CBETA, B07, no. 17, p. 51a12)宋·優法陀那譯。]。


 


正信認為追求人格賢善是無條件的。即使他人捨棄了最為寶貴的財富——正直,我們也不能盲從。業力法則並不像交通規則,僅在一天的某個時段或是一周的某幾天起作用。它是生生不息的宇宙時刻運行的法則。


 


有些人認為,因為佛陀認識到緣起(條件制約)法則,他不會否認我們的美德也相應受到各種因緣條件的影響。這是對緣起法則的誤解。首先,條件制約並不簡單意味著所有事情都是無常和偶然的。就像相對論中的相對性並不意味著所有事情都是相對的。它僅僅是用光速這個變數取代了質量和時間——後兩者長久以來被看作常量。質量和時間也許和某種慣性參照系相對,該參照系又與光速有關,但是物理法則對於所有的慣性參照系來講都是恆常不變的,與速度無關。


 


同樣地,條件制約意味著相對於偶然和變化而言有一些不變的模式,其中之一就是:基於慾望和妄念的惡意發心總是導致不愉快的結果。


 


如果我們學著接受這種必然的模式,而並非我們的感受和觀點的話,我們就應該更智慧地處理危險。與其追隨我們愚痴的下意識反應,不如學著跳出固有思維去思考如何找到阻止任何傷害的最佳反應,我們的行為會更加正確和慈悲。


 


同時,我們必須注意,佛陀所教授的緣起法則並不僅僅是鼓勵我們去接受無常的必然。他的目的是為了展示無常背後的模式可以被掌握,從而創造一種機會去超越條件制約和變化。如果我們想實現無條件,或最真實的安全,我們的賢善也必須無條件的,無分別地保護所有人的現世安全,而不僅僅是那些對我們好的人。就像上文中所講,當你完全放棄惡行,你就送出了一份偉大的禮物——不傷害任何生命的自由,並且你自己也能收穫一份無限的自由。


 


這種正信和賢善對我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我們第一次體驗到無條件制約之前,它們很容易動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藉助其他的精神力量鞏固正信和賢善。位於中間的三種力量:堅持、正念和專註將共同起作用。堅持以正精進的形式出現,它對治如下妄念:我們不是恐懼的對手,恐懼一出現我們就要投降。正精進幫助我們去除略微愚痴的品質,代之以善巧的品質。於是,一旦愚痴的力量出現時,我們能聯合自己善巧的力量去對治。正念從兩個方面協助這個過程:(1)它時刻提醒我們屈服於恐懼是危險的。(2)它教我們不要將注意力放在恐懼對象上,而要把恐懼本身看成一種心理現象,我們可以跳出來觀察它,但不要投入其中或被其左右。專註為我們的內心提供了一個穩固的幸福支柱,因此,我們不會感到被迫認同恐懼,內在和外在危險的生滅也越來越難威脅到我們的內心。


 


即使是這樣,直到它將危險的生滅之因連根拔起前,我們的內心也難以獲得終極的安全,這就是為何前四種力量需要洞察力才能得到徹底保障。洞察力把這些生滅的根因歸結於對「我」和「我所」的觀念,並且「我」和「我所」並非基於經驗層面。這種觀念來源於對「我」和「我所」的反覆執著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把這些觀念強加於經驗中,並認同必然走向衰老、疾病、和死亡的事物。此外,洞察力能夠觀察到我們內在的背叛和脆弱,內心的慾望推動我們執著於「我」和「我所」,一旦有「我」和「我所」的執著,內心的妄念讓我們相信他們確實存在。洞察力能讓我們意識到,這種錯覺原本正是讓衰老、疾病、和死亡變得危險的原因。如果我們不認同衰老、疾病、和死亡,它們就不能威脅我們的內心。在沒有任何威脅的狀態下,我們就沒有理由再去做那些愚痴的事情。


 


當我們的洞察力成熟如斯並結出「解脫」的碩果,我們最大的不安全感:對自己缺乏信心就會消失。一旦從「我執」和「我所執」中解脫出來,我們會發現恐懼的組成元素,無論善巧或愚痴的方面都不復存在。困惑或反感隨之而去,面對危險時我們的內心不再脆弱;因此也沒有什麼需要逃離的。


 


僧侶的觀點所引出的問題,在這裡找到了答案。我們有所恐懼是因為我們相信有「我們」,這種相信來自於恐懼中的妄念。自相矛盾的是,即使是這樣,如果我們因為足夠愛自己而害怕愚痴的行為和執著招致的痛苦,並且學著相信有出路,就能培養對治慾望、妄念、和執著的力量。這樣,整個由「我們」、恐懼、信仰、和執著打成的死結就能解開。剩下的自由才是唯一真正的安全所在。


 


對那些想要保障所執之物的安全的人來說,這一教言可能起不到安慰作用。但如果捨棄不切實際的幻想,你可以獲得真實的幸福,它不受任何事物或條件的制約。這種交換的收益遠超想像。正如佛陀的一位弟子曾經說的:「以前,當我是一國之主的時候,為了維護王權的快樂,我在皇宮、城市、國土內外砌上了防禦圍牆。但即便有這樣的守衛和保護,我仍舊處在恐懼之中,心情焦慮、懷疑且擔心。但是現在,在獨去森林的路上,在距離樹木一步之遙的地方,或者空蕩蕩的房屋中,我毫無恐懼和擔心,平靜且自信,無憂無慮、鎮定自如、且心滿意足,我的思想像一隻自由的野鹿。這就是我反覆強調它的意義,『善哉!善哉!』」


 


他的鹿很明顯不是獵人的燈下之鹿,它是原野中安全的鹿,無論去往何處都逍遙自在。不同於普通的鹿,它已從執著中解脫出來,變成所謂的「無條件意識」。光線可完全從中穿過。獵人無法射中它,因為它無法被看見。


 


翻譯:圓妙


一校:道蕾


二校:圓化、圓和


終審:安安





將我們在設置中標註上星標



從此不再走失在人海中



有緣請加我個人微信



長按上圖二維碼即可添加


公益網店


長按識別



所有盈利用於藏地

失學兒童的教育



網店地址:jiacuohf.taobao.com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到達我們的微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加措上師語錄 的精彩文章:

出離
善有善報

TAG:加措上師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