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古代指南針為何不叫指北針?

古代指南針為何不叫指北針?

天津科普說

帶你開啟精彩科普旅程!




古代指南針,又稱司南




指南針為什麼不叫指北針?其實指南針上面的箭頭一般是指北方的,那麼為什麼還叫指南針呢?因為古代人指北是不用指南針的,而是通過看北極星。




為什麼不叫指北針?






中國是個天文學很發達的國家,而且位於北半球。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人就對天上的恆星、行星、星座感興趣並勤於觀察。他們對天空中的北斗七星是相當熟悉的。這7顆亮星中的4顆組成斗形,另3顆組成斗柄;而且用北斗星很容易找到位於北極的十分耀眼的北極星。用北極星指北是中國人的常識、中國人的傳統和習慣。




有了這個可以指北的標誌物,任何事物都是不能和它爭鋒抗衡的,也不允許與它爭,就如同日出指東一樣。正因為如此,指南針的「老祖宗」 也是製成北斗七星的形狀,取名司南。



可能是因為這個叫「司南」的工具,所以後來大家就有了指南針這樣一個說法了,習慣之後其實也沒人去在乎為什麼不叫指北針,因為南和北是對著的,知道了北方就一定知道南方。




另外在我國古代文化里,南為陽,北為陰,活人都以陽為尊。皇帝都是面南背北坐,正屋的門窗都開向南。所以指示方向,也以南為主。



司南是指南針的始祖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指南針是怎樣發明的





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隻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遊戲,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這種「指南魚」。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製作和使用指南魚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上,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於比較活動的狀態,使鐵分子順著地球磁場方向排列,達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這種排列較快地固定下來,而魚尾略向下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發明,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學和地磁學的發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




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按沈括的說法,當時的技術人員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就能使針帶上磁性。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場作用,使鋼針內部磁疇的排列趨於某一方向,從而使鋼針顯示出磁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地磁法簡單,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發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為有實用價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文章來源:文摘周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津科普說 的精彩文章:

聯合國日|世界大同「和平與非暴力的傳統」

TAG:天津科普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