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帶你回歸哲學的本質

帶你回歸哲學的本質

法國17世紀最具天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爾曾在哲理散文名著《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中寫道:「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人的全部尊嚴都在於思想,是思想讓我們脫離了動物世界,是思想讓我們具有了人的高貴,是思想讓人成為了人。而所有的思想中,哲學無疑是最純粹的。哲學是最絕對的思想,是對知識毫無雜質的追求。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中世紀的托馬斯·阿奎拉到啟蒙運動的盧梭,再到德國古典時期的康德,黑格爾。哲學家都是他們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們思考宇宙的存在,人生的意義,時代的進程,從而提煉出自己的哲學體系。然而在國內,哲學的學習卻陷入了一個怪圈,初學者們將哲學史奉為圭臬。如同歷史學院的學生對待重要史實一樣將哲學史倒背如流,卻忽視了哲學的本質是思想。他們注重哲學家們的成果,卻忽視了自己的哲學思考。這就如同買櫝還珠一樣是十分不明智的。哲學入門的方法應該是就哲學問題引發自己的思考,哲學家們的思考只能是作為輔助。《做哲學:88個思想實驗中的哲學導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是一本優秀的哲學入門書籍。作者小西奧多·希克和劉易斯·沃恩通過思想實驗的方式帶領讀者回歸哲學的本質。

《做哲學:88個思想實驗中的哲學導論》以哲學史上的經典問題為討論對象,用偉大的哲學家們的思想做輔助,加入了大量的思想實驗,帶領讀者主動進行哲學思考。全書一共探討了六大哲學核心問題:身心問題,自由意志問題,人格同一性問題,道德相對主義問題,惡的存在問題和懷疑論問題。

《做哲學:88個思想實驗中的哲學導論》的作者是美國兩位學者,小西奧多·希克和劉易斯·沃恩。小西奧多·希克(Theodore Schick. Jr.)出生於愛荷華州,在哈佛大學取得了學士學位,在布朗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然後去了穆倫堡任教。現任穆倫堡學院哲學系主任,「穆倫堡學者計劃」項目主席。在光輝的學術生涯外,小西奧多·希克也是一位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他熱愛音樂,尤其是搖滾樂。擅長彈奏吉他,並在在穆倫堡學院的搖滾博士樂隊中擔任首席吉他手。劉易斯·沃恩(Lewis Vaughn)曾任《自由探索雜誌》編輯,現為獨立學者和自由撰稿人,出版過多部哲學書籍。兩人經常合作出版入門類哲學書籍,在中國為人們所熟知的有《怪誕現象學:21世紀科學防騙指南》。

小西奧多·希克和劉易斯·沃恩在《做哲學:88個思想實驗中的哲學導論》中,以問題為骨幹,以哲學家們的論證為血肉。穿插眾多思想實驗,帶領讀者積極思考,建立自己的哲學。哲學的本意是愛智慧,做哲學的動機之一是追求真理。《做哲學:88個思想實驗中的哲學導論》中詳盡的介紹了如何做哲學並鼓勵讀者去做哲學,最終讓讀者發展出自己的哲學。在全書的一開始,小西奧多·希克和劉易斯·沃恩就開門見山的詳細的介紹了哲學的事業。哲學有著六大核心問題,分別是:身心問題,自由意志問題,人格同一性問題,道德相對主義問題,惡的存在問題和懷疑論問題。研究哲學的目標就是要探討這六大核心問題,最終形成一個全面自洽的信念體系,從而用這個世界觀來理解世界,指導生活。形成信念需要證明觀點,需要證據與推論。哲學家們常用的工具是邏輯論證。論證分為兩種,歸納和演繹。歸納是一種從單一命題得到全稱命題的論證方式,有枚舉歸納,類比歸納,假說歸納等形式。演繹是一種從全程命題中得到單一命題的論證方式,有肯定前件,否定後件,假言三段論,析取三段論等形式。論證得到的信念需要通過思想實驗來驗證。而真理,就是那些能經受住檢驗的東西。

一,身心問題:什麼是心靈?

人類有超越物理的存在嗎?心靈是存在的嗎?如何解釋心靈呢?小西奧多·希克和劉易斯·沃恩在《做哲學:88個思想實驗中的哲學導論》中結合哲學史給出了六種理解。(1)心靈即靈魂。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笛卡爾在構建自己的哲學體系時提出了普遍懷疑,排除所有可懷疑的事物知識後,得出懷疑是肯定的,由此推出自己心靈的存在。從而得出了「我思故我在」。笛卡爾認為心靈是能和身體相互作用的非物質的存在,即人們通常理解的靈魂。這一面臨最大的難題是交互作用難題。心靈既然是沒有物理屬性的,那它是怎麼作用於物理對象的呢?笛卡爾提出了二元論的身心交互作用論,但是這又和唯物主義的物理因果閉合原則衝突了。而且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沒有辦法解釋他心問題,即沒有辦法判斷他人是否擁有心靈。(2)心靈即身體。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是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和大衛·休謨。洛克提出,心靈是一塊白板,只能被感覺經驗所書寫。休謨則表示笛卡爾式的心靈是不存在的,應該放棄對靈魂的討論。洛克和休謨的觀點被稱為經驗論,他們主張經驗是獲得外部世界知識的唯一來源途徑。這一論點後來的支持者有邏輯實證主義和邏輯行為主義,他們都很好的解釋了同一性問題。(3)心靈即軟體。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是功能主義者們。隨著計算機的高速發展,人工智慧的進展越來越快速。功能主義隨之發展壯大。功能主義者們認為,心靈是一種功能,是一種程序,擁有心靈就是擁有執行特定功能的能力。然而,功能主義不能解釋心靈如何指向不存在的東西,無法解釋意向性。(4)心靈即迷思。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是取消式唯物主義者們。他們徹底的取消掉了心靈的存在,認為根本不存在心靈狀態。取消式唯物主義將人們認為的存在的心靈狀態推託給常識心理學。他們認為信念和慾望等都是人們自己創造出來用於解釋生活現象的概念,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但遺憾的是取消式唯物主義無法解釋人們的感覺。(5)心靈即特性。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是泛心論者和突現論者,他們認為心靈只是心靈屬性而已。泛心論認為心靈的屬性,比如感知,慾望,記憶等都是普遍存在的。心靈屬性不來自任何地方,但也無處不在。心靈存在於人,也存在於動物,存在於生命體,也存在於非生命體。心靈就只是這無處不在的特性。突現論者認為,心靈屬性是突現的,一些原本沒有心靈屬性的事物以一種恰當的方式連接組織起來後,心靈屬性就突現出來了。心靈屬性是屬於這一個整體的,不存在其中的部分中。

二,自由意志問題:什麼是自由?

人類有自由意志嗎?人類可以同時既是被決定的又是自由的嗎?自由行動是可能的嗎?如果可能,那是如何可能的呢?小西奧多·希克和劉易斯·沃恩在《做哲學:88個思想實驗中的哲學導論》中結合哲學史給出了三種理解。(1)自由即偶然。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是因果的非決定論者。他們反對強決定論,拒絕因果決定論原則,認為有些事情是不由過去的事情和自然法則決定的,認為自由的行動是無原因的。但這個學說無法解釋自由的行動如何出於自由意志。(2)自由即必然。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是相容論。相容論即弱決定論認為,即使所有事情都是又過去和因果決定論導致的,但是仍然存在自由行動的空間。因為本來存在其他的可能性的,而現在的就是個人選擇的結果,選擇的可能性給予了人的自由。分層相容論提出人類的慾望可以分成很多不同高低的層級,人類的自由性表現在順從哪一層級的慾望。(3)自由即自決。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是自由意志主義者。他們認為自由行動是由自我導致的,自由行動是在自我的控制之下的,不是被過去的事件所決定的,也不取決於自然規律。自由意志主義者認同主體因果關係,認為事件出現的因果關係是由主體引起的。

三,人格同一性問題:什麼是自我?

人格同一性的條件是什麼?什麼決定了人經過了時間改變等變化後仍然是同一個人?小西奧多·希克和劉易斯·沃恩在《做哲學:88個思想實驗中的哲學導論》中結合哲學史給出了三種理解。(1)自我即實體。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是動物主義和靈魂主義。動物主義認為,是同一個活得人類身體決定了人格的同一性,無論是失憶還是重生轉世,只要擁有了同一個活的的身體,你就是你。靈魂主義認為,是同一靈魂決定了人格的同一性,你就是你的靈魂。但遺憾的是,靈魂的存在實在難以證實。(2)自我即心靈。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是記憶理論。記憶理論認為,是對過去的經驗事實的記憶決定了人格的同一性,只要對過去有至少一樣經驗記憶或自傳式記憶,你就是你。這一理論面臨了不一致反駁,因為人的記憶是會消退的,無法保持常新。為了回應這一反駁,哲學家們提出了心理連續性理論,指出只要在心理上是連續,存在內在的一致性,就可以斷定是同一人格。但如此又面臨著副本難題和轉世難題。(3)自我即過程。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是大腦理論。大腦理論認為心理上的連續性決定了人格的同一性,而心理上的連續性是有同一個大腦決定的。然而裂腦實驗對大腦理論提出了一個強硬的反駁,大腦分裂後又怎麼決定心理上的連續性呢?

四,道德相對主義問題:什麼是道德?

如何判斷一個行為在道德上是否正當?什麼是道德的行動?我們應當運用什麼樣的道德原則來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道德原則是什麼?是什麼使得一個行為成為正確的行為?小西奧多·希克和劉易斯·沃恩在《做哲學:88個思想實驗中的哲學導論》中結合哲學史給出了四種理解。(1)權力決定正當。這一觀點有眾多的代表,區分他們的是發出權力的主體。主觀絕對主義認為,只要有人認同某一行為,該行為就是正當的。這一理論具有內在的邏輯矛盾,難以自圓其說。主觀相對主義認為,只要有人認同某一行為,該行為對於他來說就是正當的。這一理論杜絕了所有人在道德上的過錯,是非常荒謬的。感情主義認為,道德知識情感的表達而已,事物沒有好壞。這一理論完全消解了道德困境。文化相對主義認為,某行為的正當性的決定權在於行為者所身處的文化,是行為者認同的文化決定製定了道德原則。這一理論給了文化絕對的權力,讓文化在道德上成為了絕對正確,哪怕認可不道德的行為也是道德的,因此不可能正確。神命論認為,是上帝制定了道德法則,所有順應上帝意願的行為都是正當的,違反上帝的意願則要接收懲罰。但是如果是上帝規定了道德,那為什麼世界上還存在惡呢?(2)善決定正當。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是後果主義和形式主義。後果主義認為是行動的後果決定了行動的正當性,只要能產生幸福這種因自身而為善的東西的行動都是道德的。但是如何定義幸福,幸福該歸屬於誰是後果主義者們持續討論的問題。形式主義認為是行動的形式決定了行動的正當性。他們認為應當制定一種所有人都被考慮在內的規則,只要這種規則被普遍遵守,就會產生最大化的幸福,而道德的行為就是遵守這種規則的行為。但是這樣的規則沒有辦法保證公正平等。(3)義務決定正當。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康德認為道德的行為因其自身而道德。道德是定言命令,是去除一切外部條件的。我們對自己道德的規範是最低的,最低要求一起形成道德律。康德說:」要只按照你同時也能夠願意它成為一條普遍法則的那個準則而行動。""你要這樣的行動,永遠都把你人格中的人性以及其每個他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同時用作目的,而絕不只是用作手段。「」每個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是普遍立法的意志這一理念。「(4)德性決定正當。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是行為效益主義和康德主義,他們都認為有德行的人會做出道德的事情,卻對怎樣是有德之人存在分歧。行為效益主義認為,有德之人是指那些在行動中將幸福最大化的人。康德主義者認為,有德之人是指那些在行動時遵守康德提出的定言命令的人。

五,惡的存在問題:上帝存在嗎?

我們有理由相信有一個全知全能全善的存在?上帝存在的論證是可靠的嗎?如果上帝存在,為什麼還會存在惡呢?小西奧多·希克和劉易斯·沃恩在《做哲學:88個思想實驗中的哲學導論》中結合哲學史給出了三種理解。(1)作為創造者的上帝。為了讓上帝存在合理,西方哲學家們給出了多種論證上帝存在,勸說人們相信上帝的方式。以托馬斯·阿奎拉為代表的宇宙論論證認為,所有事物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沒有事物是自己產生了自身,而這個因果鏈條是不可能無限回溯的,那麼必然存在一個第一因,那這個第一因就是上帝。目的論論證認為,從已經的知識來看,宇宙的結構是一個無比精巧的存在,宇宙中存在的一切都是為了某個偉大的目的而設計的,而能完成如此偉大的設計的只能是上帝。奇蹟論論證以歷史傳說中的奇蹟為證據,認為只有上帝才能違背自然規律,創造出奇蹟來。只要有奇蹟存在,那就是因為上帝存在。宗教體驗論證認為,教徒們有些有關於上帝的經驗,能解釋這些經驗的最好理由就是上帝存在。以安瑟倫為代表的本體論論證認為,上帝是一個全知全能全善的完滿的存在,如此一個完美的存在在現實中也必須存在,因為它是完滿的,所以上帝存在。(2)作為麻煩製造者的上帝。如果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存在的話,為什麼還會有惡存在呢?為了回應這個問題,西方哲學家們進行了多種論證來為上帝辯護。奧古斯丁提出,並不存在一個叫惡的事物,惡是善的缺乏,如同黑暗是因為沒有光,惡最初是因為亞當夏娃違背上帝的意願偷吃蛇果而來到世界上的。但是這個解釋無法回答上帝為什麼沒有阻止惡最初的到來。有人提出惡是獲得知識的途徑手段。約翰·希克提出,自然的惡存在是為了逼出人的潛力,讓人向最理想的方向進化。他還聲稱,痛苦可以塑造人的靈魂。這些論證都無法解答為什麼上帝不控制惡存在的數量,世間大量的惡都沒有發揮任何有益的功效。哈羅德·庫什納拉比認為,上帝不是全能的,惡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上帝沒有能力阻止它的發生。但這個理論削弱了上帝的權威,一個有限的上帝是難以接受的。(3)相信不可相信的。上帝存在和惡的存在問題無法得到一個完美的無任何爭議的解答,哲學家們就要不要相信上帝,為什麼要相信上帝陷入了沉思。德爾圖良提出」因為荒謬所以相信「。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承認基督教的信念是有荒謬的部分3的存在的,但信仰是需要激情的,用激情來進行信仰之躍,來跨越荒謬。這遭到了羅素的強烈反對。羅素毫不客氣的指出,必須信點什麼才能生活的人軟弱可鄙的。克里福德認為,合理的信念應該是證據做依靠的,有信仰的人有義務讓信念和證據相匹配。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了質疑,認為這種義務不是絕對的。他提出,選擇信仰是因為生活中的真實選擇讓我們有了相信的意願。以讓-保羅·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指出,存在先於本質,我們不是被創造出來完成任何命令,達成任何目的的。

六,懷疑論:什麼是知識?

什麼是知識?知識的特點是什麼?知識必須有確定性嗎?知識是如何被獲得的?知識有限度嗎?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是存在的嗎?小西奧多·希克和劉易斯·沃恩在《做哲學:88個思想實驗中的哲學導論》中結合哲學史給出了三種理解。(1)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理性主義者們把自明的天賦觀念或者原則當作一切普遍必然性的知識的前提。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把存在當作真理的對象。他的追隨者芝諾提出著名二分法悖論來證明巴門尼德的觀點。古希臘三賢之一柏拉圖認為知識來自於理念,並通過洞喻來說明。現代最有影響力的理性主義者是笛卡爾,他把知識的來源歸於自己的懷疑。經驗主義者們認為認識來源於感覺經驗,經驗是檢驗知識時最基本的標準,認知方法是歸納法。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將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結合了起來,認為知識的內容是經驗的,而知識的形式是理性的。(2)實在論與現象論。關於我們如何認識感覺經驗給予的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西方哲學家們提出了兩種觀點。一種是實在論,其中又分為直接實在論和表現實在論。直接實在論認為,我們是通過感官直接感知到實在的,沒有任何的中介。以洛克為代表的表現實在論認為,感官感覺到的是實在的表現而已,不是真正的實在。我們對世界的知識是以感覺材料為中介的。另一種是現象論,以英國哲學家貝克萊為代表。他認為外在的事物只是被人們感覺的現象而已,只有心靈才是真正實在的。(3)知識的解釋理論。知識是什麼?針對知識的定義問題,哲學家們進行了詳盡的探討。證否理論提出,知識是不可證否的真理念,但這一理論極大的縮小了知識的範圍。因果理論提出,知識由真的條件產生的真信念。可靠性理論認為,知識是由可靠的過程產生出的真信念。德性透視主義認為,知識是運用理智德性產生的真信念。

小西奧多·希克撰寫《做哲學:88個思想實驗中的哲學導論》最初是因為他需要教授一門哲學導論課程,而現存的哲學導論書籍都不入他眼。所以《做哲學:88個思想實驗中的哲學導論》其實是一本哲學導論教科書。國內早期使用這本書的是中山大學哲學系翟振明教授。翟振明教授曾在美國工作時和小西奧多·希克是同事,十分賞識這本書,用英文版做為研究生博士生們哲學導論課程的教科書。這本書的翻譯者們也是中山大學哲學系翟振明教授的學生。作為教科書,《做哲學:88個思想實驗中的哲學導論》的結構有非常鮮明的特點。每一章都是從導言開頭,介紹本章討論的主題,並在導言結尾列出本章的學習目標。每一小節結束後有本小結知識點總結,學習問題,討論問題和網路探究資源。每一章結束後有針對本章討論問題的大量哲學原著精選片段,供學生閱讀以加深理解。小西奧多·希克作為哲學教授,十分重視學生論證能力的培養,在第一章中花了大量篇幅來介紹哲學論證的方式,並在本書中穿插了大量的哲學思想實驗來鍛煉學生和讀者的哲學論證能力。與傳統哲學入門書不同的是,《做哲學:88個思想實驗中的哲學導論》以哲學問題為主線串聯全書,這無疑是有利於讀者親身做哲學的。為了讓哲學書接地氣,讓讀者感到親近,小西奧多·希克在《做哲學:88個思想實驗中的哲學導論》中加入了大量的名人名言,新聞報道,法庭例證,讓讀者看到哲學無處不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進行哲學思考。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說:「哲學使人深邃。」每個人都應該了解一點哲學。要了解哲學,不妨讀讀《做哲學:88個思想實驗中的哲學導論》。不論你是哲學專業的學生還是一般哲學愛好者,或者是一個追求思想的人,《做哲學:88個思想實驗中的哲學導論》將帶你回歸哲學的本質,直達哲學的根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