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40年,軍旅小說從「單兵作戰」到氣象萬千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當代軍旅小說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具體都分為哪四個階段?都有什麼樣的表現?請關注今天出版的《解放軍報》「長征副刊」為您帶來的詳細報道——
風雨兼程四十年
——改革開放以來軍旅小說回望
朱向前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當代軍旅小說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兩代作家在三條戰線作戰」;二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軍旅長篇小說的潮動;三是新世紀初年軍旅小說的第四次浪潮;四是「新生代」軍旅作家在更廣闊空間的崛起。
一
新時期伊始,思想解放運動如春風吹拂文化原野,中國當代文學迎來了繁榮發展的黃金時期。軍旅小說有一點滯後,雖然有徐懷中、鄧友梅等發表了《西線軼事》《追趕隊伍的女兵們》等名作,但還是單兵作戰,難成陣勢。
真正標誌著新時期軍旅作家集團衝鋒的「信號彈」恰是1982年間朱蘇進《射天狼》和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兩部中篇小說「一南一北」的問世,它不僅宣告了新時期青年軍旅作家的集群崛起,拉開了新時期軍旅小說進入高潮的序幕,而且以此為象徵,開闢了反映「和平軍營」和「當代戰爭」的兩條戰線,昭示了一大批青年軍旅作家在這兩條戰線大顯身手。
待到1986年,莫言的《紅高粱》又開闢了第三條戰線「歷史戰爭」,引導了一批沒有戰爭經驗的青年軍旅作家寫出自己心中的戰爭。至此,「兩代作家三條戰線」的創作格局基本形成,新時期軍旅文學也藉此進入全盛時期,掀起了新中國軍旅文學的「第三次浪潮」。
1980年代的軍旅小說緊隨時代步伐,以思想解放為發動,匯入現實主義深化的主潮之中,在三個層面上急速向前推進。一方面是在思想深度上,向現實主義的深部和細處挖掘,尋覓和平時期軍人的歷史定位和戰爭中人性的裂變與閃光,在頌歌與悲劇的討論中摸索英雄主義與人道主義的辯證把握;二是在題材廣度上,從雪山哨卡到火箭基地,從女兵王國到受閱方陣,從將軍到士兵,從歷史到現實,從天空、海洋到陸地,展開了廣闊壯麗而絢爛的人民軍隊生活畫卷;三是在藝術形式上,繼承傳統而超越傳統,立足本土又面向外域,在敘事結構、語言修辭和感覺方式等諸多方面不斷接受挑戰,變革前行。
1980年代的軍旅小說完成了革命性突進,湧現出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名篇和才華橫溢的優秀作家,部分作家作品甚至已經表現出了努力與世界戰爭文學對話的追求,軍旅小說再度成為當代文學獨特而無可替代的組成部分,為新時期文學的繁榮進步作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二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後,驟然加速的社會轉型帶來了文學的失重,更帶來了軍旅文學的失位,面臨著「消解」的嚴峻挑戰。這種「消解」來自兩個層面,表層是更多的散兵游勇式的個人化的「寫作活動」取代了「集團衝鋒」。深層的消解則表現為軍旅文學意識形態色彩的淡化,它牽涉到軍旅作家如何將一種政治的優勢轉化為藝術的審美的優勢及相關敘事策略。
挑戰與機會並存、淘汰與新生同在的雙向動態演進中,軍旅小說和作家隊伍出現了新的景觀。一批崛起於1980年代的青年作家,藝術技巧、思想修養和生活積累都趨於成熟豐滿,開始躍進一個新的境界,創作重心從中篇小說轉移,先後創作出了《炮群》《醉太平》《穿越死亡》《孫武》《末日之門》《遍地葵花》《兵謠》《走出硝煙的女神》《突出重圍》《英雄無語》《歷史的天空》《亮劍》等長篇厚重之作,不僅彌補了1980年代軍旅長篇小說「歉收」的缺憾,而且還使長篇小說取代了中篇小說,成為了1990年代軍旅文學的主要風景。
作家們以更加個體化的「青春角度」切入當下的軍旅現實生活,以濃郁的自傳色彩和個人人生經歷或心靈歷程,真實自然地流露與傳達出了軍隊現代化進程中當代士兵的體驗和情感,並以此填補了前代作家在追蹤現實軍營生活方面逐漸「淡出」的空白,再次印證了反映軍隊生活的文學必須在不同的時代找到不同的代言人的特殊性。而通過農家子弟入伍從軍折射出農業文明與現代文明相碰撞的「農家軍歌」,則是一個階段內新軍旅小說的「主旋律」。繼老一代長篇軍旅小說作家之後,新一代中年的長篇軍旅小說作家日漸成熟,他們送來了軍旅長篇小說創作大潮的隱隱濤聲。
三
進入21世紀,軍旅長篇小說佳作涌流,連綿不絕。軍旅作家再次「突出重圍」,以長篇小說的繁榮為標誌,掀起了當代軍旅文學的第四次浪潮。它和「前十七年」以長篇小說為主體的兩次浪潮形成了一種遙相呼應,而且從數量和質量上都是一種繼承、拓展和超越;它和以中短篇小說為主體的第三次浪潮構成了一種對比與補充,而且從中短篇到長篇,本身就是一種發展、承續和深化。
「第四次浪潮」中出現的軍旅小說作品,不僅可以在縱向的比較中顯出新的特質,就是橫向——置於當代文壇一流長篇行列中比較,也有相當一部分毫不遜色,它們在「茅盾文學獎」、國家圖書獎等重大獎項中頻頻折桂或入圍,足以證明社會和文壇的認可;軍旅文學有了一支成熟穩定的長篇創作隊伍,他們當時年齡多在40至50歲左右,正富於春秋,經驗老到,處於創作旺盛期,並有可持續的發展後勁;以這批作家作品為輻射,他們編劇、改編或被改編的電影、電視劇(如《和平年代》《激情燃燒的歲月》《亮劍》《士兵突擊》等)熱播不衰,充分顯示了軍旅長篇(作家)雄大深邃的「酵母」作用,和它們藉助影視傳媒成倍放大的幅面遼闊的覆蓋力量,形成了新中國軍旅文學史上最為繽紛多元、氣象萬千的雄渾景象。
四
繼軍旅文學的「第四次浪潮」之後,「新生代」軍旅作家浮出水面,從業餘走向專業,從青澀走向成熟,漸次成為了軍旅文學的希望和未來。他們之中的佼佼者已經在當代文壇初露崢嶸。「新生代」軍旅作家在成長之初緩解了新世紀軍旅文學出現的「孤島現象」,他們的創作成果大多體現在中短篇小說領域,數量可觀,並在質量上有著較高的藝術水準。
「新生代」軍旅作家的成長環境決定了這些作家再難複製前輩們深切的戰爭親歷和磅礴的集體疼痛,也因此,他們的創作更多的是從個體角度切入生活,顯示出迥異於老一代軍旅作家的敘事範式和美學風貌,這既顯露出新世紀軍旅文學與其承接的「新時期」軍旅文學之間創作生態環境以及文學觀念的代際差異,也彰顯了「新生代」軍旅作家在新世紀語境下試圖構建獨立美學追求的創新精神和自覺意識。
「新生代」軍旅作家大多數有著廣闊的文學視野、紮實的文學訓練和一定的基層部隊生活經驗,各自從熟稔的軍旅生活出發,營造屬於自己的一方「營盤」,寫下了一系列暗含個人成長經歷、富有個性化敘事風格的小說。然而,當「新生代」軍旅作家所描摹和繪製的「軍營現實」進入到一種過於私語化的境地而無法尋求突破時,他們筆下的軍旅生活的面目就顯得稍嫌狹窄了。
作家們顯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近幾年,在完成了最初的對軍營生活的回顧之後,部分「新生代」軍旅作家主動突圍,密切跟蹤強軍興軍的偉大征程,在更為廣闊的軍旅生活土壤中尋覓新的寫作資源,他們的新作顯示出主動向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等軍旅核心價值的積極靠攏,並從中引發出獨特的思考,建構起個人化的風格。
回望昨天,風雨兼程四十載;展望未來,追雲逐夢八千里。在今天中華民族努力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當代軍旅小說完全應該也更有可能為中國軍隊譜寫出與時代同行的、輝映強軍夢想的宏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