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併發症篩查,知多少?
控制血糖的目的是防止併發症出現。那麼,糖尿病都有哪些併發症?如何篩查這些併發症?怎樣做才能讓併發症出現的最晚,甚至不出現?這是患者、家屬和醫生應當共同探討並努力解決的問題。
在監測和檢查糖尿病併發症方面,我們可以簡單地定義為:日查、月查、季查和年查。
一、日查
1、居家自我血糖監測
有效地血糖控制可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血糖監測已成為糖尿病治療「五駕馬車」的重要組成部分。末梢血糖監測簡單易行,在家或在社區醫院都可進行,我們更推薦在家進行。
是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同樣的血糖監測?當然不是!應用不同的治療方案,可以採取不同頻率的血糖監測。一般情況下可以監測早餐前的空腹血糖。如果是進行胰島素注射治療,最好每天至少2次監測血糖。有特殊情況時,或者血糖波動比較大,血糖監測方法可以諮詢內分泌科醫師。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2、動態血糖監測
動態血糖監測是一種新的,更加可靠的血糖監測手段,不僅可以減少末梢血採集次數,而且能更好地了解血糖波動的趨勢,發現平常易被忽略的隱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所以對於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患者、準備外科手術前後的糖尿病患者以及血糖波動較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我們建議進行動態血糖監測。但是,動態血糖監測因為需要專業的儀器,故需要諮詢家庭醫生或內分泌科醫師。
3、血壓
糖尿病患者需要隨時關注血壓。每天早(6:00-9:00)、晚(18:00-22:00)各測量1次,需要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左右。血壓穩定且達標的糖尿病人,可以每周測量1-2天,如血壓未達標或不穩定,則增加頻率。
4、周圍血管神經檢查
糖尿病的併發症可以發生在周圍血管和神經,特別是下肢血管、神經很容易體現出來。因此,我們建議每天要做足部的檢查,包括:是不是有破潰,有沒有皮膚「蟻走感(像螞蟻爬的感覺)」,有沒有顏色變化,有沒有腳趾疼痛等。
二、月查
體重和腰圍
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應當了解自己的身高、體重,並計算體質指數(BMI)【體重/身高2(kg/ m2)】,也需要測量腰圍。超重和肥胖患者BMI>24kg/m2減重的目標是3~6個月減輕體重的5%~10%;消瘦者BMI<18.5kg/m2應通過合理的營養計劃達到並長期維持理想體重。
三、季查
糖化血紅蛋白:可以反映既往2-3個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標,對了解平時的血糖情況有很大的幫助。根據《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的建議,在治療之初至少每3個月檢測1次,一旦達到治療目標可每6個月檢測1次。
糖化血紅蛋白監測不需要空腹,可以任意時間采血,不受進餐影響,能更好地反映長期的血糖情況,且不受短期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變化的影響。
四、半年查
糖尿病病人每年應當在半年左右檢查一次血脂,包括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存在血脂不正常的病人,應當進行飲食和非藥物治療。如果血脂控制達到建議目標,可不用藥物,以後半年複查。長期達標者可每年複查1 次。服用調整血脂的病人,需要更加密切的血脂監測。
五、年查
1、尿常規、腎功能等糖尿病腎病指標
1型糖尿病患者一般5年後會發生糖尿病腎病,2型糖尿病患者在診斷時即可伴有糖尿病腎病。所以,應當定期檢查尿和血,及時發現腎臟病變。確診2型糖尿病後每年應至少進行一次腎臟病變篩查,包括尿常規、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血肌酐(計算eGFR)。
2、眼底檢查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包括糖尿病黃斑水腫)的患者可能無明顯癥狀,因此,從防盲角度來說,定期做眼底檢查尤為重要。2型糖尿病在診斷前常已存在一段時間,診斷時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較高,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後應儘快進行首次眼底檢查和其他方面的眼科檢查。而1型糖尿病患者,在診斷後的5年內應進行篩查。
3、神經檢查
糖尿病患者可出現神經受累,典型表現一般是累及周圍神經後出現雙手或雙足疼痛、麻木、感覺異常。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確診時和1型糖尿病患者診斷5年後,應進行糖尿病神經病變篩查。隨後至少每年篩查一次。
4、血管檢查
對於5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應該常規進行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的篩查。伴有下肢動脈病變發病危險因素(如合併心腦血管病變、血脂異常、高血壓、吸煙或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應該每年至少篩查一次,檢查方法包括常規的頸動脈、椎動脈、下肢動脈的超聲及ABI踝肱指數檢測,這些都需要內分泌科門診進行。
如果發現行走後下肢肌肉酸痛、休息緩解(間歇性跛行)、下肢發涼、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應隨時複查上述項目,如果懷疑存在動脈狹窄或缺血,可進行相應血管增強CT檢查,必要時可以到血管外科進行血管造影檢查。
5、糖尿病足
應對所有的糖尿病患者的足部進行每年一次檢查,包括足有否畸形、胼胝、潰瘍、皮膚顏色變化;足背動脈和脛後動脈搏動、皮膚溫度,以及有否感覺異常等。如果患者足部動脈搏動正常,尼龍絲觸覺正常,沒有足畸形以及沒有明顯的糖尿病慢性併發症,這類患者屬於無足病危險因素的患者,可進行一般的糖尿病足病預防教育。
6、冠心病
與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2~4倍。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合併高血壓、血脂紊亂,這些都是導致心腦血管風險升高的原因。因此糖尿病確診時及以後,至少應每年評估心血管病變的風險因素。
7、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同樣也是糖尿病患者中最為重要的代謝性骨病,其導致的骨折也是致殘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疾病本身,部分降糖藥物的使用都可能增加骨質疏鬆及骨質疏鬆相關骨折的風險。因此,推薦50歲以上患者,尤其是有骨質疏鬆高危因素患者,如體型偏瘦、早絕經或性功能減退、身高變矮>3cm、有骨質疏鬆骨折病史、長期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或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推薦每年進行骨密度(DXA)檢查。喜歡內容的朋友,轉發點贊後。可私信糖糖老師,提供控糖指導。
※堅果正當時,12種堅果的食用宜忌糖友必收藏!
※「零糖、零膽固醇、零反式脂肪酸」來自加拿大的黃金亞麻籽粉!
TAG:營養師糖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