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冬天你好,秋天再見!
「北風潛入悄無聲,未品濃秋已立冬。」
秋天的景意並未完全消盡,立冬踩著厚厚的落葉,披著清澈高遠的藍天,伴著紛亂的微寒,粉墨登場了。
今天是立冬,四季中最寒冷的季節,終於來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
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古人云:「冬者,天地閉藏,水冰地坼。」立冬意味著冬季的開始,由此「萬物歸避寒冷,糧進倉,菜入窖,動物眠之」。
春秋代序如生命,陰晴變幻如悲喜,一切物色都與情感,與內心相牽連。
【立冬氣候】
左河水《立冬》詩云:「北風往複幾寒涼,疏木搖空半綠黃。四野修堤防旱澇,萬家曬物備收藏。」
中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此時的北方,正是「水結冰,地始凍」的孟冬之月,南方卻是小陽春的天氣。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人大水為蜃。」
一候水始冰:
《周易》「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於堅也。」
水面開始凍結,但未成堅冰。
二候地始凍:
冰壯曰「凍」,地凍為凝結,「靄靄野浮陽,暉暉水披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土氣凝寒,未至於坼。」快來天寒地凍的說法不假。
立冬之後五日,土地凝結寒氣,但未至龜裂。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本草綱目》中提到:「車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氣為樓台,又嘗聞海旁蜃氣成樓垣。」
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而這海市蜃樓便是大蛤吐氣而成。
【立冬習俗】
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不僅是收穫祭祀與豐年宴會隆重舉行的時間,也是寒風乍起的季節。有「十月朔」、「秦歲首」、「寒衣節」、「豐收節」等習俗活動。
天子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立冬是個重要的節日。
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後世大體相同。
民間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
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後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補冬
立冬後,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
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在南方,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
北方吃餃子
好吃不過餃子」,很多地方立冬有吃水餃的風俗。
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餃子。
大家借著餃子之緣,三言兩語,歡聚一堂,調侃人情,述說心意,皆是樂事。
烤紅薯
紅薯經儲存入冬,則澱粉轉化為糖,香甜軟糯,烤食遠遠即可聞到烤紅薯的焦香。
紅薯性平,味甘,健脾益氣,益腎強腰,有利於預防動脈硬化,高血壓,過度肥胖等。
【立冬健康】
冬天是天寒地凍、萬木凋零、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因此冬季養生要順應自然界。
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避免煩擾,以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證充足的睡眠。
暖頸:
頸部充滿血管和穴位,而冬季又是頸椎病高發的季節,所以立冬之後,盡量穿立領或者戴帽子的服裝,避免血管受寒,預防心腦血管等病。
暖胃:
立冬之後,晨起可以喝碗薑絲粥、大棗粥、茯苓粥。胃裡一天都暖暖的,更有利於禦寒,預防感冒。
暖腳:
寒從腳生。立冬之後在睡前,堅持用溫熱水洗腳,並同時搓揉腳心,增進血液循環。
暖腰:
腎主冬日,又喜溫惡寒,所以要注意腰部保暖,每天早晚可以多按摩腰眼,來使氣血通暢。
立冬後,天氣寒冷,應以增加熱能為主。
可適當多吃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還可以起到很好的禦寒作用。
白晝短了,葉子黃了,寒風起了,葉子落了,還沒來得及好好的感受這個秋天,冬天就要來了。
秋風蕭瑟,大地白霜,漫山的紅葉是最美的色彩。迎著風霜綻開的菊花,在雜亂的枯草中,自有傲氣。
「立」為始,而「冬」為終,二字一合,除了代表冬天來臨,還有著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看來,在寒冬里求溫暖才是正道,與舊友坐在窗前泡一杯茶,趁著熱,慢慢喝,那種妥帖的溫暖,將風霜盡數擋在窗外。
秋收冬藏,立冬這日,不必感嘆天地蒼茫與蕭瑟,冬天可遠離俗世喧囂,安享悠閑。
冬之凌雪傲霜,來年,萌發春之明媚,綻放夏之明艷,收穫秋之靜美。
四季輪迴,周而復始。一歲一枯榮,歲歲又年年。
冬並不是終結,而是孕育種子的季節,它們養精蓄銳,為春的到來躍躍欲試。冬天來了,你那邊降溫了嗎?
※霜降,愛在深秋,溫暖人心
※今日寒露,這些養生知識你知道嗎?
TAG:國學文化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