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比較政治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綜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比較政治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綜述

2018年11月3-4日,由天津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天津師範大學政治文化與政治文明建設研究院主辦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比較政治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在天津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廣州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60餘名專家學者,《世界民族》《國外社會科學》《比較政治學研究》等期刊的主編或編輯,以及國家民委有關部門的代表參加了會議。

會議圍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比較政治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這一主題,針對「比較政治的前沿議題」「中國話語與比較政治的學科史」「民族政治的多維視野」「現代國家治理與政策評估」「比較分析的方法論研究」「比較政治的國別(地區)研究」「比較政治的國際視野」「新時代的政治發展與國家治理」八個主題展開了小組討論。主要內容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一、比較視角下的政治學話語體系建設

話語研究是政治學研究的一個新視角。二戰以後,西方國家創立了政治發展話語。天津師範大學常士誾教授認為,西方政治發展話語本質上是一種新型的對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殖民」,發展中國家應走出西方政治發展話語的結構藩籬。南開大學程同順教授認為,如何構建中國政治學的話語體系是黨中央的迫切需要,現代中國政治學話語體系的建構不是對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否定,而是要把中國有特色的東西做好,讓人民群眾真正有獲得感。西北政法大學張師偉教授則從視域差異與概念轉換來分析建構中國的賢能政治話語

二、政府治理績效的比較研究

政府治理績效的比較研究是當前比較政治研究中的熱點話題。李路曲教授比較研究了「強國家」與「強政黨」的治理績效,指出改革開放後政黨、國家與社會的關係走向,認為中國的黨政分開與黨政合一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向社會放權的方向發展。南開大學譚融教授論述了後發國家政府績效與政治合法性的相關性,指出後發國家政府績效體現為經濟績效、社會分配、民眾心理預期等方面,對政權的政治合法性有重要影響,也因此引發一些國家政權的合法性危機和發展困境。南開大學尚虎平教授比較研究了國內外政府績效評估體制改革的關鍵事件,指出從宏觀綜括和微觀操作上來看,國內外績效評估體制有著諸多不同,提出了 「五權憲法」式的評估模式。

三、民主政治的和制度建設的比較研究

如何實現政治民主一直是比較政治研究中的經典和核心主題。復旦大學包剛升副教授比較分析了西方民主國家歷史上的三次大轉型:19世紀上半葉的階級衝突與現代民主的第一次轉型,20世紀早期的經濟不穩定與現代民主的第二次大轉型,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的國家間戰爭與現代民主的第三次大轉型。以及21世紀族群宗教多元主義與民主的第四次轉型,並深入分析每次轉型後的調整、進化與演進。天津師範大學張繼亮副教授分析了攻擊性民主(militant democracy)的歷史、正當性基礎、特定類型和限度,指出攻擊性民主是以非民主的方式打擊民主政體內部敵人以實現保存民主目的的做法。廣州大學講師馬正義指出超越「選舉民主」迷思,完善民主運作體系,提升民主治理能力,重塑民主治理目標,實現政治選舉到有效治理的轉變,是台灣走向民主深化的應然邏輯。南開大學張露露博士比較研究了中國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的實踐形式

制度建設是比較政治研究的前提。廣州大學歐陽景根教授在談及新時代的制度建設邏輯時指出,不建議用國家建構一詞,建議用國家建設一詞。他運用階段論將國家建設分為政治初創、初步調試、有效運行和高效運用四個階段,衡量每個階段制度的標準分別為國家性、制度之間的磨合度、國家能力和綜合能力。杜寶貴教授分析了比較科技政策的制度背景與進路依賴天津市委黨校倪明勝副教授指出,新時期推動網路「運動式治理」走向「協同式治理」成為構建網路良序的必由路徑。華東政法大學嚴行健副教授探討了公眾網上人大參與平台的模式及特徵。復旦大學張春滿副研究員深入分析了政黨理論發展與西方比較政黨政治復旦大學講師王中原從政治學預測研究的視角出發,分析了各類選舉預測的科學方法和範式創新。對外經貿大學庄吟茜講師評析了民族分離、民主分離與正義分離的西方三大道德分離理論

四、國別政治及國家間政治的比較研究

國別研究是比較政治研究的基礎。學者們分別就中國、美國、韓國、俄羅斯、英國和波札那等國家的重要議題展開討論。南開大學楊龍教授講解了中國黨政關係的新調適,提出黨政整合的制度優點需要進一步論證,細化黨政整合的制度,黨的領導體系的梳理和細化。中國石油大學李輝教授分析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能源政策變遷的歷程、邏輯與展望。中國人民大學林紅教授從身份政治視角分析身份政治與美國國家認同建構的三重困境及「解藥」。西北政法大學張愛軍教授分析了自媒體與中國政治體制改革,認為自媒體為政治體制改革注入不同的意識形態,推介多元利益主體,促使政治體制在應對各種群體性事件的過程中發生漸進性變化。武漢大學陳剛副教授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中國比較政治研究的回顧及對未來的展望。天津師範大學盧宜宜副教授分析了中國環境治理中的對抗式公眾參與與及其化解之道。武漢大學講師曹龍虎分析了後集體主義時代的援藏行為及其激勵,指出雖然強調奉獻、犧牲的「集體主義」精神依然是人們援藏的重要動力,但物質利益、職務晉陞等方面的激勵也是人們援藏的重要誘因。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鄭易平教授分析了美國對外戰略的調整、原因及其背景。中國人民大學敖海靜博士後從第一修正案視野下分析了美國競選資金監管。南開大學李春福教授在比較分析總統制政府的基礎上,分析了1987年政治轉型後的韓國總統制的進化過程,並提出韓國總統制需改善的幾點意見。上海師範大學李辛講師分析了韓國政商關係的歷史變遷與博弈邏輯。西華師範大學講師張彥華從發展型國家視野對韓國新村運動再檢視。江蘇師範大學那傳林副教授指出當代俄羅斯比較政治學的發展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關注當代俄羅斯國家建構進程中的現實問題,側重於不同國家的社會變遷、社會轉型研究,在方法上比較側重於政治文化分析的方法。人民出版社劉可楊副編審則從俄羅斯學者的視角分析俄羅斯、中國與世界秩序。天津師範大學孫宏偉講師分析了英國地方公共服務供給的發展取向與政策分析。吉林大學趙德昊博士從體制吸納的視角解釋了波札那的政治奇蹟

分析某一議題在不同地區或國家的異同並相互借鑒發展經驗是比較政治研究的關鍵。天津師範大學宋林霖教授比較研究了英國、西班牙和日本市民公約模式的改革實踐,提出了公共服務標準化模式。河海大學陶林副教授運用國家-社會關係理論系統分析中俄兩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背景,當前的現狀與問題、特徵與培育的對策。中國人民大學韓冬臨副教授比較分析了東亞國家和地區的政黨競爭、反腐敗與政治信任。山東師範大學講師李新廷比較分析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國的民族國家建構、政黨體制制度化與政治轉型

五、民族政治的多維視野

民族問題影響國家的安全和發展。學者們圍繞民族國家、民族理論、民族民粹主義等問題展開探討。中國社科院陳建樾研究員認為,民族國家是國家形態的現代發展,可將民族國家具體分為單一民族國家和多民族國家,不同類型的民族國家決定了處理國內民族問題的不同路徑和不同方向。中央民族大學嚴慶教授認為,基於「經濟焦慮」的左翼民粹主義與基於「身份焦慮」的右翼民粹主義,共同激蕩於西方政壇,衝擊著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中國社科院周少青研究員認為,如果民族問題處理不當或在特定情勢下民族問題可能會由國家發展問題轉化為國家安全問題。中國社科院周競紅研究員認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共產黨突破「民族問題的實質是階級問題」惟一性的理論束縛,回歸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一部分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判斷並結合不同地區民族問題的表現積極施策。南開大學郝亞明教授認為,民委委員制對於民族事務部門間的合作關係發揮了積極作用。天津師範大學張三南教授認為,馬克思恩格斯民族國家觀匯聚了馬克思主義階級思想、國家學說和民族理論三重內涵,彰顯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精神。西北政法大學楊立峰副教授認為,多元文化主義理論中隱含著文化本質主義的謬誤,多民族聯邦制也不利於多民族國家長期的穩定和統一。貴州大學講師胡贛棟認為,如何建構國家認同是多民族國家共同體建構過程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天津師範大學王堅講師則分享了南北戰爭與美國民族-國家的重構

精彩推薦

原標題:比較政治與全球視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比較政治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綜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黃琲 排版編輯:黃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反對選舉》反思西方民主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談改革開放以來中美關係及戰略互動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