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昔日的頂級掠食者,是如何走向滅絕的?
袋狼曾是袋狼科袋狼屬的唯一物種,本文將用科學方法探究這個昔日最大的有袋類動物,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絕的。
袋狼曾經是留存到現代的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雖然它的骨骼結構、體態外形與灰狼酷似,背部皮毛的紋樣與老虎相像,但從分類學上看,袋狼既不屬於犬科也不屬於貓科,它不同於北半球現存的任何一種食肉動物。袋狼屬於有袋目、袋狼科。我們所熟知的,生活在大洋洲的樹袋熊(考拉)、袋獾,以及各種袋鼠才是它的「近親」。袋狼的外形之所以和狼、虎等動物有雷同之處,是因為它與這些猛獸在相似的自然環境中繁衍,產生了「趨同進化」的現象。
袋狼的剝製標本,現存於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 來源:naturalworlds
作為有袋類動物,袋狼沒有進化出能夠防止母親免疫系統攻擊胎兒的胎盤,雌性袋狼的腹部長有開口向後的育兒袋。幼崽在發育不完全時便早早出生,憑藉上肢力量爬進育兒袋中吸吮乳汁繼續成長。大約3個月後,小袋狼才能邁出通往廣闊天地的第一步。再經過9個月左右的時間,幼崽才會徹底斷奶。雄性袋狼的腹部也長有皮膚皺著形成的「假育兒袋」。有研究認為,這個假袋子能夠在穿越叢林時保護雄性的外生殖器。
育兒袋中有幼崽的雌性袋狼 來源:naturalworlds 設於阿德萊德動物園,1889
人類讓袋狼從澳洲大陸消失?
在兩百多年前,19世紀初期,當西方移民大量湧入澳大利亞及其周邊地區時,袋狼已經從澳洲大陸、新幾內亞等歷史分布地消失。只有在塔斯馬尼亞島,這個位於澳大利亞大陸東南部,佔地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的心形島嶼上,還有袋狼繁衍到了現代。
關於澳洲大陸上袋狼種群消失的原因,眾說紛紜。曾有觀點認為,大約6萬年前原始人類的到來,以及隨之而來的犬類(後期逃逸、繁殖成為澳洲野犬),是導致袋狼消失的主因。隨著近年來DNA檢測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們通過對博物館中袋狼的標本進行取樣、研究,發現早在7萬年以前,即人類抵達澳洲大陸之前,袋狼的遺傳多樣性就已開始下降。環境因素可能才是距今2000~3000年前袋狼在澳洲大陸消失的主要原因。
袋狼在「伊甸園」的境遇如何?
說罷澳洲大陸上袋狼種群的消失,讓我們將目光投向袋狼最後的「伊甸園」——與澳洲大陸隔海相望的塔斯馬尼亞島上。
直到1803年歐洲人將獵犬引入島上之前,袋狼都還是這裡當之無愧的頂級掠食者。袋狼的頭尾長度可達1.6米,肩高約60厘米,是當時地球上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在森林、濕地、草原等各類環境中,袋狼能採用不同的策略進行捕獵。
白天,它們潛伏在洞穴等處休息,夜間則獨自捕食,或以家庭為單位集體行動。研究表明,袋狼主要靠耐力將獵物拖到精疲力盡,而它們強有力的雙顎能夠迅速令獵物因窒息、失血或脊柱斷裂而死亡。袋狼的獵物包括長鼻袋鼠、蓋氏袋鼠、針鼴、 加氏袋狸、灰大袋鼠等野生動物,也包括人類所飼養的綿羊等家畜。19世紀後,隨著島上的歐洲移民不斷增多,畜牧業快速發展,關於袋狼捕殺家畜的報道甚囂塵上。
正在進食的袋狼 來源:naturalworlds
塔斯馬尼亞島上許多地區的土壤是貧瘠的「紅土」,這樣的土質對農業發展造成了一定阻力,所幸比較適合畜牧業飼料作物的種植。歐洲移民湧入後,大片的桉樹叢林、灌木叢、草原、雨林被開墾成牧場,眾多的圍欄、籬笆、土石牆壁建造起來。與此同時,人口和牲畜的數量也在膨脹。1803年以前,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土著人口估計不足1萬。而到了1824年前後,島上的人口已經增加到近1.3萬人,島上的綿羊也達到了20萬頭之多。
對於袋狼來說,棲息地的減少和破壞直接導致了小型動物的減少,食物來源不足。而島上的家犬以及逃逸的野犬逐漸增多,也成為袋狼的有力競爭對手。在那些失去棲息地、飢餓難耐的袋狼眼中,人類牧場里身體肥碩、易於捕捉的綿羊似乎就成了唾手可得的「救濟糧」。很快,袋狼攻擊家畜的消息不脛而走。它們被政府和牧場主們定性為畜牧業的害獸。
被捕殺的袋狼 來源Wikipedia,攝於1869年
誰給了袋狼致命一擊?
雖然多年之後有研究認為,袋狼更適合獵殺小型動物,而當時獵殺綿羊的罪魁禍首主要是野犬,但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迪門土地公司(當地的畜牧業公司)和塔斯馬尼亞政府先後頒布了獵殺袋狼的懸賞令。僅在1888年至1908年間,就有超過2000隻袋狼被殺死。
此外,為了滿足皮毛貿易、野生動物貿易、博物館標本貿易等需求,袋狼被獵殺和捕捉的情況也是數以百計。隨著野生袋狼的數量迅速減少,世界各國的動物園興起了展示這種珍稀動物的熱潮。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倫敦、巴黎、柏林、華盛頓等地的動物園都曾引入過袋狼。各國動物園中的袋狼數量一度達到數百隻。令人遺憾的是,袋狼在圈舍中的生存和繁殖並不順利。由人類、家畜帶來寄生蟲和疾病,使它們面臨著更大的危機。
捕捉袋狼的陷阱 來源:naturalworlds
1937年的《倡導者報》上曾經刊登過一則評論,「如果這個物種(袋狼)滅絕了,那是由疾病導致的。幾年前捕捉的最後一小部分(袋狼),一直在承受某種獸疥癬的折磨。這種疾病也毀滅了當地的其他許多物種。」
大量當年的文獻記錄表明,某種類似犬瘟熱、獸疥癬的病曾在袋狼之間快速傳播。如前文所述,袋狼的遺傳多樣性早在數萬年前就在下降,對外來疾病的抵抗力相對不足。而傳染性疾病的蔓延造成了其種群數量的進一步下降。
1930年,人類所知的最後一隻野生袋狼被一名農夫槍殺。1936年,一隻被捕獲的雄性袋狼死在博馬里斯動物園中。此後的五十年間,雖然曾有許多人宣稱觀察到袋狼的蹤跡,但人們再沒能找到地球上有袋狼存活的確切證據。時至今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將袋狼列為了滅絕物種。
最後一隻野生袋狼被殺死 來源:Wikipedia
從那些存世的黑白影片中,我們依舊能看到這種奇特動物的樣貌。它們的步態稍顯僵硬,能夠張開超過80度角的大嘴令人過目不忘。只可惜,由於當年技術所限,這些無聲電影中沒有記錄下袋狼的叫聲,它們的聲音,已成為一個難以解開的謎題。
參考文獻:
The Thylacine Museum[OL].
作者:張楠
※間歇性禁食真的有益健康嗎?
※NASA在南極發現了一座整齊的矩形冰山
TAG:蝌蚪五線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