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20000士兵一個晚上全跑光,為什麼晉滅吳滅得如此輕鬆?

20000士兵一個晚上全跑光,為什麼晉滅吳滅得如此輕鬆?

【軍武次位面】:一位哲學家

縱天下戰例,論古今奇謀,盡在《軍武韜略》

大家好,歡迎來到軍武韜略第6期。今天軍武菌要先念兩句詩:「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這四句雄渾壯闊,大氣磅礴的詩句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正是讚頌「百萬雄師」渡過長江攻佔南京的詩。

自古以來,「渡江戰役」幾乎就是歷代王朝即將統一天下的象徵,是完成華夏版圖拼接的最後一步。而這種數百年一遇的事件也往往伴隨著波瀾壯闊的戰爭謀略以及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

今天,軍武韜略第6期就帶大家領略一下中國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大規模渡江戰役——晉滅吳之戰。

長江江面寬闊、水深浪急。依常人看來,長江防線幾乎「不可跨越」。公元263年,蜀漢滅於曹魏之手,曾經的三分天下之勢被打破。在當時的北方政權看來,「一統天下」、完成如秦始皇、漢高祖一般功績的唯一阻礙,就只剩下東南一隅的吳國了。

兩年之後,公元265年,司馬炎借滅蜀之功篡位,改魏為晉。為了穩固政權,彰顯正統,他急需一場宏大的軍事勝利——剿滅東吳,成了他最大的目標。

公元269年,西晉將領羊祜被任命為荊州諸軍都督,負責晉吳邊境中最長的一段防線——荊州防線的防務。

羊祜聰慧過人,又老成持重,在吸取了赤壁之戰失敗的教訓後,他充分意識到渡江滅吳不可急求,只能緩圖。因此,羊祜並沒有急著進行軍事冒險,而是制訂了一系列深謀遠慮的作戰計劃。其中前期主要規劃有:

1)在荊州屯田,儲備糧草;

2)緩和邊境態勢,減少雙方衝突;

3)以仁義邀買人心,使吳將紛紛來降;

4)在長江上游打造船隻,操練水軍;

5)示好吳軍指揮陸抗,離間東吳君臣;

這其中,屯田是首當其衝。由於從黃巾起義以來近百年連續不斷的戰亂,中原地區人口銳減,田地荒蕪,糧食產量下降。

三國時期中國人口從漢末的5000萬左右

下降到不足1000萬

《晉書》記載,羊祜剛上任荊州時,「軍無百日之糧」。而羊祜治理荊州後的第三年,軍糧「有十年之積」。

同時,他還降低邊境的巡邏頻率,這樣不僅可以休養士卒,還減少了與吳國在邊境的衝突。從此,晉吳邊境的生存環境大為改良,連吳國的百姓和士兵都十分感激羊祜。羊祜也藉此降低了吳國民間對西晉的抗拒。

後人感激羊祜之德,為他立碑祭奠,

也就是著名的「羊公碑」,孟浩然有詩云,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巾」

除了對吳國百姓示好,羊祜還努力在吳國將士中樹立一個寬厚長者的形象。有一次晉軍中有人抓到了兩位吳軍將領的兒子,他卻將他們放回吳國。不久後,這兩個孩子的父親果然率軍來降。

吳軍將領陳尚、潘景進攻晉軍,兵敗被殺後,羊祜命令厚葬二人,還允許他們的後人前來弔唁。

羊祜兵不血刃地拿下吳國在北荊州的橋頭堡,

石城,使得晉國在襄陽方向的壓力驟降

羊祜在荊州的一系列休養生息、安定邊境的舉措,不僅增強了晉軍的戰鬥力,還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吳國的抵抗情緒。

除了這些安定雙邊關係的政策,羊祜也沒有放鬆軍事上的籌備工作。

他命令王濬在四川修建戰船,操練水軍。有曹操當年赤壁之敗的教訓在前,羊祜決定穩紮穩打,耗時七年,終於在長江上游練出了一支足以抗衡東吳的水軍,號稱「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濬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餘人...

其上皆得馳馬來往」

晉國這邊,君臣上下一心,摩拳擦掌,韜光養晦。而吳國這邊卻恰恰相反。孫皓上位以來,在內政問題上急於求成,導致君臣失和。不僅使朝中人心惶惶,甚至跟守邊大將——陸抗都開始心生嫌隙。

另外,由於羊祜對吳國採取懷柔政策,使得羊祜在兩國中都享譽頗高,這導致陸抗很難在邊境上做出什麼強勢的舉動。

他曾說:「彼專為德,我專為暴,是不戰而自服也。」意思是,羊祜做出懷德的樣子,我若是一味咄咄逼人,那等於還沒作戰就輸掉了民心。

羊祜的陽謀使得許多吳國將領誠心請降

於是,面對羊祜這種行堂堂正正之道,以大勢服人的策略,陸抗也只好「該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視而不見」。從此,勝負的天平無形中開始一點點向晉國倒去。

當然,雖然羊祜表面上對吳國示以友好,但暗地裡卻早已準備好了渡江伐吳的戰略備案:「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荊楚之眾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揚、青、兗並向秣陵...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傾壞,則上下震蕩。」

總的來說,羊祜為晉國制定的作戰方略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大軍壓境,多線並進,重點突破。

滅吳之戰示意圖

後來的史實證明羊祜的布置相當合理。長江雖然稱為天險,但是長江在東西方向上太長,如此長的戰線上處處都有可能是戰場。因此用疑兵調動吳軍主力,使其疲於奔命,最後抓住長江防線上的一個點,全力攻擊,一旦突破,吳軍首尾不能相連,整條防線必將瞬間崩潰。

公元279年冬季,西晉名將杜預接手已去世的羊祜的鎮南大將軍的職位,指揮六路大軍,共領20萬人馬,水陸並進,在從重慶到南京的上千里戰線上同時發動總攻。

其中由西自東分別是,鎮南大將軍杜預自襄陽進軍江陵,平南將軍胡奮走夏口、公安,建威將軍王戎出豫州奔武昌,安東將軍王渾趨橫江,琅邪王司馬伷出下邳直搗建業。除此五路陸軍,還有一支悶聲發大財多年的水軍,由龍驤將軍王濬率領,自益州順流而下,直取建業。

晉軍這樣布置的大致目的是,以下游的王渾、司馬伷部牽制吳軍建業主力,使其無法溯游而上進行支援。

晉軍在下游的前期進攻部署

而中游的杜預、胡奮和王戎三支部隊則乘機攻下中段的武昌、夏口、江陵等重要節點,用以策應從上游漂下的王濬水軍。之後再由王濬軍連同王渾、司馬伷部一起進攻建業,定鼎天下。

晉吳兩國在下游的交戰示意圖

公元280年二月,面對晉軍在下游的攻勢,吳主孫皓派出丞相張悌率軍三萬前去支援吳國長江以北的部隊。面對明知必死的局面,張悌決定主動向晉軍進攻,試圖以攻代守,拿下一場勝利,用以振奮軍心。

然而最終他還是被晉軍擊敗。張悌一死,吳軍再無戰心,吳國也徹底丟失了江北的土地。

劉禹錫的詩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講的就是晉滅吳之戰的關鍵——水師

三月中,進軍順利的王濬水軍抵達離建業只有數十里遠的地方時,孫皓才派出遊擊將軍張象率一萬水軍迎敵。結果張象看見王濬水軍「兵甲滿江,旌旗燭天,威勢甚盛」,於是「象眾望旗而降」。

後來孫皓又派出陶濬迎敵,陶濬說:「蜀船皆小,今得二萬兵,乘大船戰,自足破之。」結果等他第二天準備出兵時,發現二萬兵馬一夜之間就跑光了。從此,吳軍士氣喪盡,再也沒有一戰之力。

三月十五日,王濬軍抵達建業,吳主孫皓出城自縛請降。至此,吳國宣告滅亡,長達近百年的三國亂世終於結束。

此戰之中,晉國發動了大約20萬兵力,相對比吳國並沒有太大的人員數量上的優勢。但晉國卻以極大的優勢取得了勝利。

贏得如此輕鬆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晉軍在下游的行動極大地牽制了吳國主力,使其不能沿江而上支援友軍。而隨著友軍一點點地被消耗,主力部隊的士氣也逐漸降低。最終空擁數萬大軍,卻完全是不堪一擊。

由此可見及時的支援和保持旺盛的士氣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武次位面 的精彩文章:

能空射彈道導彈的運輸機,這個大傢伙是如何成為美軍堅實支柱的
一切盡在掌握之中,中國民營公司衛星直播美國航母進港全過程

TAG:軍武次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