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轍:從左翼文青轉型為老成的保守派

蘇轍:從左翼文青轉型為老成的保守派

有一句話說:年輕時,思想不左傾,那是沒良心;年老了,思想不右傾,那是沒腦子。這句話用來形容宋朝蘇轍的思想轉變,非常合適。

年輕時的蘇轍,思想非常激進,如同一名狂熱的左翼文青,有點像切?格瓦拉。他二十三歲時參加「制舉」考試,在回答仁宗皇帝的策問時,居然將宋仁宗大罵一通。仁宗的策問是:「朕承祖宗之大統,先帝之休烈,深惟寡昧,未燭於理,志勤道遠,治不加進。夙興夜寐,於茲三紀。朕德有所未至,教有所未孚,闕政尚多」(後面列舉了民生、兵政、教化、法制、財政諸方面存在的問題)。請問,面對目前種種困頓,該怎麼辦?

蘇轍接過試題,揮筆寫道:「陛下策臣曰:『朕承祖宗之大統,先帝之休烈,深惟寡昧,未燭於理。』又曰:『志勤道遠,治不加進,夙興夜寐,於茲三紀。』此陛下憂懼之言也。然臣以謂陛下未有憂懼之誠耳。」開篇即指出宋仁宗的憂懼缺乏誠意。

然後,蘇轍圍繞著這一立論,對仁宗皇帝展開了措詞強烈的批評:「竊聞之道路,陛下自近歲以來,宮中貴姬至以千數,歌舞飲酒,歡樂失節,坐朝不聞咨謨,便殿無所顧問。夫三代之衰,漢唐之季,其所以召亂之由,陛下已知之矣。久而不正,百蠹將由之而出。內則將為蠱惑之所污,以傷和伐性;外則將為請謁之所亂,以敗政害事。婦人之情,無有厭足,迭相誇尚,爭為侈靡,賜予不足以自給,則不憚於受賂賄。賂賄既至,則不憚於私謁。私謁既行,則內外將亂。陛下無謂好色於內而不害外事也。」

幸虧蘇轍生活在宋朝,要是在明清,可是九個腦袋瓜都不夠砍。

多年之後,蘇轍回憶說,「予幼從事於詩書,凡世人之所能,茫然不知也。年二十有三,朝廷方求直言,有以予應詔者,予采道路之言,論宮掖之秘。」承認自己當年的言論來自道聽途說。

我們現在都知道,蘇轍反對王安石變法,是元祐黨籍中有名的人物,卻不知道蘇轍原來是王安石的支持者。變法之初,還入三司條例司協助變法。

王安石變法的旗號之一是「抑兼并」,即運用國家力量調節貧富差距,他有一首《兼并》詩,表達的正是摧抑兼并的政治理想:「三代子百姓,公私無異財。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賦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奸回法有誅,勢亦無自來。後世始倒持,黔首遂難裁。秦王不知此,更築懷清台。禮義日以媮,聖經久堙埃。法尚有存者,欲言時所咍。俗吏不知方,掊克乃為材。俗儒不知變,兼并可無摧。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闔開。有司與之爭,民愈可憐哉!」

詩的意思是說:三代之世,土地國有,由天子分配給臣民,臣民無貧富之分。後世土地可以自由交易,便出現兼并,富者吞併貧者之地,逾來逾富,貧者則越來越貧,俗儒俗吏不知抑兼并,於是兼并越發嚴重,彷彿堅不可摧。

青年蘇轍的思想與王安石《兼并》詩如出一轍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曾向仁宗皇帝進策論:「臣聞古者,天下皆天子之人,田畝之利、衣衾之用,凡所以養生之具,皆賴於天子。……至於末世,天子之地轉而歸於豪民,而天下之遊民饑寒朝夕之柄,天子不恤,而以遺天下之富賈。……愚以為,當今之勢,宜收天下之田,而歸之於上,以業無田之農夫,恤小民之所急,而奪豪民假貸之利,以收游手之用。故因其所便而為之計,以為莫如收公田而貸民急。」這番言論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建議朝廷將天下土地收歸國有,剝奪富民的土地私有權,然後將土地平均分配給臣民。這也是王安石《兼并》要表達的思想。

但蘇轍晚年之時,已是著名的保守派,對王安石的《兼并》詩與抑兼并主張又提出猛烈批判:「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貧民,不知其不可也。方其未得志也,為《兼并》之詩,……及其得志,專以此為事,設青苗法,以奪富民之利」。富民之利焉可奪?「州縣之間,隨其大小,皆有富民,此理勢之所必至,所謂『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然州縣賴之以為強,國家恃之以為固,非所當憂,亦非所當去也。能使富民安其富而不橫,貧民安其貧而不匱,貧富相恃,以為長久,而天下定矣」。你看,此時的蘇轍跟年輕時判若兩人,與王安石也早已分道揚鑣。

蘇轍的思想轉變是挺有意思的,但很少人注意到。這裡我只是簡單說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鉤 的精彩文章:

宋朝政府通過發行證券解決了「戰爭融資」
南宋的「無雙」故事:一起製造偽鈔的大案

TAG:吳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