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實施情況

《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實施情況

2015年,教育部印發《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全面系統布局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各地(行指委)系統搭建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四梁八柱」,進入「全面施工」和「內部裝修」階段,為《行動計劃》全面收官和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行動計劃實施背景

一是落實國家要求。《行動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順應全國人大常委會職業教育法執法檢查的新要求,專門針對高職教育制訂的一個指導性文件,是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的行動指南。

二是適應職能轉變。《行動計劃》落實「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政府職能轉變、適應財稅體制改革要求,切實加強省級教育統籌,引導中央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下達到地方後資金投向,帶動各地和行業企業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激發了職業教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是延續改革勁頭。《行動計劃》適應高職改革發展大勢,與示範(骨幹)高職院校建設計劃、提升高職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一脈相承、逐步推進,改革不斷線、創新不停步,推進了高職教育全面質量提升。

二、行動計划進展情況與成效

《行動計劃》聚焦「創新發展」,重在落實「行動」,將主要內容細化分解出65項任務和22個項目,明確了每個項目和任務的落實部門單位和時間進度,編製成「任務、項目一覽表」。同時,搭建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強化過程監控,建立年度績效評價制度,督促各地落實各項改革任務。各地(行指委)以優質學校、骨幹專業等項目引領整體發展,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大幅提升技術創新服務能力,實質性擴大國際交流合作,高職教育對地方和產業發展的貢獻度持續提升,整體辦學實力顯著增強。

(一)標誌項目引領發展,辦學水平整體提升

1. 優質院校樹標杆,不進則退增活力。截止目前,31個省份啟動優質校建設項目,29個省份發文確定優質學校建設名單並給予重點支持。已立項建設的省級「優質院校」「一流院校」「卓越院校」增至456所,佔全國高職院校總數超三成。值得注意的是,有14所國家示範(骨幹)高職院校未進入建設名單,同時有80所非示範骨幹院校入選建設名單,這充分說明「示範」「骨幹」不是衡量學校優劣的永久標籤,在實行存量改革、打破身份固化、激發建設活力的政策引導下,優質校建設實際推動了高職院校重新洗牌,傳遞高職教育不進則退的壓力,整體調動了高職院校力爭上遊的發展幹勁。

2. 專業緊貼產業辦,提質升級有成效。各地和院校對標《行動計劃》「緊貼產業發展、校企深度合作、社會認可度高」要求,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的骨幹專業,提升了專業整體發展水平。2017年,31個省份啟動骨幹專業建設項目,覆蓋834所高職院校的408種專業,建設布點數達3815個。總體來看,骨幹專業第三產業布點佔62.59%、第二產業佔33.03%、第一產業佔4.38%,與同期三大產業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基本相當;分大類來看,裝備製造大類、財經商貿大類、電子信息大類專業布點數量最多,分別佔比16.88%、15.91%、10.69%,符合國家重點發展裝備製造業、電子信息技術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方向;2017年,十大重點產業相關專業新增專業點1253個,年度招生人數43萬人;高職院校面向重點產業領域及時調整專業,如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2018年專業布點數達536個。

(二)優質資源促進發展,教育公平更加彰顯

1. 專業大類全覆蓋,資源共享促公平。目前,教育部已立項建設了112個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資源庫的覆蓋面更加廣泛,已立項的資源庫覆蓋了高職教育19個專業大類、56個專業類。資源庫的建設與應用促進了優質資源的輻射推廣、普惠共享。中西部註冊用戶佔比近一半,優質資源進一步向中西部、向薄弱學校輻射,東中西部學生平等地享有優質資源,帶動了中西部職業教育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2. 精準扶貧搭平台,區域協作共發展。各地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通過幫建專業、培訓教師、送教上門等多種途徑實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寧夏、吉林、江西、山東等省份專門出台職業教育助推精準脫貧工作實施方案或制度辦法。湖南省利用網路平台,採取「1+1+1」模式(1所高職+1所示範中職+1所武陵山片區中職)共同開發課程資源,使優質教學資源通過「專遞課堂」共享給省內武陵山片區農村中職學校。

(三)產教融合協同發展,開放辦學成果湧現

1. 行業企業齊發力, 協同育人有創新。全國共組建職教集團1400餘個,覆蓋90%以上的高職院校、100多個行業部門,吸引近3萬家企業參與;教育部分三批布局558個現代學徒制試點,覆蓋1480多個專業點、9萬餘名學生學徒、2200多家緊密型合作企業;充分發揮行業指導作用,56個行指委發布了60個行業人才需求預測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指導報告,強化行業指導已成為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機制。

2. 校企聯培同參與,雙師素質有提升。27個省份共投入1.5億元布點建設了660個「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其中學校自建161個、校企合作建設481個、校校合作建設18個,呈現以校企合作建設為主的格局。各基地依託優質企業資源,促進了高職教師和企業人員雙向交流合作,有效提升了教師的「雙師」素質。

3. 伴隨企業走出去,一帶一路有貢獻。各地高職院校配合「走出去」企業面向當地員工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和學歷職業教育;在境外設立「魯班工坊」「絲路學院」等辦學機構,已經成為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新品牌。2017年,329所高職院校在國(境)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了351項國際合作;在國內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開展學歷教育學生近6000人、培訓超10萬人次,成為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生力軍。

(四)深化改革保障發展,育人環境日益改善

1. 治理體系更健全,內生髮展強動力。與《行動計劃》相配套,國家層面和各地出台一系列深化高職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各地落實生均撥款制度,2017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生均撥款平均水平已達到1.2萬元;積極探索符合高職教育培養規律和特點的人才評價選拔模式,分類考試招生人數連續三年超過高職招生總人數的一半,已經成為高職院校招生主渠道;完善院校治理結構,「一校一章程」全面覆蓋,依法辦學、依章辦事成為共識;定期發布國家、省、校三級質量年度報告,已成為高職戰線的自覺行動和與社會交流的重要載體;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位度凝聚學校自主保證質量共識,作為一種創新機制效果逐步顯現;更多地區落實高職領域「放管服」,多種政策利好激發院校內生髮展動力。

2. 課程思政同向行,築牢思想承重牆。各地高職院校主動作為,全面推進《全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測評體系(試行)》建設,健全思政教育長效機制。一批院校積極推進「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各類專業課程,促進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良好態勢。各高職院校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推進產業文化進教育、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提高學生審美和文化素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信息時代下引發教育形式的新變化
「大帶小」入園更輕鬆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