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新中國外交武器:取消「雙重國籍」

新中國外交武器:取消「雙重國籍」

文章摘自:中國共產黨新聞,作者:吳進。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有人曾總結說,在打破西方的外交封鎖上,新中國有三件法寶,一件是邊界問題談判,一件是經濟援助,還有一件就是「雙重國籍」問題的解決。前兩個法寶為人們所熟知,第三個法寶是怎麼回事呢?

新中國外交武器:取消「雙重國籍」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歡迎旅日華僑回國大會

落葉歸根還是落地生根?

近代,移民海外的華人越來越多,保護海外僑民的合法利益成為清政府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1907年,荷蘭殖民者勒令荷屬印度尼西亞華僑全體改入殖民地籍。為了護僑,清政府在1909年對抗性地通過了《大清國籍條例》。當時荷蘭殖民者奉行出生地原則,即以個人的出生地點來確定國籍,而清政府則奉行血統主義,即以親子關係來確定國籍,承認「雙重國籍」。其後,民國政府繼承了清政府的相關規定,均承認「雙重國籍」。

到了1946年,印尼政府頒布《公民法和居住法》,沿襲了荷蘭的原則。後來又規定,兩年內不聲明脫離中國籍的華僑,即「被動地」成為印尼公民。其他新獨立的南亞次大陸的民族國家也多是奉行此原則。於是,「落葉歸根」還是「落地生根」,成為一個問題。

華僑成為東南亞國家心結

新中國建立之初,東南亞的華僑有1000萬之多,且80%是二代或三代華僑。這些華僑多數從事商業,往往財大勢雄。作為剛剛擺脫殖民統治的民族國家,基於民族情緒,很多東南亞國家很難接受華僑的模糊身份。

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大肆渲染「紅色政權」威脅,導致東南亞一些國家認為「共產黨中國」的存在是一個威脅,一些報刊宣稱「華僑是中國對東南亞抱有帝國主義企圖的實證」,很擔心華僑是「紅色中國輸出革命的載體」。華僑問題因此成為一些東南亞國家的心結,那個時期發生的封閉華僑報館、社團、學校等反華、排華運動,與此不無關係。

建農場安置歸國難僑

當時對於華僑歸國,新中國採取積極態度,並主動斡旋接回遭迫害的難民。為安置他們,中國政府還撥出專款,在海南、廣東等地建設國營華僑農場。

隨著朝鮮戰爭的結束,新中國邁入一個和平建設期。但當時西方國家千方百計孤立中國,美國在中國周邊構造了一個外交包圍圈,華僑「雙重國籍」問題成為它們挑撥中國和東南亞鄰國關係的手段之一。在這種情形下,中國決定先解決印尼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

中國放棄「雙重國籍」

1954年,印尼即將舉行大選,華僑的國籍問題成為其考量的重要問題。當時蘇加諾委託尼赫魯向毛澤東問候,其中就涉及華僑「雙重國籍」問題。毛澤東間接回答說,華僑問題「應該適當地解決,免得有些國家說我們要利用華僑搗亂。如果華僑保持僑民身份,他們就不應該參加所在國的政治活動;如果取得了所在國的國籍,那麼就應該按該國的法律辦事。」

解決華僑國籍的另一個推力是亞非會議,對於處於外交封鎖的新中國而言,這次會議是躋身國際舞台的機遇,但如果沒有大會發起國和舉辦國印尼的邀請,新中國與會將阻礙重重。而華僑「雙重國籍」問題是雙方交往和外交折衝一個很好的突破口。最終,會議期間,周總理以外長身份與印尼外長簽訂了解決華僑國籍問題的條約,根據這一條約,海外華僑在一人一國籍的原則下,自願選籍。

簽約之後,周恩來對華僑團體解釋說,「過去中國弱,那時雖也存在著『雙重國籍』問題,但沒有人拿這個來製造國際間的糾紛。現在中國強起來了,有的國家就從中挑撥,說你們這樣的大國,有1000多萬華僑呆在海外,是不是想搞顛覆活動」,因此,「不論從我們國家的對外政策上,還是消除誤會、解除懷疑、改善我們兩國的關係上,都須解決這個問題」。周恩來鼓勵華僑,「能善於與人同化,才能和人家一道前進」。

中印(尼)協定解決了兩國間一個久懸未決的問題,雖然事後來看,在處理中有些方面過於簡單。但為同東南亞其他國家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範例,並在總體上使新中國有了一個外交突破口。正是在與東南亞國家的僑務談判中,一個睦鄰友好的局面在建國初得以形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