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十月初一送寒衣,如何正確理解此日祭祖之內涵?

十月初一送寒衣,如何正確理解此日祭祖之內涵?

道教之音網站現誠聘編輯,歡迎垂詢,一同傳播道教正能量。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亦是道教五臘日之「民歲臘」,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其起源可追溯至周代。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農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夏秋時節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素有「小道藏」之稱的《雲笈七箋》中記載,正月一日為天臘、五月五日為地臘、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十月一日為民歲臘、十二月八日為王侯臘。《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十月一日,名民歲臘,此日五帝會於北方五炁黑天……其五帝攢會之日,此日酆都北陰天帝考校鬼魂,查生人祖考及見世子孫所行善惡,以定罪福。」道教認為,三元五臘時節都要進行祭祀。十一初一寒衣節正是道教五臘日之一,所以百姓眾等須憑法力祭祀,追贖塗苦,使生人一一得福,使亡去的先祖常享祭奠。

又傳說,閻王爺會在十月初一這一天給陰間的鬼魂們放假,讓它們來人間領取其在世的家人給它們送的錢物,然後在天亮前趕回陰曹地府。可見這一天的祭祀非常重要。

明代劉侗、於奕正所作《帝京景物略·春場》中有當時寒衣節的詳細記載:「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上有清代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節是一個傳承中華民族孝道孝行的好時機,可以藉此機會宣講家族傳承、先人的故事,讓自己行孝的行為給子孫後代做一個好的表率。推崇孝道的家庭,才能成為一個和諧的家庭。此外還要注意,祭拜送寒衣之時,不要睹物傷情,憂傷悲痛,應心懷感恩與緬懷之情,即可慰祖先九泉有靈。

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以象徵布帛用品,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

隨著對消防安全的重視和環境保護的影響,在此則要提醒大家盡量到正規的道觀中去參加度亡法會並為祖先焚燒寒衣,冥紙類物品還應該在專人的引導下燒化。信仰需要每一個人用正信正行的力量去傳承,且莫把對祖先的祭奠演化成生人相互比較排場的鬧劇。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珍惜該珍惜的,擁有該擁有的
每一天都活得很累,你還記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嗎?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