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從產業鏈看華大基因:為何它只是一個代工廠?

從產業鏈看華大基因:為何它只是一個代工廠?

華大基因頂著「基因界騰訊」光環上市,誰能想到才一年多時間,就從資本追捧的獨角獸淪為口誅筆伐的「毒角獸」,人們的信心是如何喪失的?

好事不會接二連三發生,壞事總會接踵而來!華大基因近段時間流年不利,各種負面消息纏身,股價從最高點261.99元跌到57元左右,這期間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大,而資本、研究機構力挺的力度越來越弱,究其原因的明星光環褪色,越來越多的人用別樣地目光審視華大基因!


從產業鏈看華大基因:為何它只是一個代工廠?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1/說好的高大上其實入行門檻低

華大基因的第一大股東是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原來的華大控股),這是一個業務龐大的公司,涉及基因、醫學、農業、製造、健康等多個領域,上市的是比較賺錢的基因測序業務——基因測序是一個朝陽行業,天風證券醫藥研究團隊認為2020年全球基因測序行業規模將超過120億美元,而中國基因測序市場2020年將突破百億元人民幣,年複合增長率為20~25%。

這麼看華大基因不是符合高大上的人設嗎?事情沒這麼簡單!鋅刻度(ID:beefix)調查發現基因產業鏈可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是核心物料,由基因測序儀、特殊試劑、專利技術構成,中游是測序分析,用基因測序儀、特殊制試劑等分析採集的基因獲得最終數據,下游是醫院、第三方機構等渠道,它們負責提供用戶的基因,很明顯基因產業鏈含金量最高的是上游,其次是下游,中游最低,很明顯華大基因處於行業的中游。


從產業鏈看華大基因:為何它只是一個代工廠?


圖/財富證券

換個角度看,基因產業鏈上游可類比英特爾、高通等晶元巨頭,基因產業鏈下游可類比戴爾、聯想、蘋果、三星、華為、小米等知名電腦品牌、手機品牌,而基因產業鏈中游可類比的就是富士康這樣的「代工廠」——2018年華大基因銷售費用遠遠大於研發費用(銷售費用為3.39億元、研發費用為1.61億元)、無形資產中的專利權金額(2.07億元)一直沒有增加,恰好印證了其「代工廠」的形象。

其實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也涉足了基因產業鏈上游,只不過這部分業務在非上市的華大智造公司中。2013年美國基因測序公司因業績不佳被華大控股收購,後藉助美國基因測序公司的資源成立了華大智造公司,陸續發展獲得了自主生產國產基因測序儀的能力,可以說華大智造才是集團的「護城河」。


從產業鏈看華大基因:為何它只是一個代工廠?


圖/上市招股說明書

多家專業財經媒體證實華大控股正在為華大智造融資,估值為50億美元約等於人民幣345億元,對標公司是上游龍頭公司Illumina,後者股價約為328.1美元、市值約為482.31億美元,凈利潤約為6.79億美元。再看看華大基因,市值約為232.1億人民幣,還沒有華大智造的估值高!如果有一天華大智造登錄A股,投資者才會幡然醒悟之前自己買的不是「基因界騰訊」,而是「基因界富士康」,割韭菜也要講基本法呀!


從產業鏈看華大基因:為何它只是一個代工廠?


當然,短時間華大智造還上不了市,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底蘊不夠。目前,基因產業鏈上游主要由Illumina、LifeTech和Roche這三個公司把持,其中龍頭公司Illumina的全球市場份額超過50%,具有超然的壟斷地位,華大智造雖然在不斷前行但與三巨頭相比顯得過於渺小,甚至都不能完全滿足華大基因的需求,要知道華大基因曾經長時間大批量採購Illumina的產品,直到2016年才從華大智造採購國產基因測序儀、試劑等物料,金額也不過5000多萬元,2017年採購金額超過 3 億元出現增長驚人,2018年的數據還沒有公布,不過沒有意外應該不能100%滿足採購需求——對比技術參數可以發現,華大智造的國產基因測序儀與Illumina同級別產品還存在二三年的技術差距。

2/業績高增長泡湯


高大上概念難以迷惑普通投資者,而華大基因的業績也無亮點,缺乏對對資本的吸引力。鋅刻度(ID:beefix)研究華大基因的第三季度財報,看到華大基因1~9月營業收入18.14億元同比增長25.3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20億元比上年同比增長2.48%,而半年報顯示營業收入同比增長是28.4%,凈利潤同比增長是8.73%,這就表明第三季度的凈利潤和凈資產收益率都是同比下降,逆增長是什麼鬼!


從產業鏈看華大基因:為何它只是一個代工廠?


被上下游同時擠壓

華大基因的存貨同比增長了48.31%,財報給出的理由是銷售規模擴大、原材料儲備和庫存商品增加,而預付款同比增長411.95%,財報給出的理由是銷售規模擴大、預付材料款增加。銷售規模擴大導致存貨、預付材料暴增這種現象多見於製造業,高科技公司很少見,這說明公司的議價能力偏弱。

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同比增長了50.06%,其中應收票據1025.01萬元,應收賬款12.35億元,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說白了就是下游的欠款,這個增速比營業收入高多了,說明公司回款難度不小。不得不說,華大基因處於產業鏈中游,被下游公司、上游公司擠壓,兩頭難受。另外,資產減值損失增長了91.59%,主要因為計提的壞賬準備增加所致,這不是明示應收賬款很可能出現大面積的壞賬,錢都可能收不回來還要跟客戶繼續做生意真是尷尬!

當然,也有欣慰的數據,那就是研發增長速度還不錯。華大基因半年報顯示上半年華研發投入為1.00億元年同期增長41.40%,到了第三季度研發投入增加到1.61億元同比增長45.18%,不過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還是沒有達到10%,而全球醫藥龍頭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多數超過20%。


從產業鏈看華大基因:為何它只是一個代工廠?


盈利質量無保障

華大基因的利潤現金保障倍數是負數。利潤現金保障倍數是指企業一定時期經營現金凈流量同凈利潤的比值,反映了企業當期凈利潤中現金收益的保障程度,由於擠掉了收益中的水分,真實地反映了企業的盈利的質量,其計算公式為利潤現金保障倍數=經營現金凈流量/凈利潤*100%,該指標越大,表明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凈利潤對現金的貢獻越大,利潤的可靠性較高。


從產業鏈看華大基因:為何它只是一個代工廠?


看不懂?沒關係,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盈利含金量,指標超過100%表明公司盈利質量優秀,0~100%數值越高說明公司盈利質量越強,低於0說明盈利質量無保障、抗風險能力弱,碰到極端情況公司會倒閉。大家看看中國巨石、中國平安、貴州茅台等公司的利潤現金保障倍數,這個指標都是超過100%,而百度的利潤現金保障倍數約為97億元/124億元=78.23%,阿里巴巴的利潤現金保障倍數約為135.1億元/160億元=84.44%,再看看華大基因,這個數值是負的,原因是現金流是負數。

華大基因的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凈額是-1.55億元,去年同期是正數說明公司的盈利質量同比下降,其實從2018年開始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凈額就一直是負數且在不斷增加,而2017年年報這個數值還是2.27億元,也就是差不多2.27億元/4.42億元(2017年凈利潤)=51.35%。另外,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是3.53億元,是因為贖回理財產品導致現金流入增加,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個數值也難看。

從財務數據來看,華大基因無法支撐5倍5.41倍市凈率、54.36倍市盈率的估值。

小貼士:華大基因的離職者創辦了超過20家基因公司,它們被稱之為「華小」,除了一兩家公司劍走偏鋒,大多數都想的是複製華大基因的成長,其中貝瑞和康就是「華小」的代表,其兩位創始人一個是華大基因的昔日高官,另外一個是原Illumina亞太區負責人,兩人聯手的結果是短短几年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領域貝瑞和康與華大基因就平起平坐了,且貝瑞和康還比華大基因先上市,上市名稱為貝瑞基因,而貝瑞基因2018第三季度季報顯示,其營業收入10.28億元同比增加26.58%,凈利潤2.39億元同比增加49.5%,從規模來說還有不小的差距,但盈利能力差距不算大了。不知道華大基因看到這樣的場景作何感想,但旁觀者或許會想,這門生意的門檻是不是太低了!

3/行業亂象引發反感

基因行業亂象叢生,不但令基因的神秘感逐漸喪失,還動搖了人們對基因測序的權威,公眾對華大基因等公司的信任下降也在情理之中。

誇大基因檢測的作用。一些公司在推廣基因檢測時盲目誇大的作用,營造了一種包治百病的效果,「除了外傷,一切疾病都跟基因有關」的宣傳廣而傳之,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疾病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先天性疾病的確跟基因有關,而後天性卻無關。以糖尿病為例,糖尿病分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已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存在較高的遺傳概率,糖尿病遺傳基因檢測就有用武之地,然而一個沒有糖尿病遺傳基因的人,如果天天大量吃甜食一樣可能得糖尿病,基因檢測對這種情況就無效。

再說了,疾病基因不一定就會成功引發疾病,判斷特定基因到底會不會引發疾病,需要基因檢測的分析員有較高的判斷水平、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等。就算是檢測技術成熟、分析員經驗豐富,也不能保證100%的準確性,之前就有一些孕婦參與了華大基因的產前無創基因檢測,然而最終還是生出有生理缺陷的嬰兒,令整個基因檢測行業汗顏,這也說明基因檢測在短時間內還是不能取代羊水穿刺等傳統檢測方法。

披著基因皮搞房地產。這年頭科技公司搞房地產的太多了,606家科技類上市公司就有275家公司涉足房地產,華大基因也被人舉報「以基因高科技(偽)、建國家基因庫分庫等為幌子和名目,套騙土地資源和政府財政補貼」,舉報信劍指蘇州華大生命健康小鎮,一個規劃面積為3.96平方公里的特色小鎮項目,一家基因公司用這麼多地的確有懷疑理由,要知道南京新城科技園的規劃面積也不過4平方公里,入住公司超過1800多家,帶動就業人員超6萬人。目前全國特色小鎮數量超過2000多個,其中的確存在披著特色外皮搞房地產的狀況,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住房發展報告》表明「一些地方快速發展的特色小鎮,很大程度被房地產商「綁架」,打著各種產業旗號,到城市周邊的小鎮拿地搞開發,結果房子搞了一大片,產業卻引不來,反而加大了房地產庫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鋅刻度 的精彩文章:

任正非會談吉田憲一郎:2000 年前我多次想自殺

TAG:鋅刻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