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養生:朔風起,水始凝冰——立冬養生法
【立冬】2018年11月7日(農曆九月三十)
戊戌年 【狗年】癸亥月 癸卯日
在《黃帝內經》的六季,立冬時候是屬於乾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燥氣是最重的,所以立冬這一天不能夠大補,可以清補。比方說我們有「制何首烏粥」,用制何首烏二十五克,放五粒紅棗,加一點粳米。制何首烏先熬水出來,然後渣不要了,再放大棗和粳米進去,將熟的時候放一點紅糖。
大願法師《藥師法門健康養生隨許法》
【立冬】
立,建始也。
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倏然之間,秋天已經結束,冬天到來了!
北風潛入悄無聲,
未品濃秋已立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
立,建始也
冬,終也
萬物收藏也
立冬
就意味著冬天的正式開始
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九節氣
冬季的第一個節氣
立冬時節,氣溫逐漸下降。但南方地區還是風和日麗、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而西北部分地區已開始進入孟冬之月了,初雪會緩緩而至。
此時節,西風作冷、黃葉落盡、殘荷乾枯,古時不少文人墨客,描繪了一幅幅立冬盛景。
立冬
【唐】李白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立冬前一日霜對菊有感
【宋】錢時
昨夜清霜冷絮裯,紛紛紅葉滿階頭。
園林盡掃西風去,惟有黃花不負秋。
三
●
候
【一候 水始冰】
水面隨著溫度的降低,開始結上一層薄薄的冰。
【二候 地始凍】
土氣凝寒,未至於拆。溫度的急劇下降,讓大地都要凝凍起來。
【三候 雉入大水為蜃】
雉,野雞。蜃,大蛤。這時,野雞一類的鳥類不多見了,海邊可以看到很多與野雞的線條、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野雞立冬後變成大蛤了。
立冬&迎冬 | 迎冬舊俗
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賀冬 | 賀冬新俗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有簡化的趨勢。
立冬·天氣
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太冷。
立冬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空氣一般漸趨乾燥,土壤含水較少。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在華北等地往往出現初雪,北京的初雪比較難預報,影響也大,往往需要特別關注。長江以北和華南地區的雨日和雨量均比江南地區要少。此時,降水的形式出現多樣化:有雨、雪、雨夾雪、霰、冰粒等。當有強冷空氣影響時,江南也會下雪。
立冬·習俗
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樣,立冬日天子也要舉行迎冬的儀式。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訴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開始沐浴齋戒。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處迎冬。回來後天子要賞死事以安社稷,並且要撫恤孤寡。
燒香
滿族有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
吃餃子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時序進入冬令,民間有「入冬日補冬」的食俗。古人認為天轉寒冷,要補充身體營養,食人蔘是較流行的補冬方式。北方,人們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天津最有特點的就是倭瓜餃子。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裡或窗台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
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別有一番滋味。
冬天來了,這樣養生
溫補為主,不盲補,飲食以滋陰潤燥為主。
適當鍛煉,避免過汗,激發身體潛能。
恬淡安靜,溫養情志,暢快心情,振奮精神。
調養作息,早睡晚起,注意保暖,防心血管疾病。
立冬養生的原則
與之前的節氣一樣,立冬的養生,關鍵原則在於把握此時天地之氣與人體氣血運行的特點。此時天寒,使陽氣閉藏,那麼關鍵點有兩個:天寒、閉藏,保健要領也就是《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裡面說的:「無擾乎陽……去寒就溫,無泄皮膚。」避寒,但不能過熱擾動陽氣;潛心斂氣,但務必注意保暖。
落實到細節之處,頗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養生細節一:飽睡
第一個就是睡眠。中醫認為,冬季是收藏的季節,自然也是人體休養生息的時候,因此冬季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冬季寒冷,應時時固護陽氣,晚上涼得早,清晨暖得晚,因此冬季睡眠要「早睡、晚起」,待自然界陽氣較旺時再起床。
現代人主張鍛煉身體、磨練意志,要早睡早起,天冷之時尤為鍛煉,實際上實屬不智。人體有自知自覺的特點,在自然狀態下會追求更加舒適的生存方式,冬季大家皆以飽睡為喜,實際上這也是此時氣血運行正常的反應。須知,人醒著的時候,各項活動都會消耗陽氣,而冬季寒冷,陽氣消耗猶大,飽睡多睡,實是「節能減排」。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尤其需要注意這方面,年老早醒,許多老人覺得反正睡不著了,不如早點兒出去晨練結果往往會受寒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得不償失。
當然,飽睡多睡是指早睡、晚起兩個內容,年輕人喜歡晚起,早睡卻不容易做到,尤其是東南發達地區,氣候本就溫和,夜生活也十分豐富,年輕人很容易晚睡。此事尤為擾神,當戒之再三。
養生細節二:衣著保暖
第二,冬季衣著頗有技巧,講究「上護咽喉,下護腿膝」。上護咽喉,打條圍巾是個好辦法。「一條圍巾抵得一件秋衣」,圍巾打的好,保暖效果很好的。
首先注意的是,圍巾要「堵實」,緊緊的堵住衣襟,讓風不會進到衣服里,整個軀幹就暖和了。
其次當「前遮天突,後包大椎」。天突,是指天突穴,在人體兩鎖骨交界處。「突」有突起的意思,天突穴是人體之氣往外冒的地方,同時也容易進風,故要遮掩一下。而大椎穴,在第七頸椎處,就是低頭時在頸部能摸到的最高點。這個地方與一切外感病(就是感冒一類)有關,是中醫治療外感病的關鍵點,同時也是容易受邪的地方,要好生保養。此外,枕骨的風池穴、風府穴(不好描述定位,大家自己百度下)都與受風受涼有關,如果你的圍巾足夠大的話,最好遮擋一下。
「下護腿膝」在女性身上表現得尤為重要。所謂「寒從腿生、涼從腳來」,與女性生理期、生育以及身體健康尤其相關的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都自足部發出,循大腿內側上行。所以如果足部保暖不夠,很容易出現痛經、月經不調、腹瀉、凍瘡等問題。女性切莫要美麗不要溫度,大冬天穿短裙很傷身。膝蓋一處較無肌肉、脂肪遮蓋,抗寒能力差,氣血不充,易為寒邪所襲,受寒之後又不易好,故當慎重保養。
養生細節三:負暄
除了飽睡、保暖,負暄亦是冬季不錯的保健方法。所謂負暄,即曬太陽——很多人都覺得冬天晒晒太陽很舒服,但負暄指的是曬背。
中醫認為,背為陽,腹為陰,同氣相求的原則,曬太陽時背部更易把陽氣吸收進去。另外,背部通行督脈,督脈總督一身陽氣,其上的玉枕穴、大椎穴等都是練氣功人要打通的幾個關卡。曬背有助於打通督脈陽氣,督脈一通,全身皆熱。此外,足太陽膀胱經行於夾脊,上面有各個臟腑的背俞穴,俞穴是臟腑之氣會聚於背部的地方,曬背能使陽氣溫煦俞穴,從而溫煦臟腑,提高身體免疫力。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些所謂穴位,也就是孔穴,所以曬背時要避風,不然風從穴入,傷及內臟,得不償失。
至於負暄之法,一般不在正午,日頭太大,不利健康。上午九點來鍾、下午三四點鐘最好,日頭恰好,溫度適宜,擇一無風之處,以背向陽即可,曬至通體舒暢,微微汗出即可。手邊常備一杯水,渴則飲之,使不傷陰。《老老恆言》認為,老年冬季早起,與其出去晨練,不如先晒晒背,待得身暖陽光充足,再於庭院里徐徐散步,最合適。
養生細節四:泡腳
最後講講泡腳。所謂「涼從腳來,寒從腿生」,腳一冷,全身冷。泡腳在冬天是很關鍵也是很享受的事情。但此事也有技巧,需細細講究才有良效。
首當留意泡腳的深度。水的深度應該蓋過足部的三陰交穴(三陰交在內踝骨直上四根手指處)。此穴是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交匯的地方,又是強壯保健穴,熱水浸過這個穴位,有助於足三陰經氣血運行,避免下肢寒涼。
其次當講究泡腳的程度。泡腳當泡到身體打了個顫,毛孔稍開,微微有汗才是有效。中醫認為打顫是陰陽和的表現,泡腳泡得打顫,說明全身陽氣通暢了,運行比較順了。僅僅是浸一下就拿出來,並無多大作用。此外,常年脾腎虛寒者可用蔥白(小蔥頭)、生薑、艾葉等物煮水,用煮過的水泡腳。
再者,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洗澡的時候也要泡腳,而且水也要漫過三陰交。洗澡時水從腳上流過,看起來是溫暖了腳,其實效果就是水打地皮濕,很不好。拿個臉盆或者桶,裝了熱水站進去洗澡,會舒服很多。
總之,冬季養生,以潛藏陽氣為原則,既要避寒,又要避免擾動陽氣。既要補充能量,又要減少消耗。古人認為,冬季潛藏得好,則來年身體大好,各位不妨稍作規劃,給自己身體一個調養期。
※楞嚴經 第六卷 第九講
※書畫欣賞:中秋節賞王獻之《中秋帖》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