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ISEY:細野晴臣入門指南
時間撥回到1972年,音樂製作人 Lowell George 和 Van Dyke Parks 受四個頭髮蓬亂的日本音樂人委託,來到錄音棚開工錄歌。這個名叫 「Happy End」 的日本樂隊出手非常大方,拿出一整箱現金和一枚珍珠作為酬勞 —— 他們不遠萬里來到洛杉磯,就是為了追尋 「加利福尼亞之聲」,這種以 Moby Grape、Buffalo Springfield 一眾藝術家為代表的美式民謠搖滾,在日本可並不好找。
Parks 在2013年的採訪中回憶了當時的場面,「我們來到錄音棚的控制室…… 場面根本控制不了哇,Lowell 走到裝滿鈔票的手提箱前,直呼 『靠這個絕對能做出好音樂!』」
他們很快完成了 「さよならアメリカ」(Sayonara America)這首名作,這也成了 Happy End 在日本的頭號金曲。貝斯手兼樂隊創始人之一的細野晴臣也從此開始了響亮的藝術生涯,四十多年時光荏苒,他已成為日本國內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從那以後,他發揮自己在多種樂器上的演奏才華,加入合成器樂隊YMO,享譽世界;他還致力於音樂幕後工作,打造了一大批經典唱片。細野晴臣橫跨多個音樂流派,打破音樂風格乃至民族國家的藩籬,最終躋身日本第一批真正意義的 「世界藝術家」 行列。
細野晴臣身世傳奇,他的祖父細野正文是泰坦尼克號上唯一一位日本乘客,並在這場世紀海難中死裡逃生。60年代末,細野晴臣初入音樂圈,組建了 Apryl Fool、Happy End 等樂隊,還參與了一個人員不固定的音樂計劃 Tin Pan Alley。
早期他以日本化的美國民謠音樂「フォーク」(Fōku)為根基,試圖融入當時的西海岸迷幻音樂元素。到了70年代,他的 Happy End 樂隊則全力追求美國流行音樂的錄音水準,也就是前文的那一幕 —— 1973年,Van Dyke Parks 操刀製作的 Happy End 同名專輯發行,以這張專輯而論,Happy End 幾乎完全就是 The Byrds 和 Crosby, Stills, Nash & Young 這類樂隊的日本替身。
就在這一時期,在 Happy End 彈貝斯的細野開始發展他的個人音樂事業,他效仿日本喜劇界的前輩フランキー堺(Frankie Sakai)和谷啟(Tani Kei),也起了個英文名:細野·「Harry」·晴臣的名字從此浮現江湖。他受到 Martin Denny 和 Arthur Lyman 等 lounge 音樂人的「exotica」音樂中 「叢林聲響」 的強烈影響,開始發掘這種刻奇音樂中的喜感趣味,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迷幻、後殖民主義風情音樂美學體系。在紅牛音樂學院(RBMA)2014年的採訪中,細野說自己 「當時算是個音樂圈裡的搞笑藝人 …… exotica 風格的音樂家們都喜歡那種千里之外的異域情懷,而我的音樂的就是土生土長的異域情調。」
1978年,細野晴臣與坂本龍一、高橋幸宏合作錄製了專輯《Paraiso》,這是一張融合了 funk 元素的搖滾樂作品,延續了細野自己的 「太平洋彼岸審美趣味」。這張專輯以 「細野 Harry 和黃色魔力樂隊」 的名義發表 —— 也正是這三位樂手,後來組建了名震天下的 YMO。專輯中還使用了很多早期合成器(比如 ARP Odyssey),它的音色在日後成為了 YMO 音樂的標誌。此外,它還對其他成員的創作留下了遺產,改編自沖繩民謠的 「安裡屋ユンタ」(Asatoya Yunta)後來以坂本龍一個人作品的名義重新發行。
2018年,美國經典唱片發行商 Light In The Attic 重新發行了細野晴臣的五張個人作品,讓這些塵封之作走出日本,進入了西方樂迷的視線。雖然這些專輯尚未登陸 Spotify、Apple Music、Tidal 等流媒體平台,但已經可以在 YouTube 上完整收聽了 —— 實際上,最近幾年來,很多細野晴臣的早期作品都在他的鐵杆粉絲之間傳播。
細野晴臣對日本的 City Pop 和涉谷系音樂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更是讓整整一代音樂人擁抱日本以外的音樂風格。他的音樂可以說就是一部 「音樂全球化」 的歷史,超越社會、文化和音樂技術的種種局限,細野以超然的姿態見證了四十年來的起起伏伏。無論你是 YMO 的死忠樂迷還是偶然路過的懵懂聽眾,以下這篇指南都將讓你受用。
想聽迷幻民謠風格的細野晴臣?
細野晴臣1947年出生於東京,少年時期迷上了美國音樂,戰後很長時間內,日本都能收聽到美軍電台 「遠東廣播網」,這個頻道不僅為駐日美軍提供娛樂消遣,也讓普通日本民眾見識了美國的流行文化。細野晴臣也和東京許多時尚少年一樣是電台的忠實聽眾,並從中吸取了大量的音樂養分 —— 這個以英語播音的電台將 The Byrds、Buffalo Springfield 等美式迷幻搖滾樂隊帶到了日本,強烈衝擊了細野晴臣的音樂審美,一度讓他質疑自己的日本音樂根底。
「當時我們似乎都拋棄了日本音樂,比如三味線、尺八演奏的音樂…… 這些東西我根本就不了解呀!」 他在 RBMA 2014年的訪談中說,「我音樂的根基來自美國西海岸音樂,直接的影響則來自日本文學,尤其是詩歌。這就是我全部的音樂背景。」
細野晴臣將音樂當作一種載體,一種特定的表達方式,他以此述說美日兩國歷史與文化的糾葛。在 Happy End 時期,細野在樂隊擔任貝斯手,1971年的專輯《風街ろまん》(Kazemachi Roman)幾乎就是 Rand Newman 和 The Band 的翻版。
到了1973年,在其 solo 處女作《Hosono House》里,細野已經拋棄了 「花重金、大製作」 的思維方式,依靠空靈的原聲吉他旋律構建出了一整張專輯的架構。Bossanova 風格指彈吉他引出的開場曲 「Rock-A-Bye My Baby」 沿襲60年代衝浪音樂的內核,再搭配爵士風格的和弦進行,配合民謠風格的配器手法,為整張專輯奠定基調。在 「冬越え」(Fuyu Go)、「住所不定、無職、低収入」(Jusho Futei Mushoku Tei Shunyu)兩首歌里他將這種音響效果發揮到了極致。至於 「戀は桃色」 (Koi Wa Momo-Iro)等舒緩的曲子,則有摹仿 Gram Parsons 柔情音律之感.
70年代早期,細野晴臣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樂隊活動,但從《Hosono House》《Tropical Dandy》《Paraiso》等個人專輯中,已經可以發現細野不斷探索創新的音樂形式。《Paraiso》中的名作 「四面道歌」 (Shimendoka)有坂本龍一客串加盟,他加入了鳥鳴般歡快跳動的合成器旋律,這也是日後 YMO 音樂的重要特色。「絲綢之路」(Silk Road)則呈現了細野對中世紀鋼琴民歌與 「異域音樂」 的迷戀。
想聽 「異域風情」 的細野晴臣?
1959年6月1日,《Quiet Village: The Exotic Sounds of Martin Denny》橫空出世,在 Billboard 流行音樂榜上取得第四名的佳績。這張專輯雜糅了大量馬林巴琴、bongo 鼓、鳥鳴甚至猴子的叫聲,總之都是些遠離美國主流人群審美,遠離庭院、獨棟房屋、通用汽車等所有普通唱片消費者共有的中產階級元素 —— 但它確實取得了驕人的商業成績,一方面,精心錄製的高質量聲音元素終於能讓 Hi-Fi 音響生產商有了吹噓音質的資本,另一方面,這種音樂隨著花襯衫、朗姆雞尾酒、奇特的波利尼西亞菜肴等其他文化元素一道竄紅,滿足了美國人的想像。
1959年,這種 「exotica」 曲風迅速走紅,影響力超越美國國境線,隨著軍用電台的電波走向全球 —— Martin Denny 以亞洲音樂風格所作的 「Firecracker」 就是電台主播相當青睞的歌曲。Martin Denny 對東方音樂的拙劣演繹一定讓細野非常不爽,所以早在1976年,他就自己重新改變了這首歌,並與 Tin Pan Alley 樂隊一道在現場演出。後來這首歌成了他在 YMO 時期最有名的作品。
Martin Denny 的作品雖然質量一般,但他和 Arthyr Lyman 等其他一些 exotica 藝術家給細野晴臣帶來了很多創作靈感。細野在2008年《衛報》 採訪中說,「我吸納了這些藝術家們的想法,然後再去顛覆它。Martin Denny 的那種異國風情是編造出來的,而我做的是完全真實的,我自己的東西就是西方人所追求的 『異域感』,我想以東方人的視角做這種 『西方人的異域音樂』。」
Photo courtesy of the Masashi Kuwamoto Archives via Light in the Attic
《Paraiso》《Bon Voyage Co.》《Cochin Moon》三張專輯中可以看到,無論是音樂概念還是聲響效果,細野晴臣漸漸遠離爵士樂,轉向更具實驗性的音樂領域。以《安裡屋ユンタ》為例,馬林巴琴 intro 搭配另類的人聲,呈現出一種日本傳統民樂與美式 「異國風情」 融合的狀態,同時也不忘套用平行四度和聲進行 —— 好萊塢電影配樂從業者一直用這種套路表現他們心中的 「亞洲風情」。「Sayonara The Japanese Farewell Song」 的爵士味兒則更重,依稀可見細野早期作品的風采,但精心搭配的熱帶風情打擊樂聲部則凸顯出與眾不同之處 —— 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迥異審美。
《Cochin Moon》這張專輯尤其特殊,細野晴臣與視覺設計師橫尾忠則一道遊歷印度後,發起了這個 「為一部虛構寶萊塢電影創作 OST」 的計劃。這張專輯第一次加入了大量合成器音色,成為了細野在合成器領域的初試啼聲。隨後,在 YMO 和他自己後期的《Philharmony》《S-F-X》中,都大量地應用了合成器。
想聽 Synth Pop 風格的細野晴臣?
1982年,數字合成器在音樂製作人圈子裡愈發流行,這都要拜 Akai、Roland、Yamaha、Korg 等日本音樂器材廠商所賜,這些廠商生產了大量經典產品,影響了全世界音樂人。Roland TR-808鼓機、Yamaha DX-7合成器迅速成為80年代音樂不可或缺的器材。在七彩革命的背後,YMO 的作用不可小視,畢竟他們可是第一個在現場演出中使用 TR-808 的音樂人。
在 YMO 發行五張專輯後,細野晴臣終於讓高科技設備成為了他藝術之路的忠實嚮導 —— 他在1982年的《Philharmony》中特意向自己的那台E-mu Emulator採樣器 「致以鳴謝」。這台八複音、使用5.25英寸軟盤存儲介質的採樣器在這張專輯的製作中堪稱中流砥柱,一部分曲子就是在採樣器編排好的 pattern 上疊加合成器旋律及人聲採樣而成。
Photo by Mike Nogami, courtesy Light in the Attic
或許這台機器在《Philharmony》的藝術創作上沒有那麼重要(也許僅僅是為了顯示細野能買得起),但它在實驗音樂領域開疆拓土、在音樂創作方式上引領革命的重要意義則不可忽視。專輯第八首歌 「Sports Men」 堪稱細野 solo 時期的黃金作品,這首描繪了游泳選手、飲食障礙者、職業運動員內心焦慮的 Synth Pop 作品使用了斷斷續續、人聲化的合成器旋律,搭配細野本人 Lou Reed 式的吟唱,讓其堪與New Order、The Human League 等名團的作品相媲美。
專輯中的另一些曲目,如 「ホタル」(Luminescent / Hotaru),則聰明地遊走在 art-pop 和實驗噪音之間,這是細野晚年作品的另一個重要走向。《Omni Sight Seeing》《Mercuric Dance》《S-F-X》這三張專輯中都可以看到他試圖擺脫傳統曲式的努力,但是,他似乎還是放不下 「創造好聽旋律」 的本能。
想聽 「實驗音樂大師」 細野晴臣?
1983年,無印良品 MUJI 計劃在東京附近的青山開設首家店面,他們希望創造一種寧靜、設計驅動的氛圍,以配合其產品簡樸、極簡主義的設計理念。MUJI 找到細野晴臣,委託他量身定做店內背景音樂,得到的成果就是一盤名為《Watering a Flower》的磁帶。磁帶如今已經被轉錄成數字格式,並上傳到 YouTube,吸引了相當一部分人的關注,使得這盤卡帶的實體版本成為了收藏家中的搶手貨。細野在這組音樂中展示了平靜、童真、如星星般閃爍的溫柔旋律,配合緩慢變化的氛圍織體鋪底,完成了兩首各長達14分鐘的作品。
無論是柔和的氛圍音色,還是尖銳的工業噪音,細野晴臣在80年代一直嘗試各種錄音手法,一來作為趣味自娛,二來為了實現內心深處的藝術追求。細野晚期的作品如《Mercuric Dance》《Endless Talking》《The Making of Non-Standard Music》,其冒險性與昔日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即便是更早期的《Philharmony》中,也能察覺到細野從 drone、自由爵士、氛圍音樂和噪音中吸取的靈感。「Air-Condition」 似乎是與 Brian Eno 的《Music For Airport》一脈相承;《Omni Sight Seeing》中的 「Ohenro-San」 和 「Korendor」 則體現出細野在音樂上穿針引線的強大功力:一端是日本傳統音樂,另一端則是方興未艾的 Ambient House 先驅 —— The Orb、The KLF 和 Orbital。
PS:本文全部歌單可以在網易雲音樂中搜索用戶【VICE 中國】,在我們創建的歌單里找到。
//作者:羅布·阿坎德(Rob Arcand)
//編輯:林聰明
//編譯:鄭嘯天
※如果你喜歡俱樂部文化,可能會對 Cherry Chou 的設計感到熟悉
※混混很奇怪:平時把兄弟掛嘴邊,走投無路時相信的卻是警察
TAG:VICE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