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那些在否定中長大的孩子,後來有多痛苦?

那些在否定中長大的孩子,後來有多痛苦?

網上有人問:從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是什麼感受?

答案很扎心:


「走路很慢,總是低著頭。

一直覺得我不重要。

從來也不會跟人提要求。

自己能做的事絕不麻煩別人。

別人的請求不敢拒絕,即使並不是非你不可

經常懷疑自己。

被人誇獎或關注永遠受寵若驚,然後就會焦慮,覺得自己根本不配。

缺乏自信、缺乏勇氣、懦弱、沒有主見。

有社交恐懼症。

為別人而活。」

這些缺少自信的孩子,大多從小生活在一直在被父母否定的環境中。

那些在否定中長大的孩子,後來有多痛苦?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我有個來訪者叫林深月(化名),她和我分享了她的故事。

她出生在農村,父母特別重男輕女。家裡姊妹三個,上面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她排第二。

從小到大,無論她做什麼事,都會被爸爸否定,「記得有一次,我考了全班第一名,高興壞了,因為我從來就不是個會讀書的聰明孩子,我是用比別人多出十倍百倍的努力,才得到那個成績的。我一路跑回家,既興奮又害羞地,假裝無意跟爸爸媽媽說起,我害怕我的興奮和期待表揚表現得太明顯,拚命壓抑著」她說道。

我能明白,一直以來的打壓否定,已經讓她下意識的覺得期待得到表揚的心理是不正確的,讓她不習慣在爸爸媽媽面前流露真實情緒和情感渴求,這是一種自我保護,可到底還是小孩子啊,還是在內心裡渴望著得到爸爸媽媽的認同。

「可是你知道,他們說什麼嗎?他們說只是全班第一而已,而且,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她繼續說道「你知道嗎?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做過這種捧著自己得意的東西去尋求他們認可贊同的事情了,那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情。」

「後來我長大了,他們也老了,似乎變得更平和了,有時候會對我很好,可這隻讓我受寵若驚不知所措,我很害怕很彆扭,不知道怎麼回應這種好,我不值得他們對我好,我無力回報,我寧願他們還像以前那樣對我。」

在參加工作後,她做事情也總是小心翼翼、縮手縮腳,生怕出個什麼差錯,心裡總是很緊張焦慮,整個人綳得很緊,社交則能躲就躲。

「如果我以後有了孩子,一定要給他陽光般地關愛,一定不會讓我的兒子在這種膽戰心驚充滿粗暴否定的日子裡成長。」深月最後說道,她希望她的孩子可以成長為一個陽光健康的人。


發展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德曼認為:「當身體試圖克服壓力時,將引起生理喚醒,而生理喚醒又將導致長期的折磨,從而對人體造成危害。如果經受的壓力足夠強,那麼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那些在否定中長大的孩子,後來有多痛苦?

當我們一直被灌輸這麼個概念:你只不過是個幹不成任何事、只會添麻煩的小屁孩罷了。

久而久之,我們自己好像也就相信了這個「事實」,覺得自己的確是辦不成事。我也就接受了他們所給我安排的這麼一個角色,在外人面前也會不知不覺地表現得很懦弱,會下意識里自我否定、自我厭棄,並為這樣的自己焦慮難過。

人們一直說「原生家庭」對孩子未來的影響如影隨形;心理學上也有一個概念叫「原生自卑」,這種狀況主要就是在孩童時期。導致這種「原生自卑」的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的不當。

最典型的特徵就是:讓孩子感到無助、感到自己弱小、感到自己不如同齡人。

那些在否定中長大的孩子,後來有多痛苦?


擁有一雙發現孩子優點的眼睛,並真誠地讚美它。

如果父母一直不認可孩子,無限放大孩子的缺點,甚至把孩子的缺點、錯誤常常掛在嘴邊,久而久之,孩子最終真的長成了你討厭的樣子,更讓孩子自己也覺得真的就該是這樣。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性格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就像我們的孩子,也不會因為我們的長相、工作等嫌棄我們,認定我們不如別人的父母。孩子和父母,在這方面是平等的。要學會發現彼此的有點長處,相互讚美認可。

杜魯門當選美國總統後,有一天,一位客人來拜訪他的母親。 客人笑著對杜魯門的母親說:「有哈里這樣的兒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吧!」

杜魯門的母親微笑地回答:「是這樣的。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他同樣讓我感到非常自豪。他現在正在地里挖地豆呢。

杜魯門的弟弟是一位農夫,但是,母親並沒有認為這位做農夫的兒子是無能的,對她來說,每個孩子都令她感到自豪,無論兒子是總統還是農夫。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杜魯門的弟弟是這樣評價哥哥和自己的:「我為哥哥感到驕傲,他將是美國最優秀的總統之一。但我同時也為自己感到驕傲,我是一名農夫,用自己的雙手養活了自己,照顧了父母。」

這是何等的自信,而這種自信正來自於母親的賞識。

那些在否定中長大的孩子,後來有多痛苦?

有的傷痛,會隨著時間的流失而被修復;可被父母否認的傷痛,卻如影隨形地伴隨自己,甚至影響自己的一生;同樣,被父母賞識的孩子,一生充滿自信,活出陽光的自己。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每個孩子的發展和學習都應該發生在『最近發展區』,這個區域指的是,孩子目前無法自己獨立做到,但是在其他人的幫助下、指導下,能夠做得到的發展範圍。」

我非常贊同汪曾祺先生曾在一篇散文里說的:「兒女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由他們自己來設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

當我們不以某種模型來塑造(這種模型大多來源於別人家的好孩子或者乾脆就是成年人世界裡的成功人士)孩子時,我們將會看見每個孩子的可能性,每個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可以去讚美,而不是無盡的挑剔和不滿意。

對孩子而言,真誠的讚美和肯定,是陽光雨露之於禾苗。

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對抗抑鬱症的路上,你收藏了哪些溫暖的人和事?

TAG:深科失眠抑鬱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