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晉北方言:「藍」的多重義項及其來源

晉北方言:「藍」的多重義項及其來源

原標題:晉北方言:「藍」的多重義項及其來源


文 / 宋旭


「藍」,本是一種顏色,以靛青染成,如晴朗的天空。故有「藍天」之說。但在晉北地區的方言里,「藍」,被賦予了多重義項。諸如「藍園」(瓜菜的最後一茬)、「藍興」(頹喪)、藍眼蛋(目中無仁)、「球也藍不成」(啥也做不好)、「球藍花」(窩囊、懦弱)、喝藍了(喝酒大醉)、「球不藍蛋」(不懼乎)等等。從這些「藍」所呈現出的不同義項來看,其記音性質不言而喻。本文試從音韻學角度,對流佈於晉北方言中的這些「藍」字進行粗淺的解讀。

「藍園」之「藍」。「藍園」,方言中指「瓜果菜蔬的最後一茬」。如「藍園瓜」、「藍園西紅柿」。後來又衍生出「藍園個蛋」。疑該「藍」為「殿」音方言流化所致。從語音演化層面考量,聲母「d」與「l」有著異常親密的相互關聯。在不同的方言區,「d」聲母常常流化為「l」母。如「放蕩形骸」,亦言「放浪形骸」。大同方言中「把燈關掉」說「把燈關lio」。 朔州方言(朔城、平魯)里,結構助詞「的」、「地」、「得」全部流化為「哩」。公元前生活在今中亞索格底亞那的粟特人,同時操兩種方言,在其中的「L方言」中,「d」音就流化為「l」,「粟特」音轉為「疏勒」。「殿」音「dian」,其中的「d」流化為「l」,失介(介音丟失)後即為「lan」。「殿」之義,除「高大的房屋」、「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廳」外,還有「最後」之義。《廣雅》釋義:「殿,後也。」如體育賽事,前三名分別稱「冠軍」、「亞軍」、「季軍」,而最後一名則稱「殿軍」。 古代考核政績或軍功的差等,下等稱為「殿」,上等稱為「最」,合稱「殿最」。軍隊撤退時,負責斷後的,稱「殿後」。《論語·雍也》:「奔而殿。」集解引馬註:「殿在軍後。前曰啟,後曰殿。」舊時候農村稱家裡最小的孩子曰「墊窩」,實際應該是「殿窩」——一窩裡最後出生的一個。不難理解,「殿園(藍園)」,即「園子里最後一茬」。因其為俗詞俚語,且使用範圍太窄,如「殿窩」一般,不為《漢語詞典》所載。



「藍興」之「藍」。「藍興」方言里指頹喪、頹廢、衰退。比如言某人的光景「越過越藍興」。「藍興」,實為「頹侵」一詞古音的方言訛變。現代漢語部分「d/t」母,來源於上古時期「l」母。如「禿」字,先秦讀音介於「lu」與「liu」之間,漢代轉為「tho:g」。廣韻音「thuk」(鄭張尚芳)。今天方言里常說的「光魯魯」、「光溜溜」,實際是「光禿禿」的先秦遺音。「頹」字,上古擬音「lhu:l」,方言母音低化,訛變為「lha:n」。「侵」字上古擬音「sin」,方言讀若「興」。「頹侵」,現代漢語釋義為「逐漸衰退」。


「藍眼」之「藍」。「藍眼」,方言里也說「眼藍」。「眼藍」之「藍」音,為上古「盲」字複輔音「mr」在方言中的分化異讀。上古複輔音分化異讀現象,在漢語里比比皆是。如「考」與「老」,本為一字,上古時期聲母為「kl」,後來隨著漢語單音節化,「考」字保留「k」聲,讀作「kao」,「老」字保留「l」聲,讀作「lao」。再如「鴿」,上古聲母為「gr」,分化後,官話及後來普通話保留「g」聲,讀「ga/ge」,方言則留有「l」聲,稱作「婁婁」。「貪」與「婪」,按照段玉裁所言,上古為同音字,讀作「tlan」,分別分化為「tan」與「lan」音。「盲」之上古讀音「mran:g」,早期官話及普通話保留「m」聲,演化為「mang」音,而在部分方言區則保留了「r」聲,並音轉為「l」聲,後鼻音前化,讀為「lan」。按,「盲」字釋義,《說文解字》:「目無牟子」。即「眼睛沒有瞳仁」。而方言里的「藍眼蛋」,正是「目中無仁」之諧音「目中無人」——眼藍汪汪的,誰也認不得。

「球也藍不成」之「藍」。「球也藍不成」,方言里意思是「啥也做不成」。這裡的「藍」,實為「弄」之方言訛變。弄,今音兩讀,一讀「nong」,一讀「long」。實際上「n」與「l」處於同一音位,可互轉。如晉北一帶方言中,「農民」常常說成「籠民」。「弄」在唐宋以前,讀音只有「l/r」聲,「n」為後起之聲。其上古擬音「ro:ngs」,廣韻音擬構「lung」(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方言中訛變為「lam」。



「藍花」之「藍」。「藍花」,方言常說成「球藍花」,為詈詞。泛指「懦弱、窩囊」之義。「藍花」為「軟貨」的古方言音。「軟」,古音為「n」聲,讀若「南」。在西北方言中,來母與泥母常常相混。讀「南」若「藍」。「貨」,現代漢語讀「huo」,鄭張尚芳稱,現代讀「o」、「u」韻的,上古讀「a」韻。「貨」之上古擬音「hwa:ls」,《廣韻》擬音「hua」(潘悟雲、蒲立本)。方言里兒化讀作「huar」。「藍花」,即「軟貨」。


「球不藍蛋」之「藍蛋」。「球不藍蛋」,方言意思為「不懼乎」,「啥也不怕」。其中的「藍蛋」,應為「懾憚」(意為「畏懼」)。「懾」,今讀「she」。從古至今,其讀音經歷了「nieb→tziep→tsie→she」的轉化過程。其中的「nieb」(上古音),方言音變為「lieb」,進而介音「i」丟失,並因入聲舒化腹母音鼻音化為「am」,讀作「lam」。


喝酒喝「藍了」之「藍」,筆者已在《原來古人也說喝藍了》一文中進行過闡釋,這裡不再贅言。

(本文所闡述之觀點,僅為一家之言,歡迎方家批評指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雁門文叢 的精彩文章:

晉北方言:嘎
晉北方言:「圪溜」兩個義項的來源

TAG:雁門文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