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場陋規是腐敗的根源,道光帝見微知著,可為何就下不去手?
說起道光皇帝,人們大都認為他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是他的愚昧和無知導致了清朝在鴉片戰爭中的慘敗,屈辱的中國近代史由此開啟。然而,認真研究晚清的歷史之後,卻不難得出另一個結論:道光帝並不昏庸,他甚至在內心不甘於平庸,只是趕上一個江河日下的時代,他成為了一個不得不平庸的皇帝。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道光帝旻寧是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長子身份登基的皇帝,旻寧資質不錯,一出生就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優待,尤其是乾隆帝對這個孫子十分喜愛。嘉慶帝親政不久便將他選為皇位繼承人。應該來說,能在眾多皇子中脫穎而出,足以說明旻寧絕非無能之輩。
道光原本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剛登基時就發出上諭,責令各地清查陋規。所謂的「陋規」就是官員在俸祿之外通過一些不合理的手段聚斂的灰色收入。事實上,陋規歷朝歷代都有,只是到了晚清時期更為嚴重,林林總總的潛規則充斥於官場之中,地方官員盤剝百姓,各級官員之間互相行賄受賄,最終導致民生凋敝。
陋規的危害是巨大的,道光帝的處置辦法是在各地清查陋規,一是取消部分陋規,二是讓部分陋規合法化。可是他沒有想到他的這道上諭遭到了朝野上下的強烈反對。面對文武百官的一致反對,道光帝馬上改變了立場,做出妥協。顯然,一個剛剛即位的皇帝是無法和天下官員對立的。
道光帝前後態度的巨大差異或許會讓人感覺到他是一個缺乏魄力之人,也是一個容易妥協的人。可仔細分析卻也不盡然,在當時的狀態下,查處陋規這件事非常難辦,不要說道光帝,就是康熙、雍正在世,恐怕也會做出妥協。
道理很簡單,只要是專制體制就會有陋規,陋規是專制體制的必然產物。早在雍正時期,官場陋規就已經非常嚴重,可作為鐵腕皇帝的雍正沒有對陋規興師動眾,而是允許它的存在。因為他知道,清朝官員的工資很低,官員們若是沒有一些灰色收入,整個官僚機器恐怕很難運轉。
在清朝,陋規盛行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官員的工資太低。試想,一個一品大員的俸祿不過一百八十餘兩,而七品知縣才四十五兩左右。如果各級官員純粹靠俸祿養家糊口幾乎不可能。晚清名臣曾國藩說什麼也算不上貪官,可是他要是不收陋規銀子,一家的生活就無法維持。
再以向來清廉的兩朝帝師翁同龢為例,他的年俸是180兩銀子外加90擔大米,總共約300兩銀子。而他的家庭年支出卻是4400兩銀子。如果按照1兩白銀相當於今天400元人民幣計算,翁同龢的年薪不過12萬元人民幣,而像他這樣的朝廷大員要供養一大家子,還有許多交往應酬。這樣算來,他一年支出4400兩銀子也是合情合理的。
所以說,道光帝真想清查陋規,首先就得給官員加工資。可是這是太難辦了,因為嘉慶、道光時期的財政狀況十分糟糕。要給官員加工資就得增加賦稅。可是康熙帝祖制在前:「永不加賦」,就這一關道光帝無論如何也邁不過去。
還有一點更為關鍵,無論在什麼社會,絕對權力就意味著絕對腐敗,絕大數人是抵擋不住白花花的銀子的誘惑的。據推算,清代一個知府的陋規收入每年大約有5萬多兩白銀,一個知縣陋規收入每年大約3萬兩白銀。面對這麼多陋規銀子,那些官員怎麼能無動於衷呢?
因此,道光帝清查陋規,他所觸動的不是某個、某些官員的利益,而是整個清朝官僚集團。不管清查陋規這件事成功與否,但有一點還是肯定的,那就是道光帝看到了大清王朝的病症,想要革除積弊,無奈歷史遺留太過嚴重,已經無力回天了。
※此人在位兩年,其瘋狂、殘忍前所未有,歷代暴君在他面前黯然失色
※會試主考官被和珅陷害,乾隆明明認為其中有冤情,偏偏還落井下石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