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說這些職業將被AI取代,真是這樣嗎?
在主機遊戲《底特律:變人》中介紹了這樣一個背景:2038年的美國底特律生產出了大量仿生人,雖然本意只是讓他們協助勞動和技術作業,但是隨著仿生人功能的不斷升級,終於取代了眾多人類勞工,造成失業率上升。由此,人類與仿生人之間的矛盾一觸即發。
而在現實生活中,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諸多發展神速的互聯網技術也在不斷挑戰著現有的社會體系。於昨日正式召開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網易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丁磊「威脅」道,「如果你所在的行業領域不重視互聯網的話就有可能會被取代,尤其這兩年人工智慧的發展,語言翻譯這個問題,應該兩到三年內就會很快被計算機的翻譯系統取代掉,包括兩到三年的無人駕駛汽車也會很快取代很多人」。
現場的同聲翻譯和負責接送這些大佬的司機還沒來得及發飆,就在隔壁,搜狗公司CEO王小川、新華社副社長劉思揚、搜狗公司智能語音事業部總經理王硯峰和著名主持人邱浩,聯合發布了搜狗與新華社合作開發的全球第一個「AI合成主播」。一時之間,主播、翻譯、司機都成了人工智慧潮流下的「高危職業」,但到底哪一種更容易被取代呢?
【取代主播? 還差點感情】
今日亮相烏鎮的「AI合成主播」,據介紹用上了人臉關鍵點檢測、人臉特徵提取、人臉重構、唇語識別、情感遷移等多項前沿技術,能通過提取真人主播新聞播報視頻中的聲音、唇形、表情動作等特徵,並通過多模態信息進行聯合建模訓練,生成與真人無異的AI分身模型。據悉,這項技術「首次做到逼真的模擬人類說話時的聲音、嘴唇動作和表情,並且將三者自然匹配」。
要說起「像人一樣」的AI,就不得不提到世界第一個Virtual YouTuber「絆愛」以及首個獲得公民身份的機器人「索菲亞」。前者以3D模型姿態活躍與屏幕上,已經能做到同步內容給出相應的表情和語氣,但是因為反應總是過度誇張,所以常常被網友調侃「人工智障」。後者是存在於現實中的類人機器人,也是各種西方熱門電視節目中的常客,時常語出驚人,但每次展示表情時總是不夠自然,常被評價「詭異」。
提到表情和聲音的自然,有意思的是,在鍾情養成的日本,索尼音樂娛樂在今年10月正式推出了可以為AI角色構建性格與人格實現自由對話的系統,其目的是讓人工智慧變得更有感情更有慾望,在情感方面更加接近於人類。據官方介紹,這套AI情感養成系統將模擬人類的慾望、感情、記憶、分析等行為,將感情、經驗作為記憶進行累計、分析、利用,建設AI自己的個性和人格,實現栩栩如生的高自由度對話。但目前這一系統還為正式公開,具體表現到底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再讓我們回到「AI合成主播」上來,TA或許能在未來代替廣播員的位置用來宣讀新聞稿件,但也可能僅止步於此了。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的「AI合成主播」中不僅有中文版本,更有肩負「聯接中外、溝通世界」使命的英文版本——總感覺譯員們今後的生計更艱難了。
【取代譯員? 還差點意思】
其實早在今年九月,在翻譯員群體中就因為科大訊飛事件爆發過一次不滿。有網友「Bell Wang」在知乎上爆料稱,科大訊飛有「用人類翻譯的內容冒充AI同傳」的嫌疑,引爆眾多網友的激烈討論。事後科大訊飛官方回應稱,當時「科大訊飛應主辦方要求僅提供語音識別技術,直接轉寫譯員翻譯結果並在會場大屏呈現,同時合成語音供線上直播用戶理解」。也就是說,在重要且複雜的環境中,科大訊飛還是頗有自知之明地沒有讓自家的AI親自上。
小說《盜墓筆記》中有一段,說一群人看到一行英文不明所以,叫來隊里唯一的大學生來認,但大學生也不認識這些單詞,於是周邊幾個人慫恿他,把每個字母翻譯翻譯,說不定就能猜出個大概來呢?雖然小說中有不少誇張的成分,但實際生活中我們又何嘗不是認為,只要把單詞認識了翻譯其實也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嘛。
而事實是,即便已經收錄了千萬本詞典,人工智慧翻譯軟體在實際應用中依然難以實現理想的狀態。這一方面是因為站在傳播學的角度來說,翻譯本身就是一件極易產生「噪音」,干擾傳播信息準確傳達的因素。在「科大訊飛」事件中,爆料者「Bell Wang」就指出,當被翻譯者出現較為嚴重的口音問題(感人的日式英語發音)時,翻譯軟體就開始頻頻出錯。
另一方面,語言這種規範基本靠「約定俗成」的產物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經歷長時間、大體量地培訓,而這種培訓應當是立足與生活中的,可是AI翻譯軟體的培訓則多在實驗室,藉助「口語化的書面文字」不斷學習。所以當人工智慧遇上一詞多義、一語雙關、一句俚語時,往往會鬧出十分「感人」的笑話。
考慮到以上種種因素,當下的AI翻譯軟體與人類譯員之間的關係,或許正如「Bell Wang」所說,「也許有一天AI真的能做到理解自然語言,也許有一天我們這個職業會失業,但絕不是現在」。
【取代司機? 還差點經驗】
再來說說自動駕駛技術取代司機這檔事。狂人馬斯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非常自信地表示,特斯拉將在2019年實現全自動駕駛汽車上路。而在北京海淀公園內,已經上線了配備百度自動駕駛技術的無人巴士,可供市民遊覽觀光時乘坐。這幾年,無數的車企、互聯網科技企業,都在自動駕駛汽車上爭先恐後地下注,包括中美等國政府也先後開放測試道路以供相關技術實踐。
要說司機界的最高境界應該就是當職業賽車手了,而早在2015年,奧迪RS7自動駕駛汽車就已經完成封閉賽道的挑戰,2.5英里的塞到用時僅花2分1秒01,這一成績甚至比職業賽車手單圈時間還要快。照此看來,人工智慧的駕駛技術早在幾年前就應該已經遠遠超越了大多數人類司機。
然而現實是,當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坐上搭載了自家技術的無人車時,依然還得在駕駛位上安排一位真人司機。而在海外已經上路了的包括無人車,也都陸續發生了大大小小的車禍。其中「全球第一起自動駕駛致人死亡」的事故中,Uber的無人車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撞上一位橫穿馬路的行人,引發「自動駕駛真的安全嗎」這樣的探討。
Uber無人車的事故其實暴露了整個人工智慧的巨大缺陷,編程構成的系統意味著運營時的循規蹈矩,即便再智能的AI,也不會想著打破既有的規則。這點運用在交通工具上雖然聽起來是件好事,但在實際操作中,假設我們遇上了其他人別車、搶道、橫穿馬路等等情況,以目前各大車企、互聯網科技企業宣告的成果來看,人工智慧尚無法如常人一般迅速給出判斷。這也就意味著,雖然技術上已經相對成熟,但是具體到全面落地走進我們的生活,還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企業和政府很多的努力。
所以綜合以上的種種技術發展與實際情況來看,最有可能被替代的或許就是那些「負責念稿子」的人,至於說譯員也好司機也罷,想要真正淘汰這些崗位上活生生的人,還需要程序員、工程師,以及未來的創造者們,繼續努力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新iPhone可能不夠創新,但蘋果在這點上吊打業界
※長安CS35 PLUS車型正式亮相 預計年內上市
TAG:三易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