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CEO尹燁自辯:把我們往賣國賊寫 能不生氣嗎
華大基因CEO尹燁。(受訪者供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11月8日《南方周末》)
作者: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袁端端
從理論上講,做成生物武器的可能性極低。針對某一「人種」的基因武器不太可能實現。
中國人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遺傳資源,但是現在大型的生物信息資料庫都是國際的,沒有中國自己的。一旦國際上對我們關閉了資料庫,中國的科研工作者就什麼都查詢不到了。
沸沸揚揚的基因資源外泄風波之後,華大基因一紙訴狀將自媒體告上法庭。
2018年10月26日,華大基因在官方微博發布《致自媒體「記者金微」律師函的說明》(以下簡稱「說明」),公布了給「記者金微」實際運營者金微遞交的律師函,認為其在公眾號上發表的《華大基因被罰!14萬孕婦基因組已流出國外,細思極恐!》一文「包含惡意捏造的事實,公然散播研究項目的不實信息,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對公眾具有極大的誤導性」。
此前,金微在其自媒體文中以科技部在10月24日的一組處罰通告為由,將華大基因在2015年被處罰事宜和不久前對外公布的一項「14萬中國孕婦大基因數據的研究」進行關聯,暗指華大基因可能大量外泄中國人遺傳資源數據,引發國內不少媒體和公眾揣測。很快,該文閱讀量就達到10萬+。當晚,華大基因收到了來自創業板公司管理部的問詢函。
隨後華大回應,研究全部在境內完成,樣本及數據保留在深圳國家基因庫,不存在遺傳資源數據出境的情況。這點得到了科技部相關人員的確認。
針對起訴書,10月30日,金微在微博上稱,這是「華大基因借整治自媒體之機,打擊報復,對其質疑者進行栽贓陷害」。按照金微的說法,自己是合理質疑,沒有造謠,而華大基因則刻意歪曲,讓其封口。
南方周末發現,被提起訴訟後,該文標題被微信系統改為了「此文含有爭議」。
「這把我們往賣國賊的方向去寫,我們能不生氣嗎?」華大基因CEO尹燁直言最近很苦惱,他們是逼不得已才起訴自媒體。
牽頭多項基因組學研究的尹燁是生物醫療界「名嘴」。科普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不僅開設「天方燁談」電台節目,還受邀出席不少媒體活動,為公眾講述「聽得懂的生命科學」。2018年11月4日,南方周末將相關研究疑問一一拋給尹燁。
「我覺得挺冤」
南方周末:14萬孕婦數據的研究存不存在外流問題?
尹燁:「14萬中國人基因大數據」項目無外方合作機構,研究全部在境內完成,樣本及數據全部保留在深圳國家基因庫,不存在任何遺傳資源數據出境的情況。但是那篇文章(指「記者金微」文章)強行聯繫到科技部的處罰上去。
南方周末:但發表的論文有外方作者,外方參與了研究嗎?
尹燁:論文署名的國外作者系學術顧問,未參與到任何接觸到原始數據的分析工作,僅在科研思路、演算法設計方面給予智力貢獻。之後我們將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題為《無創產前基因組學研究揭示多種複雜形狀的遺傳關聯,病毒感染模式以及中國人群歷史》。
南方周末:發表在頂級期刊上都需要將原始數據上傳,為什麼你們可以不分享數據?
尹燁:這是我們當時發表的前提條件。《cell》一開始也要求我們全部上傳,至少上傳到國際認可的資料庫中。但我們說,如果要求上傳,我們就放棄發表文章。但最終他們同意了,所以文章得以發表。
南方周末:這麼多樣本量都徵得個人同意了嗎?為什麼可以用這麼大樣本的數據做研究?
尹燁:14萬中國人基因大數據都來自同意將樣本和數據供科學研究的受檢者,研究披露的是群體分析結果,不包含任何可識別個人身份信息,也不存在泄露個人隱私的風險。
南方周末:那被科技部處罰的事情又是怎麼回事呢?
尹燁:被科技部處罰的項目是華山醫院等機構的「抑鬱症項目」。2011年,項目方包括國內醫院找到我們,希望能對他們所提供的樣本進行檢測。項目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樣本及表型數據收集,華大未參與;第二部分是對收集樣本進行基因組學分析,通過病例對照研究揭示抑鬱症致病機理。華大科技為項目提供了檢測分析服務,其實是作為一個科技服務方,並非項目申報方。如果之後有研究成果,發表文章會署名相關的項目參與方。
南方周末:那時候你知道與外方合作需要進行申報嗎?
尹燁:項目開展前,華大工作人員與項目合作方確認過,國內醫院也提供了審批通過的證明,即批件蓋章頁的傳真件。所以一開始被查到說有問題,華大科技的工作人員懵了。後來了解到,項目方申請的採集樣本數和最終測序的樣本數不符,合作方出示給華大科技的批件頁上只有同意,沒有顯示具體數據。事實上,最終交付給華大科技測序的樣本數,超過了合作方獲批的採集樣本數。
雖然華大科技也是受害方,沒有違法的故意,但我們確實有對項目合作方審核不嚴的疏忽過失,這點我們知錯就改,隨後開展了整改,對合作方的資質審核、合作流程、效果評價進行了全面梳理和規範,並且已經通過整改,恢復了華大科技關於人遺項目的國際合作,對外說得很清楚。
南方周末:外方使用了這些數據嗎?
尹燁:2015年,項目組用部分交付的數據發了學術論文,刊登在《自然》雜誌上,當時引起了很大反響。之後,我們受到了科技部的處罰,立即停止了之後的研究。
南方周末:但是2017年,又有基於這批數據的新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子刊上,沒有任何中國作者,這件事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尹燁:是的,因為我們當時強烈反對再利用這批數據發表新的研究,也寫信給了雜誌要求撤稿,現在還保留著當時要求撤稿的郵件。但外方堅持要做,所以中方全部放棄署名。你們看那篇文章也會知道很不正常,用的全部是中國數據,但是沒有一個中國人和單位署名。
做生物武器可能性極低
南方周末:這是科技部第一次公布處罰結果,如何看這兩年的監管變化?
尹燁:這兩年國家監管開始嚴格了。這次對全行業是一個警醒。這不意味著真的有多少出境做壞事的,但讓大家都能意識到這件事的意義。
南方周末:國際上也是如此嗎?有人說美國就不做這些審查?
尹燁:全世界目前都是逐步趨向規範和嚴格。不久前,美國僅一個半月時間便快速通過了《澄清域外合法使用數據法》。而2018年5月25日,歐盟也出台了《通用數據保護條例》,都是旨在保護本區域內的數據,防止境外不當使用。歐盟處罰很重,第一張罰單是針對加拿大數據公司Aggregate IQ,要求30天整改,逾期未合規,將面臨2000萬歐元罰款。
南方周末:目前管理集中在科研合作項目和國際合作的臨床試驗,還有哪些監管盲區?
尹燁:可能存在風險的是直接面向消費者個人的自取樣檢測,比如通過快遞郵寄樣品,獲得個人基因檢測祖源、個性化特徵等信息,這部分檢測的數據用途,以及是否參與對外合作,都存在不確定性。
南方周末:遺傳數據外泄最大的威脅是什麼?真的會被國外做成生物武器嗎?
尹燁:從理論上講,做成生物武器的可能性極低。千人基因組項目的數據告訴我們,不同種群間人類的基因序列相似度超過99%甚至更高,且全球「混血人種」在不斷增多,是做不出只針對中國人的生物武器的。退一萬步講,如果真要開發基因武器,那麼海外華人那麼多,也不需要從中國這樣大費周章來做。此外,從理論上講,「人種」這個概念在遺傳學領域也頗有爭議,因為我們所說的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更多的是從膚色角度,而不是基因角度來定義。我個人的觀點,針對某一「人種」的基因武器不太可能實現。
南方周末:那麼中國人的人類遺傳資源就不該保護了嗎?
尹燁:當然不是,我們在精準醫學的實踐中的確看到了預防、診斷、治療上都存在一定的種群特異性,特別是在我們綜合研發能力還不夠強的情況下,需要提前做好保護,以免未來所有的研究和產業都受制於人。
南方周末:但是在臨床界大家爭論還是很多,認為會影響新葯臨床試驗。
尹燁:這個一直在爭論。對於流程,我想規範和細則都全面建立之後,國家是不是能考慮出台一個正面清單,比如免申報的項目?這在規範化之後,能減少一些(新葯臨床試驗)手續。
最難是資源保藏
南方周末:有人說其實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自己的資源庫,而不是把重心放在監管上,你怎麼看?
尹燁:我同意,最難的不是在管理,而是保藏。都說中國人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遺傳資源,但是現在大型的生物信息資料庫都是國際的,沒有中國自己的。一旦國際上對我們關閉了資料庫,中國的科研工作者就什麼都查詢不到了。如果我們有一個國家層面的數據聯盟獲得國際認可,那麼我們也不需要所有的數據都上傳到境外平台了。
南方周末:國際上人類遺傳資源庫有哪些?
尹燁:說說目前已經公開的人類基因資料庫:1990年發起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的就是基於白人基因信息的參考基因組。這一計劃由美、英、日、法、德、中等6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完成,華大基因是代表中國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1%中國卷的機構之一。此外,最著名的是2008年發起的千人基因組項目,目前已經公開了2504個人的全基因組數據,這其中包括了各個人種的26個人類種群。
從國家來看,公開基因數據最多的還是以白人為主的歐美國家,以英國和美國為主要代表。其中,以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為代表的大人群、大數據研究是目前最大規模的項目,已經完成並向全世界依申請開放了50萬英國人的全基因組遺傳數據、臨床測量及健康記錄,全球已有上千個科研團隊申請和使用其數據開展研究,顯示了大數據、大合作對於全人類的價值。美國GnomAD項目也公開了14萬餘美國人的基因數據,相關信息均可以公開查閱。
南方周末:這些信息安全嗎?
尹燁:上述公布的都是群體數據,不包含任何可識別的個人身份信息,也無法反推出任何原始數據與個體信息,對個人隱私來講是安全的。
南方周末:中國沒有自己的遺傳資源庫嗎?
尹燁:國內目前有很一些小型的,分散在各個地區。目前,深圳國家基因庫算是大規模的,今後如何把這些小資源庫建立起數據共享和索引很重要。
南方周末:還需要什麼?
尹燁:測序儀、測序核心技術都需要自己掌握,才能真正做到數據保護,不然每年中國用的測序數量很容易被推斷出來。深圳國家基因庫,都是國產測序儀,世界上至少有五個國家能造航母,但目前只有三個國家能造測序儀,只有兩家公司能造人全基因組測序的測序儀。只有把這些工具自主可控了,老百姓才能做得安心,做得起。而不像以前,(基因檢測)就只能是去最好的醫院,最有錢的人才能做。
※首創抗癌新技術!華人科學家顧臻發新成果
※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中國在基因編輯領域正趕超美國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