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明星」雲集!感受中國航展澎湃驅動力

「明星」雲集!感受中國航展澎湃驅動力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空客、貝爾、灣流,殲-20、運-20、殲-10B……「明星」雲集的背後,是現代科技的涌動。客自八方來。人們所感受的不僅僅是對驚險飛行表演的驚嘆與歡呼,更有著對科技的一種親近與欣賞、對創新的一種追隨與禮敬。從1996年的首屆到如今的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簡稱中國航展)已躋身世界五大航展之一,成為展示我國航空航天發展建設成果的國際化窗口和技術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它,見證著20多年來世界科技的日新月異,見證著我國科技的奮進崛起,也一直傳遞和激蕩著一種澎湃的驅動力。

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感受中國航展澎湃驅動力

解放軍報記者 王社興 符馬林 李建文

充滿科技能量的「天和」號空間站核心艙實物(工藝驗證艙)。新華社記者 鄧 華攝

相隔兩年後,11月的珠海,再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空客、貝爾、灣流,殲-20、運-20、殲-10B……「明星」雲集的背後,是現代科技的涌動。客自八方來。人們所感受的不僅僅是對驚險飛行表演的驚嘆與歡呼,更有著對科技的一種親近與欣賞、對創新的一種追隨與禮敬。

從1996年的首屆到如今的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簡稱中國航展)已躋身世界五大航展之一,成為展示我國航空航天發展建設成果的國際化窗口和技術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它,見證著20多年來世界科技的日新月異,見證著我國科技的奮進崛起,也一直傳遞和激蕩著一種澎湃的驅動力。

科技大潮湧動:壯大防務「大家族」

11月7日,是第十二屆中國航展的第二日。

上屆來珠海看過航展的程尚懷有點意外。半個多小時過去了,這個來自無錫的小夥子仍沒走出10號展館的一個裝備展位。

本以為自己有去年觀展的老底子,對今年的參展裝備可以「一目十行」。但他很快發現:對面前的裝備,一眼瞧過去便很難「拔」得出來,無人巡邏艇、76毫米自行火炮武器系統、輕型高機動防空系統……面前的裝備個個都是「新面孔」,都值得細細端詳。

程尚懷所在的展區屬於中船重工第716研究所。本次航展上,該所共拿出27項裝備參展,全部是首次亮相。

航展上的裝備「新面孔」越來越多,這不僅僅是程尚懷的感受,也是本次航展很多觀眾的共同感受。

以本屆航展主辦單位之一的航天科技為例,本次就展出產品182項。值得注意的是,這182項產品全是兩年來的新生科技成果。

這一項項科技成果,背後都有科技的持續跟進,每項成果的成熟都離不開科技的孵化與支撐。

科技在催生新品的同時,也使參展的一些「老面孔」能力提升。11月6日,在地面裝備的動態演示場地上,VT-5主戰坦克出場亮相。爬縱坡、涉水池、蛇形機動,它遊刃有餘,一氣呵成。

VT-5還是那個VT-5,但坦克已經不是以前的坦克。出於實戰的要求,它的炮塔外形變化較大,正面裝甲從傾斜設計變成楔形設計。潛望鏡結構得到優化,大燈改成了LED燈。人們應該還記得,在2017年的「裝甲與反裝甲日」,它曾現場發射過一枚105毫米炮射反坦克導彈,精準命中兩公里外的目標,洞穿了500毫米均質鋼裝甲。

科技,使「升級版」的出現成為「家常便飯」。VT-5如此,直-10如此,轟-6K近年來的「變身」也是如此。在西飛公司孜孜不倦的改進下,轟-6K換裝兩台俄制D30渦扇發動機,在機頭安裝了新型雷達和光電瞄準吊艙,作戰半徑增加上千公里,機組人員減少3人。它在弔掛長劍-20巡航導彈的情況下,系統總打擊半徑也大為增加。

在航展上,到處都能感受到科技強勁的脈動。每位觀眾都時刻經受著海量信息的「轟炸」。能向後看的雷達、能測算炮位的雷達、能撕下戰機隱身外衣的雷達、全能雷達、低空補盲雷達、無人機終結者雷達等等,這麼多功能強大的雷達同時出現在展台後偌大的展區里,讓人目不暇接,為之震撼。

但更令人震撼的是,這些功能強大的雷達,全出自中國電科第14研究所麾下。在他們的努力下,該所研製的雷達已經走向系列化、體系化。

科技大潮洶湧澎湃,裹挾向前的不僅僅是雷達的研發。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殲-10系列戰機等等,無不如此。防務「大家庭」的隊伍不斷走向壯大,這既來自於科技的強力催生,更來自於高新科技的持續「哺育」。

高新科技落地:飛入尋常百姓家

航展的魅力何在?除了感受科技造就的力量與美、速度與激情,還有一個方面讓老百姓動心。那就是大家可由此知道,又有哪些高新科技新產品將呱呱墜地,更多地惠及民生。

站在7號展區「風雲四號」微波衛星模型的旁邊,被親戚邀請來珠海玩的長沙小伙楊肅有點窘:「以前沒關心過衛星上天的消息,總覺得它和我們的生活離得太遠了。」但現在,聽罷講解員的一番「科普」,楊肅知道了像「風雲四號」微波衛星這樣的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作用很大,能實現對颱風路徑、強度的準確預報,而通信衛星能為人們裝上「順風耳」,氣象衛星可為人們安上 「千里眼」,導航衛星是人們的「指南針」,遙感衛星是人們的「情報員」,並且都在時刻服務著每個人。

其實,楊肅不知道的還有很多。如今,藉助日益成熟的高新科技,更多的「大服務」正在或者將要融入人們的生活。比如,北斗導航系統正在為民航提供位置服務,助力發展海洋漁業、精準農業。比如衛星遙感,正被廣泛用於服務國土資源、生態保護。比如依託衛星通信,打造「機上互聯網」已提上日程。這些,都將會使人們的出行更便利、生活更富足、環境更優美。

11月7日,站在10號展館中船重工所屬某研究所的組合導航系統實物前,記者腦海里突然蹦出了「馬玉璞」這個名字。馬玉璞是該研究所所長。港珠澳大橋建造期間,該所在他帶領下,為大橋研製了158個雙曲面球型支座。他們將船體結構鋼、非金屬複合材料、腐蝕與防護3種艦船製造技術,成功轉化到民用橋樑建造領域,為港珠澳大橋抵禦16級颱風 、8級地震和30萬噸級巨輪衝擊增添了又一份底氣和保證,也為高新技術軍用轉民用提供了又一鮮活例證。

漫步展台間,記者發現,在中船重工的展區里,類似的軍用轉民用和軍民通用的產品還有很多:應急機械化橋、自主定位系統、組合導航系統、小型摺疊翼無人機,等等。而在其他展館,形形色色的航空航天技術衍生產品同樣琳琅滿目。

與上屆相比,本屆航展把9號展館全部闢為軍民融合展區,面積更大,展品也更全更集中。步入該館中央,粉底白字的「2018廣東省軍民融合成果展」字樣立即映入眼帘。從導彈發射車到導彈,從雷達到軍民兩用無人艇,從海水淡化裝置到飛機輪胎上胎機……一件件展品,無不體現著軍民融合發展的高效推進。

記者在航展上發現,在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催生下,一批高科技產品已經悄然進入百姓生活。

11月6日,記者在7號館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展區里看到,「天和」號空間站核心艙和新一代載人飛船前人頭攢動。在空間站的一側是「嫦娥四號」探測器和通體金黃的「嫦娥四號」中繼星。在空間站的另一側,則是航天科技集團的空間生物實驗成果展區。

展區里設有兩個圓形的玻璃展台,一個展台里放著太空種子、絳色的柿子椒、綠色的航天椒……另一個展台里則擺放著基於航天醫學、空間生物工程技術而研發的部分航天保健產品。

翻開《空間生物實驗服務平台》宣傳冊,記者發現,他們的實驗成果遠比展台上豐碩。從糧食作物到瓜果蔬菜,從花卉藥材到林木果樹,從微生物動物到保健品,幾乎無所不包。

神奇的科技,讓新產品層出不窮。以往神秘的技術,已滲透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曾經那麼遠,如今這麼近。

創新帶來自信:勇於踏入新領域

科技在給企業帶來創新能力的同時,也在不斷強化著企業的信心。

11月7日,在第10展區高德軍工的展位旁,記者碰到了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立。這次航展上,他的團隊是以「高德軍工集團」的全新形象亮相的,所帶來的「陸戰之王」武器系統、多型導彈武器系統及無人機、非致命緩彈藥、綜合光電、數字化單兵等最新成果一經展出,便吸睛無數。當問到該企業為何會有這麼大的轉型跨度時,黃立說,是科技及其成果的成功應用給公司開拓注入了信心。

對與會的企業來說,中國航展更意味著實力、機遇、高新科技、影響力,意味著可以預期的美好前景。

11月6日,武漢文發航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收購德國通用航空技術和產品新聞發布會暨產品銷售簽約儀式藉機舉行。次日,遼寧聯航神燕飛機有限公司、安徽藍天國際飛行學院合作協議簽約儀式舉行……越來越多的單位採用不同的形式實現強強聯手,絕不僅僅是體量上的驟然長大,也昭示著越來越大的合作範圍。

11月7日,德國奧捷龍(AutoGyro)的新產品發布會如期舉行。只不過這次,他們把新品發布的現場也選在珠海航展上。這家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因為這是個影響力大的好平台」。

這也就不難理解,當得知本屆航展主辦單位由上一屆的7家增至13家時,不少參展企業會由衷地高興。因為,這就預示著,中國航展經貿平台、國際交流合作的平台作用將進一步得到凸顯,也將為各方共享航空航天技術發展成果作出更大貢獻。

歡呼,尖叫,一躍而起!不少人大聲唱起《歌唱祖國》!11月6日,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掀起了本屆航展上一個波次的情感狂瀾。

「榔頭」機動、「眼鏡蛇」機動、「赫伯斯特」機動……一個個典型過失速機動飛行動作,讓在場的所有人血脈僨張。

酣暢淋漓間,一招一式盡情凸顯著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優異的性能,體現著試飛員精湛高超的飛行技藝,也標誌著我國推力矢量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

這是大型軍工企業挑戰險阻難關的又一次成功!這次里程碑式的成功背後,自是有著技術阻隔上的關山重重,有著對科技巔峰的不懈衝擊與登攀。

大型軍工企業如此,民營企業也是如此。

紫燕無人機公司起步較晚,但無人機發展勢頭迅猛。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能始終直面技術難題並集智攻關。以前直升機型無人機旋翼可控制角度,但是轉速固定。該公司人員經過不斷改進演算法和完善硬體,實現了對該型無人機的二維操控,在控制旋翼角度的同時,可對轉速進行調控。在人工智慧浪潮的推動下,該公司研究的無人機自適應技術取得關鍵性突破。在這屆航展上現身的某新型無人機,研發時注入了10種新的技術。

中船重工,作為中國船舶工業的主導力量和 「領航者」,年造船能力超過1500萬噸;作為我國海軍裝備科研生產的主體力量,有著高科技產業的開發製造能力。中船重工研製的「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刷新了同類型潛水器下潛深度世界紀錄。

談到本屆中國航展,由8家成員單位組成的中船重工「代表隊」首次來珠海參展,該集團公司國際部主任李彥莊語氣里自信滿滿:「集團的目標是建設『以軍為本、軍民融合、技術領先、產融一體的創新型全球領軍企業』。走上珠海航展這個優質、高端平台,是我們與中外用戶交流分享海洋防務裝備、陸空天裝備及相關技術發展成果邁出的又一大步。」

「技術領先」「全球領軍」,這兩個關鍵詞放在一起,很容易讓人發現其中的邏輯關係:只有技術上挺立前沿,產業上才能領軍全球。

航展上,很多企業、科研院所的產品都能讓人心頭為之一震。中國電科第14研究所研製的單光子檢測量子雷達系統和微波光子雷達,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研製的「雲影」高空高速外貿無人機,西北工業大學魅影團隊研發的太陽能wifi通信/信息無人機、指尖靜脈採集系統等等,都折射著中國企業勇於踏入最前沿的自信和勇氣。

胸懷夢想,搏擊長空,這是一個註定要打上中國印記的時代。創新為力,科技為翼,終將托舉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蓬勃發展。

(解放軍報珠海11月8日電)

科技雲

本期觀察:王社興 符馬林

堪稱高科技密集體的「天和」

「天和」號空間站核心艙是中國空間站「天宮」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可謂高科技密集體,與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一樣,每個艙段規模為20噸級。它是空間站的主控艙段,用來對空間站進行管理和控制,也是航天員生活的主要場所。

空間站在軌運行期間,由載人飛船提供乘員運輸,由貨運飛船提供補給支持。中國空間站額定乘員3人,乘組輪換時最多可達6人,建成後將成為我國長期在軌穩定運行的國家太空實驗室。

共形陣天線技術植入「天哨」

在本屆航展上,中國電科第38研究所推出了一款叫「天哨」的無人預警機。它通過將創新的雷達載荷與無人飛行平台一體化設計,即採用了共形陣天線技術,有效提升了系統的效率。

在現代無線通信系統中,共形陣天線由於能夠與飛機、導彈以及衛星等高速運行的載體平台表面相共形,且不破壞載體的外形結構及空氣動力學等特性,不增加阻力,成為天線領域的熱門研究方向。

矢量推力玩轉「眼鏡蛇」機動

「眼鏡蛇」機動,是一種赫赫有名的高難度特技飛行動作,這一動作特別能凸顯戰機的氣動力與控制能力。

這個動作,對殲-10B來說並不難。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推力矢量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此項關鍵技術的國家之一。殲-10B不僅擁有帶推力矢量技術的發動機,而且具有優良的大迎角氣動性能、良好的進發匹配特性以及獨特的飛行控制技術,所以能夠完成「眼鏡蛇」機動動作。

傾轉旋翼技術加盟「彩虹家族」

外形獨特,造型科幻。本屆航展上,彩虹-10(CH-10)大中型無人傾轉旋翼機一展英姿。

彩虹-10傾轉旋翼無人機創造性地在機身內部安裝了活塞發動機,通過傳動軸驅動旋翼。這種設計,有力保證了發動機工作環境良好。

據了解,彩虹-10無人機標準任務載荷為50公斤,可以攜帶小型四合一光電平台,按需配置可見光攝像機、紅外熱像儀、激光測距儀、數碼相機等感測器。另外,還能夠攜帶一部小型的SAR偵察雷達。

量子技術刷新雷達原理

本屆航展上,中國電科第14研究所展出了研發的單光子檢測量子雷達樣機。

量子雷達是基於量子力學基本原理,主要依靠收發量子信號實現目標探測的一種新型雷達。量子雷達具有探測距離遠、可識別分辨隱身平台及武器系統等特點,未來可進一步用於導彈防禦和空間探測,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有源相控陣技術擦亮「絲路眼」

11月6日,中國電科第14研究所自主研發的「絲路眼」預警機迎來首秀,顯示出我國在有源相控陣預警機研發技術上已取得重大突破。據悉,我國是目前國際市場上唯一可以提供此類預警機整機的國家。

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每個輻射器都配裝有一個發射/接收組件,每一個組件都能自己產生、接收電磁波。有源相控陣雷達功率效率高、可靠性好,但生產調試工藝複雜,工作時天線還需要性能較強的冷卻系統相匹配,所以研製難、成本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