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人閉口不談的,除了性還有它

中國人閉口不談的,除了性還有它

我發現今日教育否定死亡,認為死亡就是毀滅和失掉一切。

換句話說,大多數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懼死亡。

連提到死亡都是一種忌諱,甚至相信一談到死亡就會招來不幸。

其他人則以天真、懵懂的心情看待死亡,認為有某種不知名的理由會讓死亡解決他們的一切問題,因此死亡就無可擔憂了。

在這兩種死亡態度中,一種是把死亡當做避之唯恐不及的事,另一種則是把死亡當做自個兒會解決的事。

兩者對於死亡真義的了解都何其錯誤啊!

——索甲仁波切

死亡是個大迷霧,但有兩件事情是可以確定的:其一,我們總有一天一定會死;其次,我們不知何時或如何死。

因此,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知道何時會死,而我們就把它當做藉口,延遲對死亡的正視。

我們就像小孩玩捉迷藏一樣,蒙住眼睛以為別人看不到我們。

01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這麼醉生夢死的,我們都是依循既有的模式活著。

年輕時候,我們都在接受教育;然後,找個工作,結婚生子;我們買個房子,在事業上力爭上遊,夢想有個鄉間別墅或第二部車子。

假日我們和朋友出遊,然後,我們準備退休。

有些人所面臨的最大煩惱,居然是下次去哪裡度假,或聖誕節要邀請哪些客人。

我們的生活單調、瑣碎、重複、浪費在芝麻綠豆的小事上,因為我們似乎不懂得還能怎樣過日子。

我們的生活步調如此地緊張,使我們沒有時間想到死亡。

為了擁有更多的財物,我們拚命追求享受,最後淪為它們的奴隸,只為掩飾我們對於無常的恐懼。

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消磨殆盡,只為了維持虛假的事物。

我們唯一的人生目標,就成了要把每一件事情維持得安全可靠。

一有變化,我們就尋找最快速的解藥,一些表面工夫或一時之計。

我們的生命就如此虛度,除非有重病或災難才讓我們驚醒過來。

我們甚至不曾為今生花過太多的時間和思考。

想想有些人經年累月地工作。

等到退休時,才發現自己已經年華老去,瀕臨死亡,結果手足無措。

儘管我們總是說做人要實際,但西方人所說的實際,其實是無知、自私和短視。

我們的眼光淺顯到只注意今生,到頭來是大騙局,現代社會無情而毀滅性的物質主義便是由此產生的。

沒有人談死亡,因為人們認為談死亡會妨礙世界的「進步」。

02

世界上最偉大的精神傳統,當然包括基督教在內,都清楚地告訴我們:死亡並非終點。

它們也都留下未來世的憧憬,賦予我們的生活神聖的意義。

然而儘管有這麼多宗教的教義,現代社會仍是一片精神沙漠,大多數人想像這一生就只這麼多了,沒有真正或真誠的信仰,大多數人的生活便缺乏任何終極的意義。

我終於體悟到,否定死亡的可怕影響力,絕不止於個人層面,它影響著整個地球。

現代人已經喪失長程的眼光。

因此,他們肆無忌憚地為著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掠奪地球,生活自私得足以毀滅未來。

現代工業社會是一種瘋狂的宗教。我們正在剷除、毒害、摧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系統。

我們正在透支我們的子孫無法償付的支票……我們的作為,好象我們就是地球上的最後一代。

對於死亡的恐懼和對於未來的無知,使得我們的環境受到變本加厲的毀滅,正威脅著我們一切的生命。

因此,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談死亡是什麼,或不給予人們任何死後的希望,或不揭開生命的真相,不是將使事情變得越來越糟嗎?

年輕人接受各種各樣的教育,卻對於了解生命整體意義,以及與生存息息相關的主題,茫然無知,有哪件事情比這個還要諷刺的呢?

03

有些我認識的佛教上師,會問前來請求開示的人們一個簡單的問題:你相信今生之後還有來世嗎?

我常常對這種現象感到好奇。

其實他們並不是問對方是否相信這個哲學命題,而是問對方從內心深處是否感覺到有來世。

上師們知道,如果人們相信今生之後還有來世,他們的整個生命將全然改觀,對於個人的責任和道德也將瞭然於胸。

上師們必須懷疑的是,如果人們不深信這一世之後還有來世,必然會創造出一個以短期利益為目標的社會,對於自己行為的後果不會多加考慮。

目前我們已經創造出一個殘暴的世界,這麼一個很少有真正慈悲心的世界,上述心態難道就是主要原因嗎?

有時候我會想,在已開發世界中,那些最富裕、最強盛的國家,就像佛經上所描述的天界。

天神的生活窮奢極侈,享盡歡樂,從來沒有想過生命的精神層面。

一切都很順利,直到死亡逼近,出現不可逆料的腐壞現象。

那時候,天神的嬌妻美妾再也不敢接近他們,只是遠遠地把花丟過來,偶爾祈求他們能夠再轉世為天神。

不論他們怎麼回憶過去的快樂幸福,都不能使他們免於受苦;所有的作為只是火上添油而已。

因此,臨終的天神都是在痛苦中孤單地死去。

天神的命運,讓我想起今天我們對待老人、病人和臨終者的方式。

我們的社會只迷戀年輕、性和權力,卻逃避老年和病衰。

當老年人完成了他們一生的工作而不再有用時,我們加以遺棄,這不是很可怕的事嗎?

我們把他們丟進老人院,讓他們孤苦無依地死去,這不是很令人困惑的事嗎?

04

即使是我們所認識或所愛的人瀕臨死亡時,我們也常常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幫助他們走完人生;當他們去世之後,我們也不去想像他們將何去何從,或是我們應該如何繼續幫助他們。

事實上,如果有人這麼想,也會被斥為荒誕無稽。

所有這些現象清晰地告訴我們:比起從前,我們現在更需要徹底改變我們對於死亡和臨終的態度。

不幸的是,有些人並未充分了解關於死亡和臨終真相的意義。

他們走向偏鋒,把死亡當做一種榮耀;在年輕人自殺的悲劇例子里,他們相信死亡是美麗的事,也是對於生活壓迫的解脫。

但不管是因恐懼而拒絕正視死亡,還是把死亡浪漫化了,我們都是把死亡當作兒戲。

對於死亡感到絕望和陶醉,都是一種逃避。

死亡既不會令人沮喪,也不會令人興奮,它只是生命的事實。

我們大多數人只有在臨終的那一刻才會珍惜生命,這是多麼令人悲傷的事啊!

我常常想起蓮花生大士的話:「那些相信他們有充分時間的人,臨終的那一刻才準備死亡。

然後,他們懊惱不已,這不是已經太晚了嗎?」

今天大多數人死的時候毫無準備,活著的時候也沒有準備,有什麼事比這個現象更令人寒心呢?

05

有生,自然有死,每個人遲早都需要面對死亡。

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兩個方法處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視自己的死亡,藉著對於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減少死亡可能帶來的痛苦。

不過,這兩種方法都不能讓我們真正克服死亡。

身為佛教徒,我把死亡當做是正常的過程,只要我還活在這個地球上,必然會發生死亡這個事實。

在我知道逃避不了死亡之後,就看不出有什麼好擔憂的了。

我寧可把死亡看成是衣服穿破了必須換件新的一樣,而不是終點。

然而死亡還是不可預測的: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或怎麼死。

因此,在死亡真正發生之前,我們有必要做些準備的工作。

我們大多數人自然都希望死得安詳,但如果我們的生活充滿暴力,如果我們的心總是被憤怒、執著或恐懼等情緒所控制,我們顯然也不可能奢望死得安詳。

因此,如果我們希望死得好,就必須學習如何活得好:如果我們希望死得安詳,就必須在心中和日常生活中培養安詳。

書房記

知識 | 思想| 文學| 趣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房記 的精彩文章:

古代的妃子們是如何上廁所的?
這個讓柴靜淚崩的德國人,在中國深山無償支教20年,卻被辱罵驅趕出境

TAG:書房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