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4億多人的「家族樹」顯示:基因對壽命影響其實很小

4億多人的「家族樹」顯示:基因對壽命影響其實很小


一項涉及4億多人的研究顯示,有些家族的確有長壽的規律,但這也許是因為人們傾向於尋找與自己相似的配偶,可能和遺傳關係不大。

  一項涉及4億多人的研究顯示,有些家族的確有長壽的規律,但這也許是因為人們傾向於尋找與自己相似的配偶,可能和遺傳關係不大。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一項涉及4億多人的「家族樹」研究顯示,基因對壽命的影響其實很小。

  DNA決定了我們的許多特徵。隨著基因分析技術越來越先進、越來越容易獲取,人們難免會想要利用DNA預測自己的健康情況、以及自己可能遺傳給後代的東西。


  然而,壽命受遺傳的影響並不比受環境因素影響大,比如飲食習慣、吸煙習慣、財富等社會因素等。但這項由醫療研究公司Calico Life Sciences和Ancestry.com開展的研究顯示,家庭關係會為基因對壽命的影響增加更多不確定性。


  雖然有些家族的確有長壽的規律,但我們很難通過父母預測自己的壽命。事實上,這項新研究顯示,個人壽命只有7%左右取決於基因。


  作為動物,我們都想活得越久越好。在長壽者身上尋找規律,似乎是人類的本性。

  有一塊名叫「老年病學」(Gerontology)的研究領域,專門研究衰老和一切決定衰老的因素。一些科學家認為,對長壽人群的研究與對永生不死的追求只差一步之遙。


  他們毫不意外地調查了許多著名長壽者的遺傳資料和生平信息,比如全世界最長壽記錄持有者讓娜·卡爾芒(Jean Calment)。1997年,她以122歲的高齡逝世。人們稱她「幾乎永生不死」。而她也的確不是家族中唯一的長壽者:她的父親活了93歲,母親活了86歲,兄弟也活了97歲。但她的子女並未繼承這樣的「優良基因」。或者說他們也許繼承了這種基因,但基因並未保護他們免受其它因素的影響。讓娜的女兒伊溫妮35歲時死於肺炎,兒子弗雷德里克73歲時因食用變質櫻桃而死,孫子(也叫弗雷德里克)36歲時死於車禍,丈夫費爾南德於1942年去世,時年74歲。


  科學家過去認為,伊溫妮和弗雷德里克的潛在壽命應有15-30%取決於讓娜和費爾南德。但如今科學家掌握的家族樹信息和遺傳數據遠勝以往,研究顯示,基因與壽命的關聯遠比我們之前認為的要小。


  研究人員利用了Ancestry.com資料庫中5400萬個家族樹的數據,這些家族樹將人們與總共60億位祖先聯繫了起來。剔除其中的重複信息和錯誤信息後,科學家便獲得了一個包括4億人的數據組,不過其中大多數都是美國人或歐洲人後裔,因此樣本以白人為主。


  就像讓娜家一樣,兄弟姐妹的預期壽命通常比較接近,表兄弟姐妹也是如此。但他們的實際壽命卻不盡相同。事實上,配偶雙方的壽命往往比一對異性兄弟姐妹更接近,就連姻親之間也通常有較為接近的壽命。

讓娜·卡爾芒以122歲高齡創下了世界最長壽記錄。雖然她的兄弟姐妹和父母都比較長壽,她的子女卻並非如此。

  讓娜·卡爾芒以122歲高齡創下了世界最長壽記錄。雖然她的兄弟姐妹和父母都比較長壽,她的子女卻並非如此。


  這些無法用遺傳解釋的規律引起了科學家的疑心,不過他們認為,這些現象也許可以用「選同型婚配」(assortative mating)來解釋。


  「選同型婚配是指,影響壽命的因素在配偶之間往往十分相似。」該研究的主要作者、Calico Life Sciences公司的格雷厄姆·魯比博士(Dr Graham Ruby)解釋道。


  也就是說,我們喜歡自己,因此在選擇配偶時也會選擇與自己相像的人。

  「一般來說,人們都會在自己或配偶還活著的時候結婚,」魯比博士開玩笑說,「既然你無法預判別人的壽命,人類的選同型婚配肯定會以其它特徵為基礎。」


  這些特徵可能包括遺傳性的身體特徵,或財富等因素,或其它可能影響壽命的社會或文化共同點(身高相似的人往往壽命較為接近,但收入相似的人也是如此)。此外,我們自己的家人(以及他們共有的遺傳和環境特徵)也會影響我們對配偶的選擇。


  這也許可以解釋我們為何傾向於尋找與自己相似的配偶(即使這可能是一種潛意識行為),比如與自身價值觀相同的人,以及令我們感到熟悉親切的人。


  因此,這些基因池中的相關性也許都無法證明基因與長壽之間存在因果關係。這些特徵也許在一家人身上普遍存在,但不一定與基因有關,因此遺傳在決定長壽的因素中也許只佔了7%。

  「我們可以從人類遺傳學中了解到許多與衰老機理相關的知識,但如果遺傳對壽命影響很小,我們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難度的期望都會受到一定打擊。」魯比博士指出。(葉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若世紀災難重演,人類能否拯救自己?
張衡及地動儀被教材刪除?人教社回應:並未消失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