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紐約 | 人跟車搶路,瘋了!

紐約 | 人跟車搶路,瘋了!




這是城君原創的第

1153

個城市故事




魯迅先生說過,世間本沒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些憑直覺走出來的路,


天生就是跟道路規劃師對著干。






百老匯大道,


就是這麼一條人走出來的路。


17世紀中期,


荷蘭人在海邊建立貿易站,

每天人們跋涉於居住地和貿易站之間。


走的人多了,走的時間長了,


這片小島上出現了第一條公路——


百老匯大道(Broad Way),


這也是紐約最早的「理想路線」。




理想路線


鋪砌的道路繞遠,或者路中間有溝,甚至壓根沒有路,人們會在草坪上、叢林里或泥地間,留下距離最短、最易找到的小路。





 

1811年,紐約引入網格路系統。


整個城市的道路重新規劃,


變成橫平豎直的棋盤狀,


唯獨百老匯大道保留下來。


這條對角線走向的馬路,


與棋盤式街道交錯,


硬生生辟出一堆三岔路口。


這裡第一出名的是音樂劇,


第二出名的是堵車。


紐約人都相信,

這是一個超時空難題,


天體物理學家都解決不了。





貫穿曼哈頓網格的對角線,正是百老匯街。




著名的麥迪遜廣場和熨斗大廈之間,


是名不見經傳的23街,


位列紐約市區堵車黑點的前三。





熨斗大廈,是早期摩天大樓的代表作。座落在23街、百老匯大道和第五大道交叉的一個三角形的街區上,尖頭指向麥迪遜廣場的南邊。




這條街短短50多米長,


卻有7個機動車道。


每天路過的行人,


早就放棄走斑馬線。


人們寧願闖紅燈,


被百老匯大道、第五大道和23街


這三股車流的夾擊,


也不願困在行人避車島,進退維谷。


這些紐約人的過馬路技能,


目測僅次於中國北上廣的路人。






理想路線與設計好的城市空間,


往往是矛盾的。


與其追問為什麼人們動不動就亂穿馬路,


我們應該問問:



 


20世紀以前,


城市馬路的面貌與現在完全不一樣。


孩子們在馬路上踢球跳皮筋,


人們想什麼時候過馬路就什麼時候過。


20年代時,汽車開始被廣泛使用,


因車禍喪生的人數飛升,


死者大多數是行人。


許多城市的居民和學校擔驚受怕,


試圖去限制車速。





20世紀初的紐約街道。




然而,汽車行業卻勾勒出截然不同的畫面:



為了給機動車洗白,


他們發明了「亂穿馬路罪」,


在校園裡搞安全活動,派發教育材料,


向孩子們灌輸「道路服務於汽車」的觀念。


這樣的道路優先規範,


一直持續到今天。





不要亂過馬路,看好你的腳!




怎樣才能把馬路的話事權,


從機動車那裡奪回給行人,


讓行人能夠更安全的過馬路呢?


答案就藏在亂穿馬路的行人腳下。


每一個冒著生命危險的路人,


都用自己的雙腳,


來告訴城市規劃師,


我最需要的斑馬線應該在這裡!






到底在哪裡?


城市規劃師跑來23街找靈感。


柏油路不會留下人們的足跡,


他們就在電線杆上安裝感測儀和攝像頭,


記錄每個過街行人的軌跡,


獲得道路行人過街流量和分布等。


 


通過分析這些匿名的交通數據,


交通局找到解決宇宙難題的突破點:


一個街區之外的24街。






交通局重新設計了24街的路口,


使車流能夠更快地通過。


從24街開始,


百老匯大道從北往南的車流,


逐漸分流到其它街道。


不用停靠23街的車輛,


可以直接跳過擁堵的三角地帶。






改造後,行人受傷事件減少了三成。案例研究表明,並非道路越寬就越通暢,反倒較密集的狹窄道路網路更有利於交通通暢,同時能創建更多直接路線,讓行人安全通過。




接下來,交通局在23街南面,


規划出一個小廣場,


給行人創造出更多的活動空間。


馬路中間剛圍出一塊空地,


一群藝術系學生,


就跑進去開始寫生。


在城市的中心,


人們並不想僅僅匆匆路過,


更想停下來看看周圍的風景。






美國規劃家簡·雅各布斯,


曾把紐約街道場景比作「芭蕾舞劇」。


改造前,站在23街的十字路,


你看到的卻是一場橄欖球賽,


行人拼力躲避計程車、公交車、卡車和自行車。


直到改造後,你才會真正明白,


豐富一個城市的公共生活,


始於人行道上的互動。






理想路線,不僅改造城市裡的十字路口,


而且能幫忙大學裡快遲到的學生。


學生很聰明,


當老師正在教室點名時,


學生總能找到最近的小路衝到教室。


密歇根州立大學乾脆先建好大樓,


然後等上幾個月,


讓師生們踩出了一條條理想路線,


建築師再在這基礎上修校道。





俯瞰校園的小路,彷如迷宮一般,但趕時間的學生都點贊。




每年冬天,芬蘭下第一場雪,


雪花覆蓋原來的道路,


規劃師會跑到公園裡,


靜悄悄地記錄雪地上的足跡,


琢磨著雨雪天氣怎麼影響人們出行。







北大教授李迪華說:


「每個人都有感知力,


我們需要的是讓人們知道,


自己在路上被絆倒了,


不應怨自己沒注意,


而是感到城市的不舒適,


主動去表達,要求改變。」





那些超級不為人著想的人行道。




當你在人行道上被絆倒,


不一定是因為你走路不長眼,


而可能是人行道建設不規範;


當你去翻綠化帶過馬路,


不一定是因為你不夠守規矩,


而可能是幾百米內都沒斑馬線。


我不是叫你衝出馬路給車撞,


只是想鼓勵你去突破思維的慣性,


想像一種更體面的城市生活。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加微信號:

nayizuochengg 

 

加入

「那一座城」

讀者會



合作諮詢QQ:

315917873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文昌 | 光腳不怕穿鞋的,還真不是因為窮。
鳳凰 | 最放鬆的旅行,無非就是睡得安心。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