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帝怎麼解決饑荒問題?老百姓一天吃一頓飯就行了

康熙帝怎麼解決饑荒問題?老百姓一天吃一頓飯就行了

在古代社會,吃飯一直是困擾統治者的大問題。「民以食為天」,如果連吃飯問題就解決不了,天就要垮下來。

哪怕是在被許多人津津樂道的康乾盛世,吃飯問題仍然長久存在。

據《清代前期小農經濟研究》等資料顯示,清朝的農業生產水平,較明朝有所提升。全國耕地面積逐年擴大。清朝的糧食生產總量,也超過了明朝,達到了2000億斤。同時,從美洲引進的農作物玉米、番薯、馬鈴薯得到了大力推廣,進入中國人的餐桌。

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和糧食生產總量的增加,帶來了人口的急劇增加。到1720年前後,清朝人口總量就達到了1.6億,超過了明朝最高水平。

眾所周知,古代農業屬於「靠天吃飯」,糧食收成全靠老天爺「賞臉」。遇到風調雨順,吃飯就不是什麼問題(吃好吃壞是另一個問題);一旦遇上洪澇災害,吃飯就變成了要命的大問題。

「自古聖王之世,水旱之災亦時有之。」康乾時期也不例外。康乾時期延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約130多年時間,期間幾乎年年都發生自然災害,不是洪災就是旱災,或者乾脆洪災旱災一起上。

我手頭有一份《康乾時期洛、渭、黃三河交匯區生態狀況管窺—以水災為中心的歷史考察》資料,顯示僅僅是在康熙元年(1662年),渭河下游地區就發生了9次水災,「漂沒人家無數」「淹沒民田,絕渡十日」「漂沒城堡二,人畜溺死者甚眾」「大雨,平地水深數尺」等記錄充斥於字裡行間,令人觸目驚心。

在社會保障幾乎為零的康乾時期,自然災害總是與饑荒相伴而生的。自然災害發生後,富裕之家尚可勉強度日,貧困百姓立即陷入饑荒。買兒賣女是家常便飯,餓死人甚至易子而食也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

那麼,自然災害發生後,康熙皇帝又是什麼態度呢?

有一年,全國多地發生了乾旱,引發了饑荒。大臣張鵬翮與九卿奏報朝廷,請求祈雨,緩解災情。

康熙皇帝看了一遍他們的奏疏。說:「不雨,米價騰貴,發倉米平價糶糝子米,小民又揀食小米,且平日不知節省。」在這裡,康熙皇帝埋怨儘管糧食不夠吃,老百姓依然挑三煉四,不知節省。

隨後,康熙皇帝又大發了一通感慨:「爾漢人,一日三餐,夜又飲酒。朕一日兩餐,當年出師塞外,日食一餐。今十四阿哥領兵在外亦然。爾漢人若能如此,則一日之食,可足兩食,奈何其不然也?」

康熙皇帝首先指責漢人一日三餐,吃得太多,晚上還要喝點小酒。然後吹噓自己一天只吃兩頓飯,當年在塞外帶兵打仗更是一天只吃一頓飯。現在十四阿哥貴為皇子,領兵在外也是一天只吃一頓飯。最後指出了解決饑荒的辦法就是老百姓一天只吃一頓飯,那樣的話一天的糧食可夠兩天吃,只是老百姓不會這樣做。

聽了康熙皇帝這一番英明的話,張鵬翮趕緊順著他的意思拍馬屁:「小民不知蓄積,一歲所收,隨便耗盡,習慣使然。」

按照《清史稿》的記載,張鵬翮是來自四川遂寧的大臣,官至刑部尚書、兩江總督、文華殿大學士等,素有清廉正直的美名。他這樣拍康熙皇帝的馬屁,真是夠尷尬的。

那麼,康熙皇帝真的如他所言,一天只吃兩頓飯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的確,康熙皇帝每日只吃兩次正餐,即「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卯正(約早晨六七點鐘)以後,「晚膳」一般在午、未兩個時辰(十二點至十四點)之間。但是,康熙皇帝在「早膳」和「晚膳」外,還會在下午加一頓點心。到了晚上,御膳房不再提供飯菜了,可康熙皇帝可以到妃子去吃一頓夜宵。

算一下,這樣就是4頓飯。一天吃4頓飯,當然不會覺得餓了。而且作為皇帝,飯菜花樣多、油水足,哪怕真的一天只吃兩頓飯,也不會感到飢餓。那些災民吃糠咽菜,飯菜里油星子都見不到兩滴,能和皇帝養尊處優的生活相比?

所以,康熙皇帝「一天吃一頓飯」的「妙招」,與「何不食肉糜」沒啥兩樣。

【參考資料:《清稗類鈔》《清代前期小農經濟研究》《清史稿》《康乾時期洛、渭、黃三河交匯區生態狀況管窺—以水災為中心的歷史考察》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勇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美國總統為何不惜動用101空降師保護黑人學生入學
他為什麼將劣質煤炭賣給北洋水師 導致甲午戰爭全軍覆沒

TAG:勇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