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綿延文化之生命,國民政府在淪陷區教育上下了功夫

綿延文化之生命,國民政府在淪陷區教育上下了功夫

《淪陷區教育設施方案》的提出與實施。1938年,教育部根據《淪陷區教育設施方案》,教育部根據以下兩原則而制定《淪陷區教育設施方案》:1. 在淪陷區之各級教育應利用種種方法使其繼續維持,以適應抗戰需要而綿延文化之生命;2. 在淪陷區應使教育界知識分子,對民眾宣揚中央意旨,以培養民族意識發動全民抗戰力量。於蘇、浙、皖、豫、冀、魯、晉、察、綏等九省及平、津、滬、漢四市,劃分五十個教育督導區,除派設專員負責指導相關事務外,並分別遴選意志堅強、具犧牲精神及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出任各戰區教育指導員、視察員或幹事等職。

淪陷區學校成難民收容所

1938年,教育部初派督道員28人分赴各地工作,計北平4人、天津4人、山東8人、江蘇6人、安徽6人。另根據《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教育部工作報告書,民國32年8月》的紀錄,在「督道區」之上另設有9個「督道專區」,由督道專員統籌規劃相關工作。上述人等進入淪陷區後,往往與當地黨政軍各機關、民眾團體、游擊隊等取得密切聯繫,一方面因地制宜組織教育研究會、文化協會、青年服務社等社會團體,吸收未能及時撤退之中學與大學教員,以便對敵人作文化鬥爭;另一方面,則分別於各地成立讀書會、補習學校等組織,以吸收大、中學肄業生與失學青年,對之施以正常教育,以免為敵人所用並確保抗戰精神與元氣。

陳立夫

「戰區教育指導委員會」之成立。1939年5月23日,有鑒於戰區工作幅員遼闊、工作複雜、繁忙且耗支不菲,故教育部乃另成立「戰區教育指導委員會」,遵照《淪陷區教育設施方案》原則,訂定相關組織規程與實施細則。由部長聘任11—15名委員組成,除重新劃分全國淪陷區為七十個指導區、呈請行政院增撥轉款外,負責處理整個戰區教育計劃之擬訂、工作推進、調查統計以及失學失業之救助等工作,致使戰區教育乃能次第開展。「戰區教育指導委員會」初設主任委員一人、秘書一人;下設二組:第一組主管特種教育,第二組主管戰區教育。1941年春,增設第三組,專管教師救濟業務。1945年8月,該會因抗戰勝利而辦理結束;該年年底,乃與「戰地失學失業招致訓練委員會」合併,改組為「復學就業輔導委員會」。

淪陷區的金陵大學

1940年7月,再於重慶增設「戰區學生指導處」,並相繼在洛陽、金華、衡陽及其他地方,設分處、登記處、接待站、進修班或訓練班等機構,安置來自戰區內的青年。而隨著戰局的膠著,督導業務與督導區也與日俱增。1939年,教育部直接派出的督導員增加至31人、幹事19人。1941年增督導區為89區、督導員加派為139人;1943年更擴大為102區。 由戰區督導人員之不斷增加、地域涵蓋之遼闊與督導區設置之綿密,可見對淪陷區的招訓與輔導工作,亦為教育部在戰時正規教育工作之外的重點工作。

張憲文、張玉法:《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十冊)》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史碩士研究生 謝敏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戴笠領導的「文友社」是如何與日軍進行鬥爭的?
「活」在紙上的新都城,看咸陽城如何化身真正的「天子」之居?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