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AK47如果提前裝備能改變二戰嗎?突擊步槍帶來多大戰術變革?

AK47如果提前裝備能改變二戰嗎?突擊步槍帶來多大戰術變革?

原標題:AK47如果提前裝備能改變二戰嗎?突擊步槍帶來多大戰術變革?


樓主「句章居士」最近在看一些架空二戰歷史的小說,裡面基本都提到了在二戰前將軍隊中的步槍換裝為突擊步槍。


然而以二戰中主要強國的軍隊編製而言,中遠距離的火力核心是通用機槍和迫擊炮,近距離是衝鋒槍,普通步槍其實更多起到了為主火力輸出點保駕護航的作用,那麼部隊換裝突擊步槍,對步兵戰術有什麼影響呢?


裝備突擊步槍的班排級步兵單位,相對於原有單位具有怎樣的火力優勢?


另外一點,突擊步槍的主要技術難點在哪裡?生產成本和時間上有怎樣的變化?

矢鋒去打CC3復刻版,試試毛子的近戰步兵。


全衝鋒槍班在近距離上就是秒天秒地的存在。毛子二戰經驗認為全衝鋒槍班賽高,賽高,賽賽高~~~~


只是因為衝鋒槍射程近了一點,所以全衝鋒槍班無法完全取代步槍班。


但是突擊步槍沒這個問題。有了突擊步槍就可以把所有步槍班都換成衝鋒槍(突擊步槍)班了。


我以前在本壇說過,AK這個東西是把槍械設計水平往前推了20年以上的東西。好多國家6、70年代搞的新槍都還不如AK好使。


現代人覺得毛毛熊二戰剛結束就能把AK搞出來,就以為AK是個很簡單的東西,甚至以為隨便哪個阿貓阿狗就能搞AK。


才怪。全世界槍械設計師對老卡頂禮膜拜是因為這傢伙真的是天才。


當然,突擊步槍最大的技術難點還是在中間威力彈上。實際上從一戰開始人們就在探索位於卡賓槍彈和步槍彈之間的中間威力彈,中間出了幾十個死在沙灘上的先行者,才有了7.92短彈和M43彈。法國人說最早的中間威力彈是他們在1918年搞出來的8X32mm彈,但這個彈的彈頭有12克重,初速卻只有570,顯然設計思路仍然受卡賓槍彈的毒害。歷史上光是找到中間威力彈就花了足足1/4個世紀的時間。



▲AK-47突擊步槍

專業豐胸隆美爾M4這類卡賓槍到底算步槍還是算衝鋒槍的延續?


矢鋒M4就是體制問題。這貨原本只是M16A2的補充,準備替換坦克乘員手中戰了半個世紀的黃油槍的。後來海灣戰爭的時候美國人缺步槍,然後就把M4一塊兒發給步兵湊數。然後陸軍的頭頭腦腦們發現M16A2給FNMI生產回扣比較少,給大頭兵們發柯爾特生產的M4更合算。


小鷹們普遍認為FNMI生產的AR是最好的AR,柯爾特就是幫只曉得貼回扣的八嘎~


反正M4就這樣成了美軍步兵的主戰裝備,一直到M16A4出來。當然,美國陸軍的M16A4是柯爾特生產的。據說四等人的FNMI版M16A4要遠優於柯爾特版。


另一方面呢,特種司令部乘機鑽空子把M4改成能全自動射擊的M4A1,最後苦三點射久矣的步兵們大喊寧願不要長槍管也要全自動!


於是就變成我們看到的這樣了。



▲裝備M68近戰光學瞄準鏡的和AN/PAQ-4紅外激光瞄準器M4卡賓槍


句章居士那麼AK的技術進步和技術突破在哪裡?要在二戰前量產AK的生產工藝難點在哪裡?


kkndlmf好像有人說過性能均衡,他的各項指標看著都不是很驚艷,但所有項目對比下來,就他幾乎沒有短板。

矢鋒其次是一個緊湊可靠的自動機。


中間威力彈的後坐能量比手槍彈大得多。當時衝鋒槍普遍使用,並且已經比較成熟的槍機后座式自動機根本頂不住中間威力彈的后座能量。導氣式這條路雖然勉強走通了,但是閉鎖機構的強度又是一個巨大的難題。德國人最後的妥協就把STG44搞到5.2KG去了。然後他們向元首解釋其實我們是想代替輕機槍來著……



▲1944年,一名攜帶StG 44的德國步兵


深潛者話說只要能搞定半自動步槍,那麼生產突擊步槍在技術上應該不是問題吧?


矢鋒M1加裝快慢機和20發彈匣的T20就不成功,托卡列夫與AK競爭的樣槍AT-44同樣是SVT改的,也沒爭過AK。


專業豐胸隆美爾以前有討論過,單純就技術而言,19世紀末最遲1910年左右的技術生產AK47是沒有問題的。但正如前面說的,決定槍械性能的是子彈,其實更準確的講,是彈殼。


soongone說M1還不如說M1卡賓槍改進出來的M2卡賓槍那些,起碼卡賓槍彈還能往中間威力這四個字上貼一下。


另外,不說說SKS怎麼行。


矢鋒1910S水平的圓頭彈怎麼也跟中間威力彈靠不到一塊兒去。

和同期的其他自動步槍(比如EM2、M14、FNFAL及其發射7.92短彈的原型槍)相比,AK的綜合性能明顯佔優,而且結構也最簡單。


EM2牛牛簡直吹上天了,但實際上北約選型測試指出EM2的理論射速低,機匣不夠堅固,可靠性差,而且只有20發彈匣,在測試中並沒有真的壓倒使用全威力彈的M14和FNFAL。實際上,FNFAL是測試中最受好評的。


FAL的槍機偏移閉鎖比AK要複雜很多,體積和重量都比AK大,可靠性和耐污性也不如AK,生產成本還高,嘛,反正就是貨比貨得扔的意思。


在當時來說,AK的設計非常精巧,但是缺點是很依賴材料性能。最早的AK第一版量產型(衝壓機匣)產品合格率較低,不得不在第二版時改用銑削機匣。一直到1959年的AKM,毛熊才算徹底解決了AK的材料問題。


至於中國解決AK材料問題的時間更晚。一直到對越的時候,國產衝壓56沖相比起越軍手中的AKM,仍然存在更易過熱和更易鏽蝕的問題。


假設我們把中間威力彈研發成功的時間提前到30年代中期,二戰時期的突擊步槍很可能是一些4.5~5.5KG重,介於步槍和機槍之間的東西。嘛,不過問題也不算大,反正MP40和PPSH也是這麼個重量。



兩名西德士兵在1960年聯合演習中攜帶列裝的FN FAL步槍。


專業豐胸隆美爾其實我更感興趣的是半自動步槍為什麼一直被忽視。


我記得英國一直把半自動步槍用於80年代,歐美不少國家的G3、M14、FAL事實上也主要是作為半自動步槍使用。

矢鋒因為相對於全自動武器來說,半自動武器的帶來的優勢並不明顯。斯通納說過,當士兵手持全自動武器時,他能感到自己控制了一整片區域。鷹醬自己的報告說的,當BAR射手開火的時候,M1射手常常停止射擊,看著BAR射手把敵人「澆」死。


深潛者對於20世紀初來說,生產中間威力子彈有什麼困難嗎?


矢鋒試驗。中間威力彈是無數試驗積累起來的產物。


深潛者如果有明確技術指標要求的話,測試出好的中間威力彈沒有技術難度,也用不了多次時間呀!相比之下小口徑子彈需要依賴創傷彈道學的發展,20世紀初應該搞不定。


中間威力彈出現這麼晚主要不還是沒人要它出現嗎?在各國迷戀大威力子彈遠射能力的時候,自然不會想著研發中間威力彈了。


矢鋒乃把子彈看得太簡單了。我說過,從一戰到二戰這幾十年期間仆街的各型中間威力彈的前輩有幾十種呢。哪怕相同的口徑和彈殼,裝藥量、火藥配比、彈頭外形稍有變化,子彈的內外彈道特性都會發生顯著變化。基本來說,步槍子彈的研製請先做好八年抗戰的準備,搞出2個抗戰甚至更長的也不新鮮。像兔子的5.8就搞了2個抗戰,.223從一種野貓彈到M193搞了差不多3個抗戰。



▲從左至右:全威力彈: 7.62×54mmR7.62×51mm NATO中間威力彈: 7.62×39mm、5.56×45mm NATO、5.45×39mm


專業豐胸隆美爾提出「明確技術指標要求」就是一個最大的障礙。


一戰以後大家都厭戰了,很多國家不願意花大力氣進行軍事革新,就靠修修補補過日子。

美國的7毫米中間威力彈據說倒是不錯,直接被否定的理由就是陸軍庫存了大量的全威力彈沒處用......


kgb105930年代以前,誰要是去研發中間威力彈,那腦子才是真被驢踢了。


深潛者米帝當年研發.50BMG的時候也嘗試了相當多的可能性,但也沒花那麼長時間呀!


此後,彈藥的設計就不斷地改來改去,畢竟當時沒啥現成經驗可用,需要從頭摸索。彈殼長度從4.08英寸到3.80英寸,彈頭重量從800gr.到508gr.,全彈長度從5.51英寸到5.00英寸,彈殼底緣設計從凸緣、半凸緣到無底緣……可以說把各種可能性統統試了個遍。德國人的13.2mm TuF彈自然也拿來copy了一下試試,還把自家的.30-06放大到.50口徑試了一把……天曉得在兵工廠的廢品堆里扔了多少失敗設計(某死人一邊寫一遍心裡嘀咕:如果咱能撿回來點多好,賣收藏家准能大賺一筆啊!)。最後,美國人認為類似放大的.30-06的外形比較好,於是在經過了一些完善以後就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


矢鋒大口徑機槍彈體積大容錯餘地也大,很多問題可以由機槍本身來解決,研製難度要小於步槍彈。


步槍彈如果把鍋甩給步槍,為此付出的代價很可能是步槍手無法承受的。


深潛者那不是因為偉大的AK橫空出世嗎?AT-44與戰後的各國突擊步槍比也不算差吧?


對於定型槍彈來說,只有彈殼尺寸是限定死了,不能改的吧?彈頭形狀、重量、發射葯重量、膛壓等等都可以上新彈型


矢鋒沒見過,但至少看上去體積很大。

是的,所以最初確定彈殼、纏距、膛線這些不能動的硬指標的時候更麻煩,要考慮到不同彈種的發展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北朝 的精彩文章:

看看可憐的鐵路里程,就知道舊中國為什麼不適合機械化軍隊
想讓前朝背黑鍋?為「唐太宗論隋文帝惜倉儲不憐百姓說」辯誣

TAG:看北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