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刀口評論 | 珠海航展殲20展示超音速機動性 — 霸凌發動機非渦扇15莫屬

刀口評論 | 珠海航展殲20展示超音速機動性 — 霸凌發動機非渦扇15莫屬

原標題:刀口評論 | 珠海航展殲20展示超音速機動性 — 霸凌發動機非渦扇15莫屬


軍迷朋友們請點擊????"刀口談兵"的藍色字關注我們,並歡迎大家轉發朋友圈,傳播正能量!


作者:刀口


珠海歸來,感慨萬千!


當天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大呼「值了!值了!太值了!」

幾次大家不約而同的站起來舉杯祝賀,為偉大的祖國乾杯!但是都不敢喝白的,有的還要第二天三點鐘早起,再次奔赴炮樓等最佳位置搶最佳拍攝點攝影,怕喝多了容易睡過點,倒不是酒量問題。



「回家一定一醉方休!」


這時候我們才感覺到原來愛國是一種信仰,軍迷是一種崇拜。


兩年一度的珠海航展對於軍迷來說就是一種朝覲。


2016年我在田心村住,根本找不到房間,一位香港來的70歲的老者讓出自己的房間給我,他要頭天晚上就去炮樓,帶了帳篷住在那裡,風餐露宿。老人背著幾十公斤的行囊,裡面是400毫米的長焦距高檔單反相機,還有帳篷和乾糧。


他用香港味的普通話一字一句的告訴我「我,是愛國的」。


大家千里迢迢趕到珠海,就是為了親身感受。


親眼所見,親耳所聽,親手感覺那裡的磅礴的氣場,那裡宏大壯偉的氛圍。


不少軍迷和參觀者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超出想像」,比如一進到兵器館看到的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防雷戰車都要仰頭去看,有的戰車的輪胎幾乎有一人多高,沒親眼看過的人,只在圖片上看根本感覺不到戰車的威嚴與雄壯,站在實物跟前都驚詫萬分,原來如此的高大!


但是,更嚴謹的軍迷更看重的是親眼所見後的判斷,分析和解讀,還有就是對當場所見的同型裝備的類比、比對和區別。



信仰,不但要虔誠還要有深度。


比如我們看見五種國產先進戰鬥機同場獻技,殲20和殲十B矢量、梟龍、FTC2000、教八(K8),他們的性能你要是能看出其中的千差萬別,祝賀你了,你就是一個相當合格的軍迷了!


單單一項垂直爬升,如果以爬升率進行對比排名。


殲20妥妥的是第一,那凌厲霸道的速度絕對是技壓群雄,記得一個四川的軍迷用四川話形容殲20的爬升,他說這不就是火箭頭子嘛。



第二是殲十B矢量


第三是梟龍



第四是FTC2000



第五是教八的



但是評價誰飛的最漂亮,最花哨的排名上,排名顯然是殲十矢量、教八、殲20、梟龍、FTC2000。


大眾點評這個排名絕對是佔80%。


不客氣的說,排出這個排名絕對是三流軍迷的水平,很可能還不入流。


在震耳欲聾五種戰鬥機發動機的聲音大小比對上,排名無可辯駁的是,第一殲20,第二殲十B矢量、第三梟龍、第四FTC2000,第五教八。

如果你特別觀察了,在垂直爬升中,這五種戰鬥機(教練機),沒打加力的有兩種,一種是殲20,一種是教八。


教八的發動機就沒有加力燃燒室(笑)。


而殲20有,卻沒有打!



所謂細節出魔鬼,名堂其實就在這裡面。


通俗的說,或者說白了,就好比殲20隻用了七分力就爭得了第一,而殲十B矢量和其他幾個卻使出了十二分的力(加力就是直接向發動機的加力燃燒室噴油,油耗是非加力的3倍)


客觀的說,這就是四代機與三代機的區別。



殲20為什麼不打加力搞一下垂直爬升?


因為不允許他打加力,我們還記得幾年前的「成都三響」嗎?據說是飛行員在用軍用推力飛行中就達到了超音速,造成了音爆。

殲20在緊急升空執行緊急任務中是一定要打加力爬升的,如果殲20以最高速度垂直爬升,爬升率會達到每秒340米以上,空氣中的音速在1個標準大氣壓和15℃的條件下約為340米/秒。


超過音速就會產生音爆,音爆能震碎建築物上的玻璃,對人的耳膜造成損害,所以,這就是殲20兩次在珠海航展表演垂直爬升都不打加力的根本原因。


筆者也對五種同場獻技的戰鬥機爬升率進行了比對。


根據官方解說員現場報道,教八也有一次最高高度的垂直爬升,解說員說教八是從200米垂直爬升到1200米,言之鑿鑿,筆者聽的非常清楚,悉心的軍迷也應該有記憶。


筆者拍下了這個頂點高度的煙跡。



筆者目測,殲20一次垂直爬升的爬升高度是這個煙跡高度的3倍。


也就是3300米到3600米。


而殲20用時是12秒到13秒,每秒是300米上下(軍用推力)。


同樣的計算,殲十B矢量是270米秒(加力)。

梟龍是220米秒(加力)。


關鍵的關鍵是,殲20是沒有打加力表現出來的爬升率,包括殲十B矢量都是打了加力的,這個區別就大了去了,殲20發動機表現出來霸凌簡直是驚世駭俗。


參考數值:


美國的F16最大爬升率是305米秒(加力)。


F22是350米秒(加力,超過音速)。


殲十B矢量戰鬥機與F16都是三代機爬升率的佼佼者,但是放心大膽的打加力爬升也超不過音速。



殲20和F22因為用的都是四代發動機,打加力用最大爬升率肯定超過音速,這就充分說明了殲20為什麼要用非加力推力表演爬升率了。


用不著腦筋急轉彎,這個邏輯關係很清楚(不過還是請讀者靜下心來仔細研判筆者的解析數據和邏輯關係)。


還有一個觀察點是,戰鬥機要想達到超音速爬升率,必須具備整機推重比過1的水平,就是推力大於機身的重量才行。


我們要記住的是,殲20是四代機,四代機就必須有四代發動機,否則就不能稱為四代機。


中國的四代發動機當然非渦扇15峨眉莫屬!這是毫無疑問的。


另外,超機動和過失速機動與四代機的「超音速機動」仍然是兩碼事,別混淆一談,差別可以說是天差地別,是絕對的代差。


硬指標!四代機為什麼必須具備超音速機動的能力


殲20是按照超音速機動設計的,可以在超音速狀態下飛6個G,機體的結構強度就不一樣,這也是張日天說「一進入超音速就是我們的天下了」的根本原因,張日天說的是飛行員的體驗,但是設計師設計上可就複雜和尖銳的多了,所謂四代機比三代機跨了一代,代差是由技術指標高低決定的。


比如,當初殲十在設計時是按照三代機的結構應力設計的,靜力試驗(破壞試驗)也是按照只能在超音速狀態下2個G機動的結構應力設計的,太高,不是三代機的要求。


三代機與二代機的代差就是三代機強調中低空機動性,氣動外形和結構應力又跨了一代。



但是,四代機的4S就必須考慮超音速機動,換句話說,就是必須考慮在超音速狀態下如何戰勝三代機,否則四代機與三代機還有什麼區別?

矢量推力真正的威力是用在超音速機動上


我們還是回到張昊說的「一進入超音速就是我們的天下了」來說事兒。


首先有一個技術上的問題必須搞清楚。


關鍵的關鍵是亞音速和高亞音速與超音速操控戰鬥機是兩碼事。


超音速條件下飛機的焦點後移,俯仰安定性過強,操縱力矩顯得不足,使飛機有勁使不上。有些飛機平尾後緣上翹到底也就是幾個過載,根本發揮不出來機體結構的潛力。超音速下,飛機的氣動中心和重心會發生分離偏移,常規布局戰鬥機必須依靠尾翼扭轉一定的角度來抵消這方面的影響,會把尾翼的俯仰控制許可權消耗掉,此時飛機的垂直機動性會變弱。


技術上的描述太啰嗦了,說多了腦仁疼。什麼圖標啊,數據啊,八股啊,論文啊。讀者只要記住,戰鬥機的各個翼面在超過音速後效率將大大下降。



通俗的說,就是三代機的飛行員感覺一超過音速飛機就「沒勁兒」了,甚至難以操控,由飛三代機在亞音速條件下的隨心所欲變的難以駕馭,有種說法,感覺三代機超音速機動,根本不敢超過2個G,否則飛機會散架解體。


這和三代機的設計上就沒有考慮超音速機動有關,有一種突破性能上限的感覺(確實是突破了)。


目前各國研發的四代機面對這個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為四代機的發動機加裝矢量噴管,用「直接力」取代翼面效率的急劇下降,美國的F22和俄羅斯的T50不約而同的一開始就為各自的四代機加裝了矢量噴管,就是這個道理。

更有甚者,英國的六代機(中國稱五代機)準備引入「射流飛行控制技術」,並且已經在「岩漿」無人驗證機上測試了「機翼循環控制」和「射流推力矢量」


說白了,英國的六代機要直接從機翼上利用噴氣強化機翼的效率,這確實是世界首創。


說到這裡,就不能不說最近幾年有人在網上散布的殲20的超音速機動和超音速巡航靠超常規的氣動外形就能實現的大笑話了,這種不懂裝懂居然有人鼓吹,甚至大行其道,這根本是「狗咬汽車」=不懂科學!



這個跟論證男人可以生孩子一樣可笑,可笑的是還論證的有聲有色。


記住了,超音速機動必須要矢量推力,不管是矢量噴管還是「機翼循環控制」和「射流推力矢量」。


有關本次珠海航展殲20和殲十B矢量戰鬥機的表演,有資深軍迷說,就這回表現出來的事兒可以說幾年,說白了就是真有的說了,是個說不完的話題。


太令人激動和興奮了。


由於時間關係,筆者先說這些,無限精彩哪能一次就報道完呢。


請朋友們持續關注,好看的還在後面,比如殲十B矢量戰鬥機與殲20的關係,等等。


看完殲20和殲十B矢量戰鬥機的表演,從心底再次湧出那句話:厲害了,我的國!


愛咋咋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刀口談兵 的精彩文章:

中東火藥桶 誰在點這把火
中船重工的核動力船舶為何方案多 — 而真正開工的少?

TAG:刀口談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