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洪秀全曾宣稱要讓人人有飯吃,人人有錢花,為何後來全變卦了?

洪秀全曾宣稱要讓人人有飯吃,人人有錢花,為何後來全變卦了?

咸豐三年(1853年)3月29日,天王洪秀全和東王楊秀清在文武百官的簇擁下進入南京城,自此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改名為「天京」。儘管這時太平軍的數量已經超過五十萬,而且又佔領了東南半壁江山,可有些事情他們還是要操心的,首當其衝的就是吃法問題。

洪秀全曾宣稱要讓人人有飯吃,人人有錢花,為何後來全變卦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幸好從武昌到南京,太平軍一路接管了大量公私財物,倉儲糧食更是不計其數,於是在這個基礎上,太平天國推行聖庫供給制度,這就好像是後來的人民公社。

剛進南京城時,太平天國規定「來者即予之」,不管誰來就給誰。後來,聖庫里的糧食出得很快,太平天國便開始按戶、按人供應糧米。可是,要充分供應數百萬軍民的吃飯問題談何容易?當年底,聖庫糧食告急,咸豐四年五月左右,楊秀清不得不下命令全城軍民「一概喝粥」,再往後就出現斷糧情況了。

洪秀全曾宣稱要讓人人有飯吃,人人有錢花,為何後來全變卦了?

南京城之所以出現斷糧這很好理解,因為太平天國政權穩定後,沒有實行有效的稅收政策,不能持續不斷地籌集糧米。太平軍佔領南京之後隨即發動西征,主要目的是解決南京城裡糧食的供應問題。在初始階段,太平軍為了爭取民心,對外宣稱:不向農民徵收賦稅,只要求農民根據自己的財力狀況「貢獻」即可。廣大農民對這個政策自然是舉雙手贊成。

可是「貢獻」的最大缺陷就是不規範,不持久。在太平軍容易到達的地方,民眾「貢獻」的負擔就重,無法到達的地方,負擔就輕,或者沒有。時間一久,那些貢獻負擔很重的鄉民沒有那麼多財物,最後發展成只要太平軍一來,給一隻雞或是一斗米也就算了。

民眾不願意主動「貢獻」了,太平軍只好採取極端強制措施,即強索糧米,稱之為「打貢」。「打貢」激化了太平軍和當地民眾的矛盾,這讓事態的發展趨於嚴重。

洪秀全曾宣稱要讓人人有飯吃,人人有錢花,為何後來全變卦了?

很顯然,「貢獻」制度並不是一個好辦法,太平軍的口糧難以為繼。恰在這時,石達開在安徽實行新的政策,即「安慶易制」,部分恢復了交糧納稅的辦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太平軍的糧食很快增多了。石達開的辦法雖然能解決吃飯問題,可是卻違背了當初不向農民徵收賦稅的諾言,這遭到了楊秀清等人的反對。不過卻得到了洪秀全的支持。

洪秀全等人在金田起事的時候,曾經宣揚要建立一個人人都能享受榮華富貴的公平社會,難道他們忘了自己的諾言嗎?這樣說,也冤枉了洪秀全。1853年,太平軍進入南京城後,即公布了《百姓條例》,闡明了自己的政策。

洪秀全曾宣稱要讓人人有飯吃,人人有錢花,為何後來全變卦了?

《百姓條例》規定:「不要錢漕,但百姓之田,皆系天王之田,每年所得糧米,全行歸天王收去。每月大口給米一擔,小口減半,以作養生之資……」這就好比是「帝王制」與「公有制」相結合的一種政策。

隨後,太平天國又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也是就我們所熟悉的:「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這一切看上去很美,可實際上卻都是海市蜃樓。

現在的人們大都知道,要在一個物質文明尚不發達的社會中實行「人民公社」式的生活方式是極為困哪的,絕對的公平主義無異於空想。事實上,《天朝田畝制度》並未實行,那些看上去很美的設想還是被「貢獻」、「打貢」、徵收田賦所代替。

洪秀全曾宣稱要讓人人有飯吃,人人有錢花,為何後來全變卦了?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從「貢獻」制度迅速回歸到徵收賦稅,這說明在帝制時代形成的政治、經濟等根本制度是早已定型的,社會運行體制是堅韌的,要想在短時間內打破他,用一種全新的體制去取代他,那是不現實的。因此,洪秀全欺騙廣大民眾的這種做法也就不難理解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是大明降將投靠大清,因孫女生下千古一帝,成漢人第一家族
堂堂大清皇帝,竟被一奸商騙的團團轉,幸虧李鴻章出面才平息事端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