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開幕:從40位藝術家看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當代藝術
40位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歷程中重要的藝術家作品齊聚上海寶龍美術館,為我們勾划出1978至2018這40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史。
11月的上海,是熱愛藝術的寶寶們的天堂。除了如火如荼舉辦的西岸和ART 021兩大藝術博覽會之外,還有諸多大咖級展覽開幕,令人心馳神往、目不暇接。
上海寶龍美術館
這其中,今天(11月9日)下午剛剛在上海寶龍美術館開幕的《藝術史:40×40——從四十位藝術家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展覽尤其不應錯過。認真審題的小夥伴們大概已經從展覽名稱get到重點:展覽將通過對40位藝術家和他們作品的研究及呈現,勾劃從1978年至2018年這40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史。
上海寶龍美術館
展覽由著名藝術史家、藝術批評家呂澎擔任策展人,參展藝術家包括:羅中立、尚揚、陳丹青、何多苓、黃銳、毛旭輝、夏小萬、傅中望、谷文達、黃永砯、張培力、朱新建、劉小東、方力鈞、岳敏君、劉煒、王廣義、張曉剛、馬六明、丁乙、洪磊、隋建國、展望、徐冰、余友涵、尹朝陽、楊福東、李鬆鬆、宋冬、邱志傑、尹秀珍、汪建偉、毛同強、姜傑、向京、毛焰、葉永青、曾梵志、周春芽、李山、蔡國強。這些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歷程中重要的藝術家及作品的呈現,是對中國當代藝術最大規模的回溯和展望。
開幕式現場真的是大師雲集,感覺媒體小夥伴們的鏡頭和錄音筆都快忙不過來了。
策展人呂澎現場導覽
本次展覽目的是為了喚起更多的人對這四十年藝術史問題的思考。呂澎特別闡釋道:這個展覽「不是庸俗的光榮榜」,「不是江湖排座次」,「不是忽視其他更多藝術家的工作的歷史有效性」,亦「不是對往昔的蓋棺定論」。
它是「歷史書寫」。呂澎認為,當下正是對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藝術發展進行總結的時候,「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轉折時期,已經是為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而認真對待往昔的時候了。」
展覽現場
它是「價值觀的物證」。「概括地說,在展覽現場所呈現的任何作品,不過是藝術家價值觀的體現,因作品本身就是價值觀的物證。這樣的物證非常重要,它們是寶貴的歷史證詞,能說明中國的當代藝術為何如此重要和具有意義。」策展人如是說。
它是「新問題的提出」。將藝術家過往與今天的工作通過展覽的形式加以對比和呈現,自然會喚起觀眾的不少疑問。
展覽現場
「《藝術史:40×40》當然只是策展人個人的歷史看法。」呂澎再次強調,「我們應該知道:沒有歷史真理,只存在著不同的歷史看法。」他希望通過展覽激發對藝術史有濃厚興趣的人重寫這四十年的藝術史。
本次展覽都呈現了哪些作品呢?呂澎導覽時特別介紹說,此次展出的作品基本都是藝術家近期新作,有的甚至是特別為此次藝術展專程創作。現在,就跟隨羅博先睹為快吧!
陳丹青作品
陳丹青 《沈周與董其昌雙重奏布面油畫》
101.5X220.5cm 2014
陳丹青是80年代初期「生活流」的代表畫家,最重要的作品是他創作於1980年前後的《西藏組畫》。
周春芽作品
周春芽 《環秀山莊》
布面油畫,210x320cm 2018
周春芽跨越了「傷痕美術」、「鄉土繪畫」、「85 美術新潮」等幾個藝術史進程,卻又似遊離在這些時代之外,對直覺和情感的遵從與堅持讓他的作品沒有了時間的局限,反而歷久彌新。「畫自己真誠的情感,我覺得這個是最重要的,比你怎麼畫重要。」周春芽同時認為:「藝術家需要多樣化的思考,思考這個時代跟你自己的結合,思考你如何在這個時代中去體現你的個性。」
張曉剛作品
張曉剛《浴缸》
布面油畫 260 x 600cm 2017
張曉剛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於內心世界的呈現,從早期的《手記》到《失憶與記憶》,一個由翻開的筆記簿、手與筆所構成的書寫者的姿態或形象,就一直隱現在他作品裡,暗示出他對繪畫本身那種近於絕望的熱情,而與歷史學家或作家們所不同的,僅僅在於他是以畫筆來進行書寫的。
展望作品
展望 《隱形6#》
火山石 244×81×46cm 2018
展望每一個階段的作品變化都是他世界觀的直觀體現。《隱形》系列是利用計算流體力學的公式,讓一個反物質的概念,瞬間轉換成可以被看到的形狀。展望將「形」投入到虛擬環境中讓二者互相融合和產生變化,生成了一個虛擬與現實並存、能量與物質相互轉化、同時具備具體形態和變化可能性的世界。它脫離了一般意義上的3D列印技術,並不為模擬某種東西而存在。
徐冰作品
徐冰 《展示圖地書立體書(白本)》
徐冰,1955年出生於四川,成長於北京。父親曾任教於北京大學歷史系,母親就職於圖書館學系,幼年時徐冰長時間待在圖書館中與書打交道,產生了他和文字的奧妙緣分。1984年考取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後,徐冰在此期間讀了很多書。卻「像一個飢餓的人吃了太多,這時對所謂文化就有一種厭惡」,感到「這個叫『文化』的東西和我們總有一種不合適的關係」,於是他想要做一本自己的書來表達這種感覺。
從1987年到1991年,徐冰以漢字為型、拉丁文為體,結合創造了近四千多個「偽漢字」,採用活字印刷的方式按宋版書製作成冊和幾十米的長卷,完成了作品《析世鑒-天書》,作品引起巨大轟動並引發了連篇累牘的討論。
後來,徐冰又收集整理世界各地的標識符號,寫成了一本「普天同文」的《地書》,不管是什麼文化背景,講何種語言,只要有當代生活的經驗,就可以讀懂這本書。
尹朝陽作品
尹朝陽 《驚雷》
布面油畫 300x1350cm 2018年
尹朝陽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2000年左右,利用和模仿照片效果的繪畫在西方藝術家的創作中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彼時,尹朝陽也開始關注到德國藝術家裡希特的照片作品,並開始在自己的創作中大量使用了圖片與影像。完成於2000年的《青春遠去》繪畫系列,就是按照這樣的方式。
在2002年左右完成的「烏托邦」系列,展現了尹朝陽對從書本和現實中所了解的「英雄主義」事迹的緬懷。並且,這個「英雄主義」也與歷史、政治、意識形態拉上了關係。「《烏托邦》是對過去的我的一個必須的交待。對那些業已退化或仍然殘存的理想的一次隆重的撫慰。」
楊福東作品
楊福東《愚公移山》
單屏電影_2016_拍攝現場
在攝影作品呈現的具體手段上,楊福東選擇了膠片而非數碼技術,因為在藝術家看來,膠片更有人性:「黑白膠片的顆粒感非常迷人,調子很豐富,那種美,就像在心裏面顯影的感覺。像王家衛的《春光乍瀉》里就用了幾個黑白鏡頭,很成功。黑白用得好的話,完全可以拍攝出非常燦爛的效果。雖然我也會考慮在局部使用彩色膠片,但是,我的新電影80%還是黑白。」
李鬆鬆作品
李鬆鬆 《露娜指引我們戰鬥》
木版油畫 370 x 320cm 2016
在觀念不斷介入繪畫創作的今天,李鬆鬆被認為是最可能保留繪畫性的藝術家之一。雖然早在20世紀90年代的創作里,他就開始藉助於照片來完成自己的繪畫,但他僅僅只是藉助於它來更好地表現自己想要描繪的對象,並且他也儘可能地在畫布上保留了自己特殊的繪畫趣味。當然,他在選擇圖像上還是有明顯地傾向性的:他選擇了大量涉及社會、政治、歷史的公共圖像,並且大部分是1949年以後的歷史照片。或許這與他的家庭出身和年齡有著密切的聯繫,生活的經歷導致了他對公共問題的高度關注。
曾梵志作品
曾梵志 《無題》
布面油畫 250 x 350cm 2018
曾梵志的作品以其嚴謹而獨特的造型,假面具的符號,在單純而平靜的背景襯托下,演繹著當下人們的精神狀態,煩躁、不安,儘管帶有卡通的色彩和調侃的味道,仍給人以沉重感和壓抑感。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他的創作以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和敏銳的社會批判,受到評論界廣泛的讚譽。
李山作品
李山 《偏離》
硅膠,PVC等綜合材料
210x190cm
《偏離》是垂吊在展廳的一組「蜻蜓人」模型,和真人等比例大小。這是藝術家李山自己的硅膠模型軀體和樹脂蜻蜓結合的長達2米的「蜻蜓人嵌合體」。
李山1942年出生在黑龍江蘭溪,早年就讀上海戲劇學院。他於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以行為藝術「洗腳」而得名。進入90年代後,開始從事波普風格的創作。他創作的《胭脂》是上世紀90年代政治波普的重要代表作品。作為「85新潮」的重要參與者,以及最早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藝術家,李山是中國當代藝術史上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
更多展覽作品
丁乙展出作品
方力鈞展出作品
何多苓展出作品
羅中立展出作品
毛焰展出作品
邱志傑展出作品
岳敏君展出作品
《藝術史:40×40》是由策展人呂澎根據自己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對發生在過去四十年里的藝術事件與活動中的藝術家進行的一次藝術史意義的案例選項,在呂澎看來,正是他們各自的工作及其成果可以將這四十年來的藝術問題串聯起來,概括出我們所說的藝術的歷史。
展覽現場
「十個策展人會有十個『40』的名單,每個策展人都會有自己對藝術家和他們的工作問題的判斷。」呂澎再次強調,他沒有將自己的歷史判斷看成是唯一的,相反,他「希望展覽能夠再次激起人們的歷史意識,嚴肅而有效地思考什麼樣的歷史形狀與這個時代的模樣是吻合的」。
展覽現場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展覽的推出,上海寶龍美術館還將推出展覽畫冊、《中國當代藝術簡史:1978-2018》、紀錄片《中國藝術四十年:1978年以來的藝術歷程》等珍貴研究資料和成果,這些都將和展覽一起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展覽信息
《藝術史:40×40——從四十位藝術家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當代藝術》
策展人: 呂澎
開幕時間:2018年11月9日 16:30
展覽時間:2018年11月9日-2019年3月3日
地點:上海寶龍美術館
文/Vivian
部分圖片及資料提供/上海寶龍美術館
The End
添加羅博小助手進入羅博讀者群
※萃色萬千,瑰寶無界
※時光機·腕錶︱技術匠心與藝術精神的完美融合
TAG:羅博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