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貝尼尼三部曲:德列薩的狂喜

貝尼尼三部曲:德列薩的狂喜

自省者的自我救贖

悲觀者的悲劇收場

點擊

峰迴路轉的劇情

因為聖彼得大教堂鐘樓的敗筆,貝尼尼只能默默忍受被譏笑和嘲諷的屈辱,雖然大部分人落井下石,但還有些人給了貝尼尼一些零星的訂單,使他不至於面臨生活的窘困。

真理 | 1646-1652

但是這樣的訂單來自達官貴人的少之又少,要想東山再起的貝尼尼必須等待適合的機會。在此之前,已經50歲的他正好可以用這些空閑的時間來審視自己的前半生。

巴托洛美奧·柯羅納洛主教

就在這樣的自我反省中,上天又一次垂青了這位天之驕子。這次給他帶來大生意的也是位顯赫的權貴,來自威尼斯的樞機主教巴托洛美奧·柯羅納洛。他要請貝尼尼為他資助的教會雕一座聖女德列薩的像。

聖德列薩祭壇 | 貝尼尼

亞維拉的德列薩

德列薩出生於西班牙亞維拉的一個信教家庭,她的母親尤其熱衷於將女兒培養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德列薩著迷於聖人的生平事迹,在7歲時和弟弟從家中出走,準備跑到摩爾人那裡去殉道。她的叔叔回城時在城牆外發現了他們,將其攔住。德列薩14歲的時候,慈母去世。她非常悲傷,噙著淚,向聖母祈禱:「聖母瑪利亞,請你收留我,作我的母親。」

亞維拉的聖德列薩廣場

後來,青春期的德列薩染上了時代少女的流行習慣,愛好時髦,愛好穿鮮美的衣服。父親見女兒的生活方式發生轉變,就送她到修女院住讀。德列薩在修女院里住了一年半,突然患病,父親接她回家。她決定棄俗修道,父親堅決反對。德列薩再次私自離家,入了加爾默羅會修道院:「那時候,我的內心非常痛苦。一方面,我不忍傷父親的心,另一方面,為了實現修德成聖的志願,不能不犧牲父女之愛。」當時德列薩年僅20歲。

亞維拉的聖德列薩雕像

德列薩的病有人說是癲癇,也有人說是癔症,雖然今天的醫學對這兩種病有著明顯的區分,但當時的知識水平難免混淆。主要表現為德列薩在發病的時候會神魂超拔,身體常常騰空而起。

神魂超拔的聖德列薩 | 弗朗切斯科·馮德巴索

德列薩的功績之一是留下了很多著作。她寫的書籍中,《純全的道路》是一本輔導修女神修的書,《基礎》是一本鼓勵修女的書,《內心的堡壘》是供教會參考的書。

《內心的堡壘》

德列薩另一項功績是改革了加爾默羅教會。。新會規非常嚴厲:修女與外界隔絕,常守靜默,生活貧寒,身穿布衣服,終年守小齋。她以身作則,給眾人樹立修德的模範。去世前改革的加爾默羅修道院,達17座之多。

電影《亞維拉的聖德列薩》

1582年7月,德列薩在布各創建了最後一座修院,到埃布爾去,半路上病重,到了埃布爾,體力衰弱,已不能起身。10月4日德列薩安逝主懷。第二天,額我略曆(由教宗額我略十五世之名而來,也稱格里曆,即現在我們所使用的公曆)正式採用,一切日期都延後10天。德列薩去世的日子,依新曆推算,應為10月15日。

聖德列薩的狂喜 | 卡爾洛·齊尼亞尼

因為教廷對神秘主義和靈修的宣傳需要,1622年,德列薩去世40年後,被教宗額我略十五世冊封為聖人,1970年,教宗保祿六世敕封其為教會聖師。

波洛米尼的恩師

這裡為什麼會扯到波洛米尼的恩師呢?因為貝尼尼的這尊聖女德列薩的雕塑所安放的教堂(下一節會詳細講)正是波洛米尼的恩師——卡洛·馬爾代諾的傑作。

卡洛·馬爾代諾 | 1556–1629.1.30

基本上波洛米尼前半生的工作都是馬爾代諾接來的活,馬爾代諾是一位成績斐然的巴洛克建築大師,雖然我們有理由相信波洛米尼的成就與貝尼尼和老貝尼尼一樣,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阿爾多布蘭迪尼別墅的水劇院

馬爾代諾的經典作品有和奧拉齊奧·奧利維合作,位於羅馬東南郊弗拉斯卡蒂的阿爾多布蘭迪尼別墅里的水劇院。

聖彼得廣場的噴泉

當然你可能對這個水劇院不熟悉,但聖彼得大教堂前的噴泉有點印象吧?這也是馬爾代諾的重要作品。

主教的私家教堂

回到今天的主線,安放這尊雕像的柯羅納洛聖保祿小堂是羅馬的勝利之後聖母堂的一部分,也是屬於這尊雕塑的資助人柯羅納洛主教家的私家堂。

勝利之後聖母堂 | 羅馬

勝利之後聖母堂內部只有一個中殿,兩側除了柯羅納洛聖保祿堂,還有兩間相互連接的小堂,位於用巨大的鍍金科林斯壁柱分隔的拱門後面。

整座教堂內部到處裝飾著大理石以及白色和鍍金的雕塑。馬爾代諾去世後,內部還在繼續進行裝飾。拱頂的壁畫繪於1675年,也是表現勝利主題:《聖母戰勝異端》和《造反天使的墮落》。

最世俗最神聖

柯羅納洛聖保祿堂里貝尼尼的這尊雕塑上,我們可以看到德列薩邊上的天使用一隻手掀起長袍,露出她的酥胸。

而德列薩則沉浸在一種莫名的狂喜之中,她頭向後揚,雙唇微微張開,雙眼在睜閉之間迷離。寫到這裡,我想很多成人應該能夠反應過來這是一種女性在歡愉之後的性高潮的表現吧?

或者你去看天使另一隻手上拿著的金箭。

他所指向的角度,也不是德列薩的胸口,而是下身!

所以400多年以來美術史學者面對這尊充滿肉慾的恍惚之作,總是想可以用什麼樣的語言描繪得隱晦一點,而不那麼簡單和粗暴。但貝尼尼的雕刻呈現就是這樣世俗、坦率和直接。這也是我為什麼把「聖德列薩的狂喜」寫成「德列薩的狂喜」緣由所在。

甚至於我們可以感覺到德列薩酥軟的身子慢慢騰空而起,一隻無力的腳垂落下來,而腳下的世界已經歷地動山搖,連地獄的魂靈也逃了出來。

聖德列薩祭壇下方的地磚

當這尊雕塑被安置在祭壇上時,上部還加了一束鍍金的金屬條。在燈光的照射下,這些金屬條的反光正灑落在雕塑上,增強了雕像富有張力的戲劇性效果。

大概這是最早的裝置藝術和雕塑藝術相互融合的實踐之一吧?只是後來,差不多的表現形式又被貝尼尼用在了聖彼得大教堂的聖座祭壇上。

聖彼得大教堂聖座祭壇

更為戲劇性的是,貝尼尼為這幕戲劇安排了兩組觀眾,他們是資助人柯羅納洛家族的男丁,在看台包廂里或是凝視不語,或是交頭接耳,對於這一尊雕像所表現的主題充滿疑慮和猜測。

當然,所有的這一切只是你看到的表象,其實貝尼尼想要表現的是「痛苦的極樂」,這是對基督宗教的「幸福感」的理解和注釋。中國人講「樂極生悲」,然而在宗教心理中亦有一種「悲極生樂」之感覺,使人在絕望中達到超脫。這一「幸福感」是指宗教心理中那種心靈與神明得以溝通的心醉痴迷的恍惚狀態,其達到超越和恬靜時的精神感受,就像「釋罪後的快慰、皈依後的喜悅、行善時的愜意」,德列薩在靈修冥思之際所感覺的「甜蜜的痛苦」也是一種剎那間強烈的刺激和震顫,使之達到與神合一、渾然忘我的沉醉狀態。

絢爛之至歸於平淡

貝尼尼憑藉「德列薩的狂喜」不僅把12000枚金幣收入囊中,也一勞永逸地揮別了罪惡的過去。就連本來討厭他的英諾森十世也重新向他拋來橄欖枝,剛剛看到人生希望的波洛米尼再次跌入深淵,最後在嫉妒和沉鬱中自我了結了悲劇的一生。

蒙受聖恩的露蒂薇卡 | 1671-1674

雖然教皇更迭,但貝尼尼屹立不倒,除了靠神跡般的天助之外,也因為他和波洛米尼鑽牛角尖的性格不同,在人生低谷的時候能痛定思痛,能自我反省。晚年的貝尼尼給我們留下一尊「蒙受聖恩的露蒂薇卡」,少了許多巴洛克的誇張表現,更趨於平淡從容,雖然聖潔的衣袍褶皺如斯,但流淌的只有神聖的虔誠了。

- END -

- 全篇終 -

藝術人文 | 興趣旅行 | 品質生活

* 新的藝術星球分享會微信群開通啦!

(請備註來自微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rtvoi 的精彩文章:

到曼谷的百年老戲院住一晚
貝尼尼三部曲:那不勒斯混混

TAG:artvo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