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考察行之三:斯德哥爾摩——一場相約已久的美麗邂逅
文、圖/李安良
據說所有的邂逅都是前世的約定,我曾在你的宿命里留下一張空箋,多年後,一場相約,你我就有了今天如此美麗的邂逅。
——觸摸斯德哥爾摩
如果在聖彼得堡經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古戰爭洗禮,那麼,在斯德哥爾摩,你會體會到什麼是滄桑和古老,什麼是優雅與華貴。
9月16日,我們從聖彼得堡直飛斯德哥爾摩。初次見面便知道這是瑞典最有魅力的城市,用「雍容大氣、高貴典雅的淑媛」形容最為恰當。
走進斯德哥爾摩,彷彿走進了「科學麥加」,有朝聖般的感覺。這裡的一切依稀被一位巨人所託舉,有著一種不同尋常的高度,須仰視才見。
斯德哥爾摩是瑞典首都,地處波羅的海西海岸與梅拉倫湖交匯處。市區由14個島嶼組成,其中最小的一個只能容納下一棟精緻的小別墅。從空中俯看,它們像一把晶瑩剔透的珍珠散落在湖海的碧玉盤內。
55座橋樑像一條條玉帶將各島串連。市區有76萬多人口,在3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中,三分之一為水面,有「海上美人」之稱。被譽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紀古城之一」。它在近代沒有受到任何戰爭的破壞,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南區的斯塔丹島(Galma Stan)至今仍然保留著中世紀的小巷與建築:王宮、美術館、皇家歌劇院、市政廳以及議會大廈等,歲月沒有磨蝕掉老城的風雅,幾百年的沉澱,愈發彰顯出古香古色的韻味。
在去市政廳參觀的路上,看到路邊華為的廣告,地導小李告訴我們,瑞典十分注意高新技術研發,每年將7%的GDP投入到科研上,世界上很多高新技術、IT行業的總部,像華為、諾基亞都在斯德哥爾摩。還有BIM技術,瑞典的建築工業化、模塊化在1994年就已成規模。
另外,斯德哥爾摩還盛產美女,我們熟知的芭比娃娃的設計原型就是這裡的美女模樣和氣質。
當然,斯德哥爾摩最負盛名的還是諾貝爾獎的創始人,以及每年一次的諾貝爾頒獎典禮。我們前去的市政廳就是頒獎典禮的現場。
據地導小李介紹,市政廳位於市中心梅拉倫湖畔,是斯德哥爾摩的形象與代表,也是該市市政委員會的辦公場所。市政廳外牆面由800萬塊紅磚砌成,高低錯落虛實相諧,彰顯北歐傳統古典建築詩情畫意。右側建了一座高106米、帶3個鍍金皇冠的尖塔,代表瑞典、丹麥、挪威三國人民親密合作。登塔頂部可覽整個城市風貌。
市政廳建於1911年,歷時12年才完成,是瑞典建築中最重要作品。她兩面臨水,巍巍矗立塔樓,與沿水岸展開的裙房形成強烈的對比,加之裝飾性很強的縱向長條窗,整個建築猶如一艘正航行中巨輪極宏偉壯觀。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逝世。逝世前留下遺囑,提出將部分遺產(920萬美元)作為基金,以其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學者。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設置了諾貝爾基金會,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首次頒發了諾貝爾獎。
而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有:屠呦呦、莫言、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隸文、崔琦、高行健、高錕等。這位來自中國遼寧的小夥子不無自豪地向我們介紹著。
我們進入市政廳,主要以參觀諾貝爾獎頒獎活動場所為主線。經過一條裝飾華麗的甬道,首先進入的是藍廳。這是每年12月10日舉行盛大的諾貝爾獎頒獎晚宴的地方。大廳寬敞明亮,可容納1300餘人。
據說是因為當時設計圖的牆壁為藍色而得名。後來在施工過程中,牆面採用紅磚基牆時,給人一種十分典雅溫暖的感覺,置身四堵高大的紅牆之下,心境頓生幾分開闊與溫馨,所以,臨時就改成了這種紅色,但名字還依然叫藍廳。出席晚宴的貴賓邀請函及座席安排等事項均由諾貝爾基金會決定。所有赴宴者必須統一穿著燕尾服,晚宴氣氛顯得熱烈而莊重。
由於藍廳地方有限,所以,每人座位距離只有60公分寬。在紅牆正對有個標誌,是諾貝爾獎得主走下樓梯注視的標誌,既可方便拍照攝像,也使獲獎者呈現極美好形象。走下來的台階共27級,每級高3公分,階面寬約一尺,是以設計者的夫人愛莎的名字命名的,近百年來,由於設計合理,從未發生過鞋跟或裙子被踩事故。
沿著這個樓梯上樓,我們先後參觀了議會廳、宴會廳、結婚廳等。在眾多廳中,金碧輝煌的金廳最令人眼花繚亂;金廳縱深為25米,四壁用1800萬塊一厘米見方金色與彩色玻璃碎塊鑲嵌成一幅幅壁畫。「金廳」正中牆上大幅壁畫,端坐著神采飛揚梅拉倫湖女神。女神腳下兩組人物,右組是歐州人,左邊是亞州人,其中還有一位穿著清代服飾中國人。這幅鑲嵌畫象徵著梅倫湖與波羅的海結合而誕生的斯德哥爾摩,是人類嚮往美好之地,不僅是一幅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傑作,也是市政廳的「鎮廳之寶」。
告別市政廳,我們來到了瓦薩古沉船博物館。這個展觀外觀並不華麗,高低不平,完全按照古沉船的高度和造型來建造。
細看沉船,「瓦薩」的艦首伏有一頭雄獅,向前高高躍起,栩栩如生,如一頭活獅,顯出王氣、威氣、雄氣,單此一件就是不凡的雕刻作品。雄獅身後有天使、魔鬼、勇士、樂手、皇帝以及神靈為伴。艦首兩側裝飾有羅馬帝國歷代帝王大小不等10尊雕像。所有艙門的框柱以及檐板無一不是群雕裝飾,透過艙門見室內亦是雕樑畫棟,只覺得這似乎不是艦,而是一棟考究的木雕建築。
黑森森的炮口,上下各12門,左右兩舷共48門。從下往上看,高高在上的兩頭希臘神話的鷲頭獅身的怪獸,身披長發,前爪托著一頂皇冠,皇冠下是古斯塔夫一世·瓦薩的塑像,只見一世兩手臂張開雙手托地而起,很有王者之氣。往下最醒目的一對赤身裸體童子護衛著一束金色的麥穗,麥穗的頂端是一頂金色的皇冠。在艦艉的舷窗之中還有大小不等的神靈、武士、仙女。
這些描繪不是憑空諦想,而是我們親眼目睹,這不像戰艦,這分明是一座完美、富麗非凡的宮殿。它帶給你的感受不是害怕,而是敬畏。然後,就是這樣的一個繁華宮殿,在海中行駛僅1300米,就轟然沉沒了。直到333年後的1961年,才被打撈上來。
當然,這也成就了斯德哥爾摩的這段歷史。
在斯德哥爾摩,轉換最多的可能就是心情。從博物館走出,馬上就融入如畫的風景中。
如果說在俄羅斯街頭走得久了,難免有單調之感的話,那麼在斯德哥爾摩,則是步移景換,一步一景,永遠有一種新鮮感。
這裡的建築風格像極瑞典人樸實、自然充滿靈氣的性格,設計簡略透滲優雅,優雅中隱含飄逸。質樸裝飾、清新悠遠的色調,完美詮釋著瑞典風格。經典巴洛克風格代表作有:斯德哥爾摩博王宮、卡爾馬主教堂、瑞典國家銀行等建築。
可以說,瑞典一直是時代的寵兒,放鬆的自由和浪漫使得國民能夠充分享受生活,所以瑞典房屋在美學史上頗有造詣,色彩上不乏跳躍誇張風格。據地導小李說,瑞典人向來不設防,民居圍牆低矮而且中間鏤空,有些甚至只是用鐵條、木條圍成柵欄,與外界僅形成象徵性隔離。
皇后大街是斯德哥爾摩的一條著名商業步行街,分為老街與新街,全球奢侈品名店雲集於此。特別是南區古香古色的老街,大街小巷均採用石頭鋪築,最寬處不過5到6米,最窄處不足1米,兩個人對面走過也得側身相讓。街道兩旁是一些古老的店鋪,出售古樸別緻而精美異常的手工藝品和紀念品。
近年來,瑞典的經濟飛速發展,但經濟的繁榮並沒影響瑞典人歷來遵從的生活理念,他們仍然和千百年前一樣,自在愉快,順其自然;每年一百萬遊客的到來,也沒有使當地人心浮氣躁,只是給這座整潔有序的城市增添了更多活力。
街道兩旁的遠古各個時期、各種風格的建築,已使整個城市成為璀璨奪目、沿襲滄桑史詩、活靈活現的博物館。而不像內內許多城市,推倒重來大拆大蓋,這兒建「溫莎城堡」,那兒建「佛羅倫薩」,此處建「白宮」,那裡建「漢宮」等等,唯獨丟了華夏幾千年的底蘊。我想,現在我們正在提倡的城市「雙修」試點,可能也有點亡羊補牢的味道吧。
在斯德哥爾摩,最誘人的景色莫過於波羅的海海灣。人在畫中走,畫在人中行。藍天、白雲、陽光、城堡、軍艦、帆船,相得益彰,美倫美奐。
與海灣毗臨的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皇家宮殿老皇宮,這裡是瑞典國王辦公和舉行慶典的地方,同時也是斯德哥爾摩的主要旅遊景點。
皇宮門前只有一名衛兵,不停地從崗亭中走出走進,表演其正步走及其持槍軍姿,威嚴中不乏有趣。
峽灣街是觀賞斯德哥爾摩梅拉倫湖畔的天然觀景台,站在這裡,可以近看梅拉倫湖,遠眺斯德哥爾摩老城,懸崖下邊右手邊就是維京郵輪碼頭,梅拉倫湖對面是博物館島,博物館島右邊是斯德哥爾摩著名的遊樂園,再往右就是梅拉倫湖通向波羅地海的入海口。如果坐在這裡,邊喝咖啡,邊欣賞梅拉倫湖中游弋著的各種船隻,一定是種愜意的享受吧。
回到賓館,撿拾起這段文字,我知道,明天,我們又將啟程,離開這座有著「北方威尼斯」美稱的瑞典首都,雖然只是不經意間的觸摸,雖然只是一次淺淺的相遇,但我相信,人生的每一次邂逅,都會是一份美好的回憶,與這座城市的緣份,也許不會輕易了結了吧。
TAG:歷史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