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式傳統戰船能與歐洲軍艦對抗嗎?中國為何錯過火炮巨艦時代

中式傳統戰船能與歐洲軍艦對抗嗎?中國為何錯過火炮巨艦時代

編者按:前段時間,冷兵器研究所發表了《遠勝傑克船長的東方海盜女王》一文,其中曾提到,在明清時代,中國海盜都曾經雄霸東亞海域。對此有讀者提出這樣的疑問:當時的中式戰船,真的能去對抗西方人的堅船利炮嗎?

眾所周知,伴隨著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大航海時代的開啟,歐洲海上力量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遙遠東方的明帝國,自從鄭和七下西洋之後,四海平靜,漫長的海岸線上一片祥和。沒有壓力也沒有需求,在北方蒙古人的邊防側重之下,海防自然而然被擱置一旁。乃至於到嘉靖前期,明帝國海防破碎、武備糜爛,戰船十不存七、士兵大量逃亡。最終,嘉靖中期倭亂大規模爆發,明朝在如此情勢之下不得不重整海防。

倭寇小船

但倭寇並非多麼強大的海上勢力,他們類似於從海上入寇的游牧民族,主要目的是深入內陸劫掠財富,因此並不會選擇在海上跟明朝水師硬碰硬。倭寇往往駕駛著輕便迅捷的中小船隻,迅速突入近海登陸,然後四分五散各自劫掠。在沒有雷達的年代,這是很難在海面上進行有效攔截的。比如,俞大猷就曾經駕駛大船因為速度不及倭寇小船以及吃水太深,只能無奈的看著倭寇從淺水區從容逃走。

在這種情況下,明軍為了能夠有效堵截已發現的倭寇船隻,只能把大船改小,400料戰船改成200料,並一改再改為150料戰船、100料戰船,一避免發現了也追不上的窘狀。因此,明軍在對付倭寇這種敵人的時候,一般以中小船隻為主,大船也就局限於9~10丈長的福船和廣船類戰船,火器還是以傳統的火磚、火球、火箭、碗口炮等縱火類和臼炮類火器為主,再加上少量佛郎機和一門四五磅的艦首發熕炮,便足以對倭寇船隻產生碾壓級別的優勢。

明嘉靖時期福船配置

但這些火器也只能夠對付海上力量不強的倭寇和小股海盜罷了。而且這種類似治安戰的模式,其實是對海上力量的發展有損害的。而由於西方勢力的進入,中國海盜們能夠先於明軍更快的接觸到西式火器,他們占島為王、招募工匠、走私鐵器硝黃積累了大量勢力,之後鑄造火炮、建造船隻,一時間在嘉隆萬時期的明朝海面上湧現出了諸如林道乾、曾一本、林風、朱良寶等名噪一時的大海盜。

其中又以曾一本實力最為強大。他擁有戰船數百艘、兵卒數萬人,為禍東南。他還擁有一支由東莞大烏尾船組成的主力艦隊,這些烏尾船載重都在萬斛以上,換算成今制其載重在380~400噸之間。這種實力已經超過了以往明軍水師所面對的任何敵人,因此明軍也開始作出調整。為了剿滅曾一本,東南沿海29個縣在半年內,建造了24艘15~17丈長,船體覆蓋一層鐵甲的封舟戰艦,此外還有一百多艘大福船。這可以說是自鄭和之後,明軍最強大的海上作戰力量了。

明代封舟

而除了船之外,海盜們裝備的大量火炮也給明軍帶來不少麻煩。胡宗憲在《籌海圖編》中直言,「海寇所恃全在於銃,吾亦以銃為應」。當時明軍的策略為「以船之大者為中軍座船而當其沖,以船之中者為左右翼而分其陣,以船之小者繞出於前後兩旁之間」。裝備則「中軍大船之前,仍用次等船載佛郎機大銃數架以鎮之。兩翼中船之前,亦用再次船以載銅將軍大銃數十架以列之。其小船亦各載鳥銃鉛銅數百以備於四面。」

明軍艦隊立營圖,1為座船(中軍大船);2為中船(中軍大船之前次等船);3為哨船(中船之前再次等船)

結合《兵學指南》就不難理解胡宗憲這段話了。他根據船型大小和作戰任務的不同分為四種船,即座船(中軍大船)、中船(中軍大船之前次等船)、哨船(中船之前再次等船)、小船。座船就是中軍大船即旗艦;中船就是大船之前次等船,即座船周圍的五艘中軍中船(數架佛郎機大銃鎮之,保護座船);中船之前再次船自然就是外圍的哨船(銅將軍大銃數十架,作戰主力);小船就是在各船旁游弋騷擾的小型船隻,裝備鳥銃噴筒數百枝。

以戰艦十六艘為例,艦隊分三行橫列,十艘哨船裝備數十架銅將軍大銃,火力最強,處於第一行;五艘中船負責護衛座船,在座船之前哨船之後第二行,座船作為旗艦主帥,則位於最裡面第三行,而且五艘中船處於十艘哨船間隔空間之後,並不阻礙火力投射,因此第一行和第二行可以同時開火發揮最大火力。即座船前中船鎮之,中船前哨船列之,這也符合《籌海圖編》里「每數船列為一行,每一陣列為數行」的描述。

明軍艦隊作戰圖

到了明朝末年,荷蘭人屢屢入犯沿海,更是與明軍爆發了南澳海戰和澎湖之戰。加上更加強大的鄭芝龍、劉香等海上勢力崛起。其中鄭芝龍的頂級戰艦擁有西式火炮30門,劉香的大船也裝備有十幾門紅夷炮,因此明軍水師不得不再次進行升級。這時候的明軍水師開始出現雙層甲板炮艦與單層甲板炮艦,並在側舷裝備西式火炮10~30門不等。英國人彼德·芒迪在珠江口就曾遇到一艘載炮28~30門的明軍雙層甲板炮艦和一艘10~11門火炮的單甲板小炮艦。

珠江口明軍戰艦

而對於明軍雙甲板炮艦記載最為詳細的當屬崇禎本《兵錄》,書中記載「焚寇之舩莫如火,碎寇之舩莫如炮,大抵舩宜極新堅為佳,大固好,亦不必太大,隨海上雙桅皆可用也。將此舩下層左右約開銃孔,或三十處,或二十處,安置紅夷大炮,每門重二千三四百觔者,用一車輪架乘之,便於進退裝葯。此等大炮,每舩一隻或六門,或八門,左右排列;余孔亦列千觔與五百觔之銃,必要五百觔為率者,方沉重不跳且送彈端直。至上層戰坪如用百子狼機等炮。大約一舩要兵百餘名,大小銃共五六十門,多多益善。」

日本繪唐船圖

以此可知,明軍雙甲板炮艦分為大小兩種,大號炮艦下層甲板配置紅夷炮8門,千斤炮與五百斤炮22門,上層甲板用佛郎機百子銃等小型火炮30門,共60門;小號炮艦下層甲板用紅夷炮6門,千斤炮與五百斤炮14門,上層甲板用佛郎機百子銃等小型火炮30門,共50門。無獨有偶,崇禎時期的南京工部郎中董鳴瑋。也曾仿照閩海戰船建造了兩艘江防炮船,名為「龍骨炮船」。該船共配置火炮18門,其中紅夷炮8門、百子銃10門,因為是江防戰船,因此可能要比原型閩海戰船小一些。

船上用500斤紅夷炮

除了兵書記載外,在明朝檔案里還有這麼一條史料。崇禎十三年(1640),浙江在圍剿海盜時,明軍使用了裝備西式側舷火炮的戰艦,雙方在海上遭遇後用火炮互相對射了七八個小時,最終明軍獲勝,俘獲了大、中船隻41艘。其中大船26艘中船15艘,全部被改編進各寨明軍補充水師力量,之後明軍又調撥紅夷炮、神飛炮、威遠炮、百子銃各項火炮共一千六百五十八門裝備這些戰船。這樣平均一下就會發現,這41艘戰船每艘都能分到40~42門火炮,不過畢竟大小不同,所以如果按照尺寸來分,那麼26艘大船完全可以分到50門火炮,剩下的15艘小船也可以分到22~23門火炮。

其中百子銃是用來攻擊敵方甲板人員的,炮彈重30兩,2.5磅左右;威遠炮為冷鍛炮,所以重量很輕,只有200斤左右,但炮彈卻重3.6斤,在4.5~5磅之間;神飛炮重1050斤,裝火藥6斤,炮彈重量沒有記載,不過如果按照1:1彈藥比來估算,炮彈應該在6斤左右,合8磅;至於紅夷炮,那範圍就很大了,從4斤彈到20斤彈都造過,因此只能根據何汝賓的描述來互相印證,即重量在2300~2400斤之間的紅夷炮。目前國內符合這個重量的紅夷炮實物有兩門,一門是收藏在廣州市越秀山的崇禎十七年紅夷鐵炮,炮長260㎝,重兩千斤內口徑10㎝,另一門是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崇禎二年紅夷鐵炮,由兩廣總督王尊德監造,炮長258㎝重兩千斤,口徑卻達到14㎝。取個中間數,2300~2400斤紅夷炮當在12磅左右。這樣由小到大,分別是2.5磅炮、5磅炮、8磅炮、12磅炮的配置組合。

廈門船

這麼一算,很顯然,現實情況與《兵錄》當中的炮艦記載大致相符。這也側面印證了明朝水師在中後期,面對不同威脅之後快速發展,迅速做出了相對應的調整,並取得了相當成果,已經把傳統的海戰模式逐漸淘汰,側舷艦炮慢慢成為主流。中式戰船按此發展下去,也可能會逐漸走上不亞於西方的堅船利炮之路。但隨著清軍入關,大規模海禁和閉關鎖國到來了。中式戰船的發展也就此嘎然而止。而與此同時,英荷兩國則已經進入到了風帆戰列艦時代,雙方拉著戰列線,用裝備著數十門重型火炮的戰艦對轟……再然後,等到鴉片戰爭時,一艘歐洲人的戰列艦就已經可以吊打整個中國海軍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黑雲,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明朝火器真的不行嗎?紅夷大炮為何在明末大行其道
清代異型槍類武器鑒賞:這些花里胡哨的槍都是幹啥的?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