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飲食 > 卡路里騙局專挑這兩類人騙,減肥的你來看有沒有掉坑

卡路里騙局專挑這兩類人騙,減肥的你來看有沒有掉坑

前幾天看到這麼一張圖在(小範圍)刷屏:

奶茶黨紛紛表示:這下可以放心喝全糖了!

健身教練紛紛表示:看看,你們又被騙了吧!

早餐哥哥首先想說的是,在某音上大家還是以娛樂為主吧!但是這個測試也的確說明了一些問題:

卡路里這東西,到底準不準?

不準的話,還要不要相信?

不相信它,還能相信什麼?

如果健身也有角色扮演,熱量是第一個魔鬼(體重能跟它並列第一),數字經常欺騙我們。什麼樣的人容易掉坑?很簡單,過分關注和刻意忽視的人。

早餐哥哥今就來分析熱量不可信的三大原因,並分析我們仍舊要計算它的四大理由。(對,就是這麼矛盾~)

卡路里到底是啥?

簡稱卡,縮寫為cal,在1個大氣壓下,1g水升高1℃所需要的熱量。(不用記住)

在營養學上,普遍使用另一個由卡路里演化來的單位「千卡」,又叫「大卡」,縮寫為Kcal或者C。

千卡=大卡=1000卡=4.184千焦

1Kcal=4.184KJ

(這些得記住了)

我們日常說的某某食物xx卡,一般指的就是千卡/大卡,而不是前面那個卡路里,因為卡路里這個單位是在太小了,太小了,太小了,小到我們不想鳥它……

為什麼熱量不可信?

卡路里只是個單位,沒有對錯之分,但食品包裝上的數字和熱量app上的數字,就沒必要太信了。

1它不準,而且很不準

早餐哥哥也曾一度困惑食品包裝上的熱量是怎麼得出來的,其實熱量是醬紫測的:

用一個叫做「氧彈量熱儀」的儀器,大概一萬多塊錢吧,把測量樣品稱好後放在一個密閉容器中,在充滿氧氣的環境里徹底燃燒,測出幾個供能營養素(碳、蛋、脂、酒精)的燃燒值。把這些燃燒值帶入一個換算方法中,經過儀器噼里啪啦地一番計算,就可以得出熱量了。

但是,現代食品企業做標籤可不會挨個兒去實測,都是分析主要成分,然後一疊加就完了。和咱們有熱量app一樣,企業也有自己的軟體,只需要輸入食品的配方,就能自動生成標籤。食物app就更別提了,有外包裝的食品,都是直接用的食品標籤,它只是個移動的標籤圖書館而已。

使用量熱儀實測熱量還是很準的,畢竟器械生產是標準化的,但手工生產的誤差可就大了去了,比如開頭那個奶茶的例子。可惜我們每天吃手工製作的食物比例又那麼大……

再退一步說,誤差其實也可以接受,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都允許有浮動,但你知道這個範圍是多少嗎?20%以內都算過關!20%,已經超過不少人的減脂熱量缺口了,也就是說,你辛苦設定和落實下來的熱量差,可能剛夠抵消它本身的誤差!

所以不管從哪頭兒算,標籤上的熱量和app上的熱量都和大豬蹄子一樣的不可信,不靠譜。

2就算準,也可能沒用

其實就算卡路里的數字很准,放在一些條件下看,價值也是大打折扣的。

A 吸收和利用差

食品熱量和生理消耗產生的真正熱效應並不對應,測量的熱量一般要高於我們實際能吸收的熱量,因為身體並不是那台一萬多塊錢的氧彈量熱儀,並不能徹底氧化食物,也就沒辦法100%吸收(從減肥角度看這似乎是個好消息)。至於這中間的損耗是多少,四個萬用的大字送給大家:因人而異。沒錯,這就是理論值和實際值的差異。

吸收多少是一方面,人體能多大程度地將這些熱量有效轉化?能利用多少?這也很關鍵。我們進食所得的熱量就是拿來用的,維持生命運轉、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以及各項體育運動,包括健身在內。不管你吃下去多少熱量,能利用多少才是關鍵,還是那四個萬用字:因人而異。

B 營養素比例

越來越多的健身愛好者正在進步,在關注卡路里這個數字的同時,也更關心營養素比例。相同的熱量下,三大宏量營養素不同的比例會帶來不同的結果,這個結果既包括健身目標,比如你是想增肌、減脂還是想維持,也包括極端比例下對健康的影響,比如蛋白質比例過低造成營養不良、碳水比例過高引發二型糖尿病。生酮飲食、高蛋白質飲食、高碳飲食,這些飲食計劃都可以做成完全一樣的熱量,但執行中的體驗和結果呢?可想而知。

除了三大營養素比例,每個營養素自己內部還要細分,以碳水為例,膳食纖維和抗性澱粉含量高,會延緩消化吸收速度,給原本的熱量稍微「打折」。

C 激素調節

營養素比例和攝入時間,這兩項基本決定了食物對我們激素水平的影響。100大卡的食物,糖果可能讓你血糖飆升,吃完很快就餓,麥片則幫你頂飽3個小時,因為胰島素可不是隨熱量而變化的。還是同樣的100大卡食物,換成大雞腿,你是午餐時吃,還是上床睡覺前吃,結果也不一樣。如果是睡前,你可能為消化這個瓷實的雞腿而無法進入深度睡眠,生長激素分泌受限,從而對增肌減脂都有影響。

3你(可能)根本算不對

扎心的問題來了,就算我們有靠譜的熱量表,也可能壓根兒就沒算對過。對大多數健身愛好者來說,準確計算每日攝入挺難實現的。首先你得準備工具,比如廚房秤、量杯、餐盒;另外你要把每天所有攝入完整記錄下來,吃的喝的全都不能落下;最後就是要分析成分比例,對於混合食物,比如餃子或pizza,你要判斷多少是面,多少是餡,餡里多少是肉,多少是菜,用了多少調料……認真操作三天你就會發現,漏算、誤判太太太尋常了。

在求助app時,有些食物也不是那麼靠譜兒的,比如:

要知道,隔壁餐館的張大廚和你親愛的媽媽做出來的宮保雞丁,可是完全不一樣的宮保雞丁啊。

如果早餐哥哥要算宮保雞丁的話(雖然不大會吃這道菜),會用下面這個方法:

宮保雞丁150g:

去皮雞腿肉80g——xxx kcal

花生20g——xxx kcal

胡蘿蔔30g——xxx kcal

植物油5g——xxx kcal

糖5g——xxx kcal

Total——xxx kcal

如果一道菜不是自己做的,那隻能靠經驗估算,感覺油多就加點,感覺少就減點。但即便是估算的,也比看app那種一錘定音不議價的要准。可是你我也知道,這種相對精確的計算,更大的意義在於心理安慰,終究還是算不準的。由此可見,食物的烹飪方式越複雜,越算不準。

為什麼還要相信它?

太好了,終於可以不用算來算去了,把食物包裝和app一丟,開心到飛起。

No,快點撿回來!

既然卡路里如此不靠譜兒,我們為什麼還要算它?

1暫無更好替代

就像你還沒找到稱心如意的男/女朋友,但也捨不得和現任分手是一個道理。雖然熱量問題多,可畢竟目前也沒有其它更直觀、更簡潔、更好操作的標準出現,熱量計算不會這麼快退出歷史舞台,它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霸佔健身和健康領域的關注。

2可以反應大趨勢

早餐哥哥要強調的是:只有過分看重熱量,才是不可取的做法。

儘管不存在絕對準確,但是有相對準確,「相對準確」也是有參考價值的。大部分人每天吃的食物都有個大致範圍,有的健身者甚至反反覆復就那幾樣,如果每天都吃相同或相似的食物,那麼熱量計算就有價值,因為放眼一兩個月,在固定的食物範圍內計算熱量,它反應的就是一個大趨勢。

一個飲食固定,進餐習慣也穩定的人,只要做好熱量計算,就一定能看到或增或減的變化。如果一個人既看重熱量,又會計算比例,還研究攝入時間,那自然更完美,只有完全被熱量牽著走的做法才是我們要反對的。

3可輕鬆做比較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想吃什麼就能吃什麼,而是在有限的範圍內做出合適的選擇,比如吃水果,可選草莓和火龍果,你現在要減肥,選哪個?選主菜,牛肉還是羊肉?這時候熱量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4對兩級人群更有價值

如果我們把健身人群從初級排到高級,那麼初級小白和高級大神,這兩個群體更需要在意熱量。新手因為對營養幾乎沒什麼概念,你上來跟他講什麼激素,什麼GI、GL,十有八九要懵逼,熱量是他們最容易掌握的,那麼就先把這個工具利用起來,這沒什麼不對的。我們系統學習營養的順序也是從認識熱量和營養素開始,才會進一步去學習其他。

現在有一些文章,動不動就斥責小白計算熱量,結果如何如何慘,煽動大家忘掉熱量。早餐哥哥不認可這偏激的風氣,這會誤導新手對攝入量放任自流。

對更高級的群體,熱量也是極為重要的,沒有任何一個營養師會拋開熱量去給運動員指定飲食計劃,而且你看專業運動員出去比賽,吃飯時都是帶著食物秤的。要在熱量這塊「基石」之上,才能去雕琢比例等「花紋」。和一味地看重熱量一樣,一味地忽視熱量同樣不可取。

我是必看的總結

1.影響食物卡路里的因素非常多,不可能被準確計算,因此無需在此花費太多時間在數字計算上,對熱量的過分焦慮也會讓飲食計劃崩潰。

2.剛接觸營養的初級小白,熱量還是重要的參考,不可放棄不管,但需要進一步了解營養素比例、攝入時間等重要因素。

3.高級訓練者、運動員,仍舊需要計算熱量,並且做到精準地安排比例,此時已不是被熱量限定,而是利用、「玩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早餐哥哥 的精彩文章:

皮膚瘙癢、紅腫、有滲出?每天2碗,每次10分鐘,掃濕疹、排濕氣
21國13萬人10年隨訪顯示,每天喝1斤奶,心血管死亡風險降23%

TAG:早餐哥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