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自成三次攻打開封,屢敗屢戰,明朝官員道出他為何如此執著

李自成三次攻打開封,屢敗屢戰,明朝官員道出他為何如此執著

崇禎十四年初到崇禎十五年九月,李自成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連續三次攻打開封,屢戰屢敗,但是又屢敗屢戰,通常情況下農民軍都是流動作戰,攻打不下來的城池就會繞道,不會糾纏,那麼李自成為何盯著開封不放呢?

李自成

其實,從崇禎十四年起,李自成的農民軍就具備了攻打大城市的能力,這一年的正月李自成攻破了洛陽城,並殺了崇禎皇帝的親叔叔福王朱常洵。在攻下洛陽之後,農民軍積累了攻擊大城市的經驗,於是李自成將眼光投向了開封,那麼為何選擇開封呢?而且一打就是兩年。

洛陽城

崇禎十四年二月,李自成奇襲開封,這是第一次攻擊,這次奇襲是打算趁大部分開封守軍去援助洛陽而攻其不備,但是明軍很快返回了開封,李自成無奈之下只得退兵。當年十二月,李自成捲土重來,但是卻受制於開封堅固的城牆,農民軍掘開地道填充炸藥準備炸塌城牆,結果城牆沒有損傷,反而炸傷了很多農民軍,攻不下城牆的李自成只得退軍。

崇禎十五年夏天,李自成和羅汝才攻佔了開封周圍的州縣,只留下開封一座孤城,並採取了長期圍困的戰略,這就是農民軍第三次攻打開封。這一次一圍就是幾個月,城內的明軍已經彈盡糧絕,最終明軍掘開黃河決口,農民軍雖然被淹死一部分人,但是明軍已經無法固守開封,農民軍拿下了一座被洪水淹過的城市。

李自成先後調用數十萬大軍,三次攻打才攻下了開封城,為何這一次李自成這麼決絕呢?除了自身實力的增長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明朝的官員在上疏的內容中為我們很好的闡述了這個理由。

就在李自成第三次攻打開封城時,明朝的汜水縣知縣周騰蛟上疏稱:「職之痛哭哀吁者,非為汜水也,非為汴城也……獨念汴城系河南樞紐腹心、南北咽喉也……汴城不守是無河南,河南不保是無中原,中原不保則河北之咽喉斷,而天下大勢甚可憂危也。」汴城即指開封,因為開封古稱「汴梁」,開封是河南的樞紐和腹心,地處交通要道,如果開封不保,則河南和中原都危急,而一旦中原不保,河北之地就被掐斷了與南方的聯繫,成了孤懸之地,陷落也是遲早之事。

《清明上河圖》中的開封城

另一位明朝官員也曾表達過類似的意見,安廬池太巡撫鄭二陽指出:「中原為天下腹心,開封又中原腹心,闖賊耽耽窺犯為謀甚狡……倘一旦淪陷,天下事尚忍言哉!」鄭二陽的理論和周騰蛟如出一轍,都認為開封是明朝朝廷與農民軍戰爭的轉折點。

而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開封陷落後,河南和中原被李自成所掌握,之後明朝再也無力反攻,而從崇禎十五年起,農民軍也加快了攻陷大城市的步伐,一年多後連明朝首都北京都被李自成攻破,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李自成連續三次攻打開封了。

參考文獻:《明末農民戰爭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談南明 的精彩文章:

清軍進攻明朝屬國,毛文龍解圍,如不被袁崇煥殺死定能拖住清朝
黃河水災,崇禎責問為何不修水利,官員說出理由後他再也不提此事

TAG:漫談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