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未來長曆時高溫天氣成常態?專家:並非聳人聽聞

未來長曆時高溫天氣成常態?專家:並非聳人聽聞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近日,有媒體報道,中國工程院院士在一次會議上表示,長曆時高溫天氣未來可能是常態。消息一出,立馬引起民眾的關注。什麼是長曆時高溫天氣,這種說法靠譜嗎,畢竟現在網上總是謠言四起,如果是真的,又會對人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什麼是長曆時高溫天氣

究竟什麼是長曆時高溫天氣?10日,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王遵婭高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在中國一般將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稱為高溫,主要出現在夏季。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國夏季高溫日數在近幾十年出現了顯著的增加,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後,高溫日數普遍偏多。2018年夏季,中國平均高溫日數為15天,較常年偏多6天,達到了歷史第3高值,僅次於2013年和2017年。由此可見,中國的高溫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變得越來越頻繁。當高溫成片出現,影響一定範圍的區域,並持續至少5天,我們在監測業務上將其認定為一次區域性持續高溫過程。

統計顯示,自1961年以來,區域性持續高溫過程表現出了發生頻次增加,影響範圍增大,綜合強度增強的變化。尤其是,1961-2018年間綜合強度最強的10次高溫過程中,有8個出現在21世紀。繼2013年中國南方的大範圍持續性高溫天氣之後, 2017年、2018年我國也發生了強的區域性持續高溫天氣。這也讓人們直觀的感覺到高溫越來越多。

「利用數值模式,我們對未來高溫的發生頻率進行估計,發現無論是對全球還是對中國,高溫仍將出現增多的趨勢,那這就意味著高溫可能呈現常態化出現的趨勢。」王遵婭說。

事實上,這種說法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在9月18日舉行的2018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就曾說:「剛剛過去的7月,大家對高溫天氣印象深刻,以前說高溫天氣是極端事件,到2030年高溫熱浪將成為中國夏季天氣的新常態。」

高溫將嚴重影響人類生活

「高溫對人們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王遵婭說,首先是人體健康。高溫的長期持續對心腦血管疾病,熱射病等的發生都有促發和加劇的影響,嚴重的情況可能會傷及生命。其次,高溫的持續使得用水和用電量激增,對用水用電安全帶來很大威脅。第三,區域性持續高溫常常和乾旱相伴隨出現,這會為農牧業等帶來進一步的影響和損失。

確實,有醫學專家表示,高溫天氣對人體健康的主要影響是產生中暑以及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導致死亡,人體在過高環境溫度作用下,體溫調節機制暫時發生障礙而導致體內熱蓄積,導致中暑。此前,一項針對北京地區心腦血管疾病的調查發現,高溫悶熱天氣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天氣。此外,在夏季悶熱的天氣里,還易出現熱傷風、腹瀉和皮膚過敏等疾病。

持續的高溫天氣還會對農業生產帶來極大的影響,會使灌漿後期的早稻遭受「高溫逼熟」,導致籽粒不飽滿、粒重下降;也使得臍橙、柑橘等水果幼果脫落嚴重,產量銳減。早在2012年,就有媒體報道,高溫乾旱使美國玉米、大豆嚴重減產,從而引起全球糧價波動。

「氣候變化使全球各國都不能獨善其身,從來沒有一件事情像它這樣使人類關係顯得如此緊密。」王遵婭說,今年8月份,在歐洲持續數周的極端高溫天氣仍在繼續,歐洲航天局發布的照片顯示,歐洲大陸大面積的乾旱在太空中清晰可見。從照片上可以看到,大片地區的植被枯黃,在伊比利亞半島一角的葡萄牙可以清楚看到森林火災升起的濃煙。

風險加大 人類該如何應對

面對如此風險,人類該如何應對?「適應、減緩。」丁一匯說,必須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按照《巴黎協定》的約定,在1.5℃—2℃升溫下,中國將在2030年總排放量達到峰值。這是中國科學家對未來走低碳發展之路所做的碳排放的預算,如果不走這條路,碳排放就不能達標,由此帶來的環境和氣候問題也將不可逆。

至於低碳之路具體該怎麼走,丁一匯表示,就是淘汰化石能源以及落後產能,讓煤、石油、天然氣等退出能源歷史舞台,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核能等清潔能源。「在過去10—15年,美國、歐洲通過走這條路,實現了保護環境與發展的雙贏,中國也可以。」丁一匯說。

在王遵婭看來,從長遠和根本的角度看,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保護地球,推行綠色生活方式,從而減緩全球變暖的腳步。當持續高溫出現時,要盡量做好防暑降溫的準備,比如不要在烈日下外出和運動;室內外溫差不易過大;注意飲食衛生,保持心理健康等,也應該儲備一些急救知識,以防止突發情況等。

就此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潘家華曾表示,低碳與每個人密切相關,而且符合經濟理性。低碳的經濟理性主要表現為3個方面:即理性預期、風險規避和收益最大化。潘家華解釋,正如人們對孩子的教育投資,並不見得是當下最好的選擇,而二三十年之後,卻符合人們的預期。再就是風險規避,每個人都不想過夏天被灼燒的生活,那就從現在做起,低碳生活,減少排放。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

編輯:岳靚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what!「捂臉」表情竟然被申請註冊了商標?還能愉快地聊天嗎?
「捷龍」首飛、「長十一」海射……航天科技集團發布未來三年商業航天計劃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