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開肥胖者飢餓感之謎

揭開肥胖者飢餓感之謎

許多肥胖者都會有一種堪稱「病態」的飢餓感,他們不僅會過量進食,且對高熱量食物「情有獨鍾」。之所以會這樣,被認為是他們體內FTO基因變異所致,但具體機制則一直不明。一國際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臨床研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發現,FTO基因變異會導致體內胃飢餓素水平增高,並改變大腦對胃飢餓素的反應方式和食物的印象,從而導致肥胖者「胃口大開」。

揭開肥胖者飢餓感之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FTO基因也稱肥胖基因,是一種與肥胖高度相關的等位基因,體內攜帶兩個FTO基因變異副本的人,其肥胖的幾率會比那些無變異副本的人高出70%。而胃飢餓素則是胃部細胞釋放的一種激素,會刺激人的食慾,通常情況下,胃飢餓素水平會在餐前升高,餐後降低。

揭開肥胖者飢餓感之謎


在該項研究中,359名健康男性志願者被分成兩個小組,一組為攜帶兩個FTO基因變異副本的高肥胖風險組,一組為低肥胖風險組。研究人員將這兩組人員在體重、脂肪分布、包括教育水平在內的社會因素等各方面進行了匹配,以確保除FTO基因外不會有其他的生理或心理因素差異對研究有所影響。通過對照研究發現,擁有兩個FTO變異副本的志願者,即高肥胖風險組人員,其體內的胃飢餓素水平相較於低肥胖風險組人員更高,在進食後也更易感到飢餓。這表明他們在進食後並沒有和常人一樣抑制胃飢餓素的產生。

揭開肥胖者飢餓感之謎


隨後,研究人員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對志願者大腦在餐前和餐後對高熱量食物、低熱量食物以及非食物物品的反應情況進行了監測。結果顯示,高熱量食物在餐後對高肥胖風險組志願者更具吸引力。進一步分析則表明,兩組志願者大腦對食物以及胃飢餓素水平的反應情況是不同的,這種差異在大腦的獎賞區域(被認為是負責酒精和毒品的反應區域)和下丘腦(大腦中控制食慾的一個無意識區域)最為明顯。

最後,研究人員對人類和老鼠的細胞進行了研究,發現FTO基因的過度表達會改變胃飢餓素mRNA(信使核糖核酸,胃飢餓素蛋白的一種模板)的化學構成,從而導致胃飢餓素水平增高。而相比於低肥胖風險組志願者,高肥胖風險組志願者的血液細胞中的FTO基因表達水平更高,胃飢餓素mRNA也更多。

揭開肥胖者飢餓感之謎


領導該研究的倫敦大學學院蕾切爾?巴特漢姆博士指出,科學家很早就知道FTO基因變異與肥胖密切相關,但具體原因一直不清楚。新研究表明,攜帶兩個FTO基因變異副本的人會吃得更多。「他們不僅胃飢餓素水平會更高,因而更易感到飢餓,而且他們大腦對食物的反應也與常人不一樣。這是一種雙重效應。」她說,「這一發現對於肥胖的治療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例如,通過鍛煉或者吃高蛋白食物可以降低胃飢餓素的水平,而一些抑制胃飢餓素的藥物,對那些FTO基因變異的高肥胖風險者會更有效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孫中山傳奇婚姻中的神秘女性
冷戰時期:蘇聯的「美國後門」計劃則極具創意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