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不發脾氣的父母,就是好父母?

不發脾氣的父母,就是好父母?

作者:筱泓

圖片:The A word

1

同事莉莉,國慶剛搬新家的第二天,女兒小米就因為莉莉不讓她看動畫片,把新買的翡翠白菜,往地上一砸,2萬多元一下子就沒了。

莉莉心疼地想揍女兒,老公擋住她:別打別罵,好好講道理就行。

於是兩人就想對女兒進行思想教育,剛提個頭,小米開始哭起來,到最後直接咬住自己的胳膊,就是不鬆開。等到莉莉好不容易哄她鬆開嘴,胳膊上已留下一排深深的齒痕。

莉莉說:

書上說不要對孩子發脾氣,我和老公在孩子面前,就從不發脾氣,即使她犯了錯,也只跟她好好說。可這孩子一不高興,就喜歡扔東西、咬別人咬自己,是不是她天生就是暴脾氣?

不是小米天生有暴脾氣,是她不懂如何表達情緒。

情緒的表達需要習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樣。

一味隱忍、只講道理、不表達情緒的父母,將讓孩子無所適從,不懂得情緒如何正確表達。

情緒是需要疏導、需要出口的,如果堵塞在心,反而引起內心衝突。

於是,有的孩子內向自卑,極易積壓在心,悶悶不樂;有的孩子急性暴躁,乾脆選擇攻擊或自我攻擊,來作為情緒的出口。

2

我朋友嵐子,在兒子小宇面前,立志要做個好媽媽,走得是隱忍不生氣路線。

但昨晚上11點多,她大爆發了。

國慶放假第一天,她就給小宇定好每天的作業量,但小宇各種磨,從早上磨到晚上,再從晚上磨到第二天,眼瞅著明天就要上學,可到晚上10點多,還剩下一堆作業沒做完。

她急得嗓子都冒煙,小宇卻說要上衛生間,一進去就不出來,等她打開衛生間,小宇正坐在馬桶上玩魔方。

她分分鐘爆發,抓過魔方使勁摔,再對著小宇一陣咆哮,那股怒火,怎麼壓都壓不住。

嵐子問我:

小宇磨蹭是常事,平時我都能忍住,為什麼他玩一個魔方,我就忍不住?

魔方只是一個導火線,並不是主因。

所謂的隱忍,不過是在積壓與抗拒情緒,但情緒是越積壓越延續,越抗拒越聚焦。

那些被抗拒與隱忍的情緒,因為心思聚焦的緣故,反而賦予它更多的能量,一旦情緒積壓到某個程度(每個人都不一樣),超過承受力時,即使是一個小小的事由,也足夠把平時積壓的情緒,分分鐘引爆。

預防情緒大爆發,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積壓不抗拒,在小情緒來臨時,直接疏導出口,誠實表達:你這麼做,媽媽生氣了,再這樣下去,我會發脾氣的。

3

閨蜜琳,對我說起她的童年往事:

小時候,我的父母經常吵架,但他們極少當我的面吵,而是常常在半夜,壓低了嗓門偷偷吵。

可是我幾乎都能知道他們吵架。

因為每天早上起床時,他們兩人身上流露出來的低氣壓,已經告訴我一切。

於是,我就連大氣都不敢出,三口兩口地扒完飯,匆匆忙忙跑去上學。那時候,感覺學校比家好,因為學校里的空氣氛圍更輕鬆。

長大後,我就成了一個彆扭的孩子,不會正確表達七情六慾,快樂不敢笑,悲傷不敢哭,甚至在母親去世時,我一開始也只是默默流淚,到母親下葬之時,想到從此天人永別,才敢放聲大哭。

不正確表達情緒的父母,讓孩子無法習得如何正確表達情緒。隱忍的父母,讓孩子更加隱忍。

4

很多人問:我把情緒藏在心裡,孩子怎麼可能會知道?

孩子的敏感,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心理學家布魯姆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找來一群小嬰兒,讓他們看一場木偶劇:一個圓圈要向山上滾,但是出現兩個配角,一個是"好心腸",幫助圓圈向上走;而另一個是"壞心腸",把圓圈向下推。

最後,研究人員讓嬰兒們說出喜歡哪個木偶,幾乎所有的嬰兒都選擇了那個「好心腸」的木偶。

實驗的結果告訴我們:即便是懵懂無知的小嬰兒,他們對外界的體驗和感知能力也要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在電影《神奇馬戲團之動物餅乾》中的歐文,他得到一盒「絕對不能吃」的動物餅乾,可是某一天,他不小心吃了,變成了一隻小倉鼠。

妻子看到了,驚慌失措,拚命地追打他,但女兒卻認出,這隻倉鼠是爸爸,高興地格格直笑。

孩子對父母有著極其敏銳的感覺,就像雷達一樣,時刻觀察探索著我們,無論是外面的言行舉止,還是內心的喜怒哀樂。

我們的一舉一動,無形中都會影響他們內心的情緒。

5

《爸爸去哪兒5》中,陳小春看到jasper玩喇叭,心裡非常不高興,但他沒有說,而是催促jasper走快一點。

但jasper因為腿短,還是走得很慢。

在陳小春即將崩潰爆發時,Jasper用喇叭喊話:你可以不生氣嗎?

瞬間,陳小春的情緒就得以安撫,並不僅僅是因為Jasper讓他不要生氣,更重要的是,他內心的情緒被Jasper解讀出來了。

奇妙的是,雖然陳小春沒有正面表達自己在生氣,但Jasper仍感受到他滿滿的怒氣。

那些沒有表達出來的情緒,並不能逃過孩子的眼。

所以,在孩子面前,那些生硬的隱忍,不如正確的表達。

6

《催眠之聲伴隨你》中,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米爾頓?艾瑞克森,真實地描述了他和兩歲女兒之間的一番「較量」。

有一天,女兒搶過媽媽手中的報紙扔在地上。媽媽要她撿起來,並道歉。

女兒卻說:「我不需要這麼做。」家裡其他人也來勸她,但都被她頂回去了。

艾瑞克森由於身體原因,行動不便,於是他就把女兒放在床上,女兒要往床下爬時,艾瑞克森抓住她的腳踝,不讓她下床。

女兒大喊:「放開我!」

他回答:「你不需要這麼做。」

兩人之間一直如此反覆。

四個小時後,女兒終於認錯:「我去撿起報紙還給媽媽。」

他說:「你不需要這麼做。」

女兒又說:「我會拾起報紙,我會還給媽媽,我會向媽媽道歉。」

他依舊不為所動:「你不需要這麼做。」

最後女兒說:「我會拾起報紙,我要拾起報紙,我要向媽媽道歉。」

他才說:「很好。」

適當的情緒表達,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次良好的打磨,讓他們學會遵守規則意識,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

7

我們常常說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在接納孩子的情緒之前,先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

在孩子面前,真實地表達出我們的內心想法,更容易讓孩子習得情緒的表達。

人這一生,都要為自己找到一個自我生命存在的表達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慰藉和釋放心靈。

情緒與生俱來,無法磨滅,我們要做的不是消滅它,而是要學會和它相處,正面的接納與表達。

當我們能正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時,孩子通常也會如實地真實地反饋他們的內心。我們如何與他們連接,他們會更親密地與我們聯結。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就是如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校家長 的精彩文章:

尖子生不會告訴你,他們晚上都是這樣學習的!實用!
身為父母,「語言暴力」很可能毀了你的孩子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