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補償效應:不用自己真實照片做頭像是為了彌補心中的缺憾

心理學補償效應:不用自己真實照片做頭像是為了彌補心中的缺憾

大家好,這裡是「第一心理」課堂,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心理學補償效應。現代社會,微信、QQ這類社交軟體已經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工具。

我們不僅可以它用來與朋友、同學、同事進行聯繫,還可以通過這些社交工具認識一些志趣相投的好友。那麼,為什麼大多數人都不會拿自己真實的照片做頭像呢?讓我們一起看看背後的心理機制。

首先,網路具有匿名、虛擬的特性,人們在社交網路上聊天交友是不同於現實生活中的,網路上更能夠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不需顧及太多。

因此,由於網路這種匿名特性,很多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選擇用其他圖片來代替自己真實的樣子。這樣一來,他們會感覺在社交網路中能更自由的表達自己,少了很多真實生活中的顧慮,如果用了自己真實的頭像,這種匿名感便不復存在了。

其次,有的人用非真實的頭像,是因為戒備心比較重,有過高的自我保護意識。畢竟社交網路具有匿名性的同時,也會產生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比如有的人會在網路上缺乏責任感、胡亂說話,或是進行詐騙等。

若用自己真實的照片做頭像,會讓這類人有機可乘、窺探個人隱私,甚至會干擾到自己正常的生活。因此,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這些人不願將自己真實的樣子暴露在網上,畢竟網路與現實還是有區別的。

還有的人是因為自卑、對自己真實的長相或身材缺乏自信,因此採用網路圖片來代替真實的自己。自卑的人會過度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而不是從自己內心給自己合理定位,他們生怕別人覺得自己有不好的地方,包括相貌。因此,自卑的人往往不願意將真實自己展示給別人,怕別人嘲笑自己丑、或是身材不好。

不僅如此,人們還存在著一種「補償心理」,當覺得自己形象不好時,就想去補償這種缺失,於是,有的人會找很好看、顏值高的網圖作為自己的頭像。其實,這些圖片頭像反而體現出了他們內心希望自己成為的樣子,是一種期望、移情、和寄託。

另一方面。頭像還能間接地體現出這個人的性格。比如說用卡通人物作為自己頭像的人,往往內心簡單、嚮往童真與美好,用一些黑白頭像的人,往往比較猶豫、更愛思考哲學問題。用視覺衝擊力很強的圖片的人,往往做事追求盡善盡美,希望成為人群中的佼佼者等等。

因此,一個人所用的頭像可能是這個人性格、做事風格的體現,而那些用自己真實照片作為頭像的人,往往比較踏實、值得信任。

總的來說,不用自己的真實照片作為頭像,可能是由於在社交網路上對於自己隱私的保護,也可能是因為自卑、敏感,不願意將真實的自己展現給別人。還有就是用其他類型的頭像,是自己的某種期望的寄託,是對於自己性格、態度等品質的間接表達。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參考資料:

《社交心理學導論》

喜歡參加同學聚會的人,無非是這三個目的
這個國家很奇葩,一夫多妻制,兒子還能娶母親,簡直是「胡鬧」!

TAG: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