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英國留學有多難?把女兒送到國外,這位父親傻眼了!

英國留學有多難?把女兒送到國外,這位父親傻眼了!




小海狸嘮






沒有在英國留學過的小夥伴眼裡,留英似乎一直是一件非常輕鬆的事情,吃喝玩樂樣樣不少,最後學位證書就到手了。留學英國的那些難,付出過的那些努力,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


授權轉載自公眾號:英倫大叔



微信ID: UK07788915668


文:S姐




不久前收到在英國卡迪夫讀教育碩士的學妹發來的幾張照片,坦言留學才剛開始半個多月,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老師不斷給她們推薦書,買的書又太貴,圖書館借7天就得還, 只能私下偷偷複印出來(在英國複印書其實涉及了侵權行為)。這是她昨天列印出來要看的材料,瞬間覺得壓力好大,不知從何開始?








筆者只能不斷地給學妹灌雞湯,安慰說挺過來就贏了,我們來留學,不就是想給自己一個挑戰嘛!體驗新的事物嘛?焦慮壓力都難以避免的隨而來。要做一個堅強的人,學習的困難還只是人生無數困難里最略乎其微的一小項。




但是中國留學生面對中西教育差異,很多時候確實是讓人手足無措。除了語言障礙、文化障礙之外,根源還在於學習方式上。






美國作業難倒中國老爸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痛恨中國教育的老爸,在女兒高三的時候,把她送去美國,以為可以讓自己女兒免去中式教育的的折磨。




往日他從女兒嘴裡聽到的口頭禪是

「吐了,我要吐了」。問怎麼啦?「背到什麼時候才算完哪!」




在高考之年脫離中國教育是一個極大的冒險——以他女兒的成績,考上國內一個不錯的大學還是可以的;可是去美國,驟然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英語教育體系,命運難以預料。反覆權衡之後,他女兒毫不猶豫地選擇「走」,他選擇無條件支持。



女兒是為了

「減負

」,她覺得美國學生很輕鬆,而老爸是為了讓女兒能得到所謂

「創造性教育」

的訓練。儘管他以往讀過不少關於美國教育的書籍和文章,心嚮往之,但那「創造性」到底是什麼模樣,沒有體會過得父親,實際上不可能有真切的體會。




萬萬沒有想到,美國教育的「創造性」,在女兒上學的第四天,竟會讓他這個遠在萬里之外的老爸一度寢食難安。問題首先出在了美國歷史這門課上。老爸看了歷史老師留的作業,瞬間傻了,這真的是中學生的作業嗎?




作業:




請對比以下四人關於黑色美國(BLACK-AMERICA)的觀點:BOOKER T.WASHINGTON(布克-華盛頓),W.E.B.DUBOIS(杜伯依斯),MARTIN LUTHER KING,Jr(馬丁-路德-金),MALCOLM X(馬爾科姆·X)。




要求:




論文是關於他們生命的故事,老師不想讀傳記。但是,需要把每個人介紹一點,還必須納入貼切的材料在你的論文中。然後,討論他們關於黑色美國的觀點,要把你的想法寫進去。還要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來源列出來,比如某某網頁,某某書。



除了馬丁路德金,其他人,父女倆一概不知。為了幫女兒適應,這位老爸在兩三天的時間裡,生平第一次開始「研究」美國歷史,等這4個黑人領袖的資料搜集得差不多時,開始仔細對比他們的觀點和實踐,行文時材料取捨頗費周章,反覆推敲觀點,從早上一直寫到深夜,女兒在大洋彼岸竟一次借了10本書,堆滿桌面,也在瘋狂閱讀。




後來,女兒反饋說「部分」採用了老爸的觀點,但行文結構對她很有啟發,女兒感慨:」原來論文是這麼寫的啊!父女倆都忐忑不安地等待著美國老師的「判決」。




沒想到,最後得了個A,老師的評語里說:「極好的論文。你對這幾個人的聯繫展開得非常好,準確而且讀起來非常有意思。好樣的!」




這個評語讓父女倆都很興奮!原本以為這種難度的作業不會太多,可「求援」郵件一個接著一個,每一次都讓這位父親先暈半小時。




更難得在後面。




比如:




作業:關於南北戰爭




1、你是否同意林肯總統關於美國不能存活除非它全部解放或全部奴役的聲明?為什麼?




2、解釋北方白人反對奴隸制,南方白人擁護奴隸制,但他們都感覺在為自由而戰的原因。




3、自由對於黑人意味著什麼?




4、林肯總統和格蘭特將軍表示在內戰後,南方不應被粗魯地對待,為什麼這是一個聰明的政策?




5、在內戰期間,女人開始擔任很多以前男人的工作。你能對由於內戰造成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衝突的問題做出怎樣的概括?




要求

:有論點,運用歷史證據來支持或反對下面的觀點:美國內戰是地區差別不可避免的結果。




作業:關於菲律賓問題




1、什麼樣的美國人可能會同意Josiah Strong的「我們的國家」?什麼樣的人會不同意?他們為什麼會同意或不同意?




2、Bryan如何將「帝國主義」同獲得西班牙領土聯繫起來?你認為他聯繫得對嗎?為什麼?




3、Lodge對獲得菲律賓這件事的辯詞是如何反映了美國的傳統政策的?




4、你認為有比麥金利總統以控制菲律賓來處置菲律賓的命運更好的選擇嗎?




還有更令人匪夷所思的作業是:




製作你的家譜




寫出從高祖父母至你的全部男女親屬的姓名和生卒年份。




看到女兒的這個求助,老爸終於奔潰了,因為在他兩歲的時候,就沒和祖父一起生活,去世前也沒有再見過。而在中國的家譜是記男不記女的,家族的女性稍早一點的甚至連名字都沒有,這可怎麼辦?




幸虧女兒的爺爺健在,80歲老翁憑記憶一個個推算出是咸豐多少年、道光多少年、光緒多少年,奶奶則抱著一本中西2000年對照歷找出公元年份。最後,由女兒的二叔總結,一種家族的歷史感油然而生!沒想到女兒的作業,還讓老爸更了解了自己的家族,這是他從未想過的。




但是這些還不夠,因為美國老師還要求解釋,什麼是中國紀年?為什麼中國家譜記男不記女。為此女兒幾乎一夜沒睡。




第二天,老師走到女兒身邊,驚喜地對她的作業說:「這是我最感興趣的一份作業」,




歷史告一段落,說說英文寫作課的作業有多難。




有以下題目:




1、

本性獨白。


(老師評語:希望你生活中快樂的時光可以幫助你渡過困難的時期。)




2、

未解開的疑惑

——寫一件發生在你或你周圍人身上的事,要求是一件讓人不敢相信或無法解答的真事,不能是你做夢。




(老師評語:你的「令人無法解釋」的經歷可真是聳人聽聞而有趣呀!)




3、

書信論文。

要求以書信的形式講述一件事,可以是兩個人來回通信,也可以全是出自一人之手的信,但必須是一組信件,四五封左右。




(老師評語:年輕的愛是很美的事。)




4、給校長的一封信。

可以反映你對學校的不滿或肯定,或問一些你一直想問的問題。校長會讀每一封信,然後到班裡和你們討論。




5、

本性獨白(2)

。要求用一件事來反映你的個性,把重點放在心理描寫上,全文用心理描寫。




(老師評語:比賽之前的那種緊張是每一個運動員都要經歷的。)




6、

詩。

寫十種不同形式的詩:五行詩,美國五行詩,重複記號詩,HAIKU(一種不押韻的日本抒情詩),離合詩句(就是每一行的第一個字母可以拼成一個單詞),字母詩(詩中包括所有的26個字母),政治詩,有形詩,每一節用「若是……但是真的……」、「沒有人知道……」為開頭的詩。




老爸感慨,這些富有創意的題目和老師用心的評價令人感動。中國乃詩歌大國,可中國學生們什麼時候寫過詩?




女兒赴美只短短三個月,但是老爸發現女兒變化很大,作業雖難,但在郵件里,女兒說,經常和老師長談,老師給了她很多的幫助,這在國內是從來沒有過的經歷。因為接受女兒的「求援」,父女倆也多了交流溝通的機會,父母成為了女兒的學習伴侶,之前在國內,女兒從來沒有與他討論過任何學習問題,因為只要狂背「標準答案」就足以應付考試,而國內的作文題目,更是平庸且缺乏想像力。




相對,國外的作業新穎創新,讓孩子們帶著一種探索欲去專研,無形中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提高了,在這個過程里,還學習到了知識,一點都不枯燥,並且老師熱衷表揚,給與了學生自信。




一個學期過去了,女兒就提出要獨立申請國外的大學了,並且很順利的得到學校老師的推薦。






世上最驚恐最難考題







留學作業難倒中國老爸,英國的最難考題也是讓人跌了眼鏡。




今年英國牛津大學的考題還被評為最難考題。究竟有多難?




考題:




你願意當吸血鬼還是殭屍?(Would you prefer to be a vampire or a zombie?)




此題讓見多不怪的英國人也跌了眼鏡。《泰晤士報》因此稱之為「世上最驚恐的考試」,《衛報》說這是「最難」的考題。




其實,今年牛津大學萬靈學院的考題不止這一個。不過,其他題要答得好也不容易。




谷歌比我們自己更了解我

們嗎?」 (Does Google know usbetter than we do?)




「莎士比亞太好了,沒人能演嗎?」(Is Shakespeare toogood for actors?)




「糖是不是該徵稅?」(Should sugar betaxed?)




還有比較傳統的問題如

:「音樂到勃拉姆斯嘎然而止嗎?」

(Music came to a fullstop with Brahms。)以及年年都有的倫理問題:

「所有生命都重要,是嗎?

」(『All lives matter』. Do they?)




牛津女生持刀傷人獲緩刑,法律面前「美人」優待?




你是不是已經被這些問題難倒了?




不過,即便想成功考入牛津和劍橋大學,入讀

本科,光有好成績是不夠的。這兩所大學都有面試一關,經常問一些沒有正確答案的「稀奇古怪」問題,

考驗學生的知識面和思想敏銳度

。很多成績異常優秀的學生往往過不了這一關。




下面就看看以往牛津劍橋的面試題,考考自己吧!




保溫箱會思考嗎?蝸牛有意識嗎?(牛津-實驗心理學)




這是一塊樹皮,請就它說點什麼。(牛津-生物科學)




如果神無所不能,他是否能夠創造出一塊他舉不動的石頭?(牛津-古希臘古羅馬學)




你更想成為一部小說還是一首詩?(牛津-英文)




你如何測量自己頭部的重量?(劍橋-醫學)




丈夫吃早餐時有在雞蛋上塗檸檬醬的習慣,如果妻子已經多次表示她對此的厭惡,這個習慣是否足以成為離婚的理由?(劍橋-法學)




眼前的椅子真的在那裡嗎?(劍橋-哲學)




這樣看來,腦洞該有多大才能完成這些考題呢?習慣應試教育的中國學生,遇到這樣的考題確實會奔潰。可為什麼外國學生能適應這樣的考題呢?






中外教育大辯論








教育話題一直是最受關注的話題,因為它關係著千秋萬代。


這裡不得不談背後一個深沉的問題——中外的教育差異。




還記得BBC播放的一套紀錄片

《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式學校》

,在英國本土及中國大陸都引起了強烈反響,並且掀起了一場有關中英教育方法優劣之分的大辯論。









三集紀錄片,長達一個月的連續跟蹤拍攝,尖銳的文化衝突與師生矛盾,一開始讓許多外國觀眾對中國教師不屑一顧,甚至覺得中國式教育必敗無疑。結果不出我所料,幾位中國老師帶領的英國學生在數學、科學和中文考試中不僅全面擊敗對手,而且每門課均超出10分。如果時間再長一些,很可能分數差距更大。









有人說,這是BBC策劃的真人秀。我更願意把它看作一場東西方教育交流碰撞的試驗,更希望真人秀激起一次關於教育的真拷問,以此為契機進行全民教育大討論。我們尤其需要自我拷問:用什麼評價教育的優劣?什麼才是真正的好教育?








@網友觀點:




「中國初等教育更優秀。搜一下視頻」比較中國和丹麥中學教育的紀錄片「,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初等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在閱讀,數學,團體合作能力,創新能力,都遠高于丹麥學生。

中國差在了高等教育上,就是大學,碩士,博士教育,中國還在沿用原來分配製度下的體制,導致高等教育學生都是混日子

。 將來的世界必然是競爭的世界,英國學生可以不想競爭,但是不代表中國將來的精英不會去你們門口跟你們競爭。中國的學生就是在這種範圍培養出來的,有本事就來競爭,沒本事就把工作和機會,金錢,利益,成就,地位讓出來,就是這麼簡單。」




@Lovecat




「中國的地區差異很大,我家鄉在山東,屬於山東的小縣城。我初中三年一直是5.30起床,風雨無阻,平均每年請假絕不會超過1天(事實上我小學5年只請過一天病假)。5.30起床,吃早飯,6點出門,6.30到學校。晚上8.30下課回家。高中則是5.10起床,5.50到學校,晚上9.45放學。很辛苦,教師的水平現在回想起來也實屬平平,把Q讀成球的英語老師,水平如何可想而知。初中時候一個年級8個班700人,我一向年級第一;高中時候一個年級十六個班,1200多人,我一直年級前十,大多時候前五,每次大考之後,年級前一百名的光榮榜都會掛在教學樓大廳里,每個人都看得到。上大學之後還有點沾沾自喜,可是,同寢室的同學,基本都是這種學習成績。英國學生大概永遠沒法體會這種血一樣拼殺的學習經歷。




@mei  中國和澳大利亞




彷彿通篇都是中式教育的古怪。可以理解中式教育對於西方孩子們似乎太過嚴格,可以理解孩子們的不適應,但這並不止是對他們是一種挑戰,作為外來者的老師們又何嘗不是呢?

這是任何兩種文化交融時候產生的必然衝突和磨合,卻趁勢妖魔化了中式教育。

跟拍一月,兩百多個小時,難道就沒有一點可取之處,甚至是正常的課堂教學嗎?剪片的魔力就在於此,可以引導觀眾到想去表達的方向。這樣的不客觀,讓還未形成正確觀念並且本來就對中式教育頗有微詞的中國青少年們竟然發出共鳴覺得丟人的聲音。我深深覺得這是一個媒體的強權報道,對所有看似不及他們的國家肆意質疑。有時候這種質疑已不僅僅是質疑,變成了攻擊。




@金   澳大利亞墨爾本




比賽結果,有「完勝」一說。

我認為應該算總賬:從投入方面來看,要比較付出的時間,犧牲的興趣愛好和日常生活(譬如在國內的孩子沒有玩,這是付出的代價);還要比較「產出」,除了成績?,是不是另有收穫,如培養了學習興趣,有課外閱讀和活動,身心是愉快還是壓抑......。教育應該讓學生全面受益,

所以,這個比試

,不能只看成績,要問一下兩方面學生課內外的生活和感受。






「素質教育」在英國







談到素質教育,不得不說英國的「素質教育」。儘管BBC紀錄片呈現的只是一個不完整的側面,下面從另外一個中國親歷者的敘述里,告訴你一個英國真實的教育。





廣東惠州一小學校長:




「英式「素質教育」,那隻不過是本人的一種說法。其實在英國,我們從未聽人說起過「素質教育」這個詞,然而我們卻又深深地感受到英國的「素質教育」做得很實在,很有特色。




在英國,政府和學校高度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特別注重學生將來的就業問題。他們提出的教育宗旨是「為全體社會成員創造機會、發揮潛能、實現卓越」,教育目標是「幫助學生髮展個人才能,將這些才能加以培訓,進而貢獻社會」。政府要求學校必須從小學到中學不間斷地開設「公民教育」和「個人?社會?健康教育(PSHE)」課程,以培養學生成為合格公民,並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對將來生活、工作有利的知識與技能,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就業做準備。




學校高度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特彆強調和注重提高學生的自信心、社會責任意識、全球意識、團隊協作精神、領導能力、生活生存能力、商業技能、觀察與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科學與人文等方面的素質。這不僅表現在學校的管理中和課程的設置上,而且也體現在課堂的教學中。如我們參觀與考察的學校,都是由學生擔任嚮導,向客人介紹學校有關情況;學校許多文體活動也是學生在組織和指揮。







我所掛職的Debenham High School是英國薩克夫郡的一所名校,它以一些很有特色的管理與教育方式在影響學生。如該校學生9:00到校,全校教職員工每天8:50集中開例會。老校長Mj Crawshaw(英國名校長,2006年11月22日被英女王接見並授勛)說,這樣做的目的,一是使學校教職員工能及時總結工作情況並交流信息,二是讓學生一來校就看到老師在集中開會,從而感受到學校老師工作是認真負責的。這樣,通過老師的表率作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該校每天9:20分全校學生集中開20分鐘例會,每天的例會都有一個主題,如「運動與健康」、「藝術與生活」、「宗教與人生」、「文化的作用」、「污染與環境」等,由師生代表共同主持。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與熏陶,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起與社會大眾要求相符的價值觀與良好的行為品格。




在課程的設置上,該校除按國家的統一要求開設英語、數學、科學等核心課程及信息技術、歷史、地理、生物、體育等基礎課程外,還根據發展的需要,開設了諸如服裝設計、食品加工、工藝、商業技術及現代語言(外語)、藝術、文學、戲劇、表演、宗教、社會與人生、健康等一系列校本輔助或選修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及發展方向,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




讓我感受至深的是

,英國商業知識與技能的教育貫穿於所有的課程中。如,食品課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做食品,而且要講經濟效益,若做的食品拿去賣,要考慮如何才能賣個好價。讓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前,樹立競爭意識,掌握一定的商業知識與技能,特別是為走向世界,在全球範圍內競爭打下基礎。




我在掛職的學校聽了八年級的一節關於肺部的解剖生物課。教師通過電子板,介紹了肺的形狀、結構及在人體內的位置,接著用實驗說明肺的功能(由學生上台吹氣,使石灰水變渾濁,演示肺部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功能)。然後老師用一葉豬肺進行解剖,讓學生一個個上台動手摸,觀察了解其解剖結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教師接著通過電子板講解肺及氣泡的功能原理,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肺的功能以及應該怎樣保護好「肺」。最後,教師趁熱打鐵地講了吸煙對肺和人體的危害,展示了吸煙導致肺部變黑的解剖圖,教育學生不要吸煙。顯然,這節課不僅給人印象深刻,也讓學生受益深遠。




又如九年級的商業技巧課,採用學生喜歡的建房子的形式進行。教師先將學生分成5人一組,每組給一盒相同的積木,並給一張清單,標明盒中每種長度的積木的條數及每條積木的價格,要求每組在30分鐘內用積木搭建一座房子,並以所搭建的房子住得人多,用料最省錢為取勝的評判標準。顯然,這節課不僅授課方式新穎、科學,而且靈活、生動,富有創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協作能力和團隊精神,而且使學生的商業意識與技巧也在愉快的「活動」中得到了很好的培養與鍛煉。從課後反饋來看,這堂課很受學生歡迎,效果非常好。




學習歸來,我一直在思考,

為什麼英國人幾乎不提「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卻搞得實實在在;而在我國,從上到下都在談「素質教育」,實際教學卻仍然在「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徘徊呢?




實際上,答案也很簡單,

那就是我們是否弄明白了兩個基本問題:一是「我們為什麼要辦教育」,二是「人為什麼要受教育」

。顯然,這是問題的根本所在,因為教育之所以存在,是由其本來的價值與使命決定的。




我們為什麼要辦教育?不就是「為全體社會成員創造機會、發揮潛能、實現卓越」和「幫助學生髮展個人才能,進而貢獻社會」,為社會培養合格公民和各種人才,並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嗎?人為什麼要受教育?不就是為了實現自己個性與特長的健康發展並獲取將來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的本領嗎?




其實,英國的經驗已經給了我們不少的啟示:教育,不管人們怎麼稱呼它,關鍵的問題是要清楚其本來的價值與使命,這是我們在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時必須需要記住的!




發起一個小投票:





歡迎關注最懂英國的微信號


「英國大家談」(ukdajiatan)


— The End —


添加星標,不錯過任何好文


點我看詳細教程

1

2


本文授權轉載自英倫大叔, 版權歸原作者





??點擊「

閱讀原文

」,任意輸入關鍵詞


搜索你想要看的各種英國好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國大家談 的精彩文章:

中國男子化妝成風驚動外媒,竟撩倒一片外國妹子
中國家長領銜20億鎊豪購倫敦學區房,英國人驚呆了

TAG:英國大家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