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歌狂熱,總有一種聲音能夠改變世界
今天,是11月11號,是光棍節,也是購物節。
一周之前,11月4日,東港石油化工實業有限公司執行碳九裝船與碼頭連接軟管處發生泄漏,造成6.97噸碳九泄漏。
然而,這個事件已經隨著購物車的清空而被大多數人遺忘。
在當代社會,面對偶發的社會事件,我們往往忽視真相,而僅僅陶醉於影像,我們也習慣了淡化和遺忘創傷。
下面五部電影以新聞行業為主題,展現了新聞從業者的掙扎與挺立,讓我們相信,即使時代黑暗,我們也有權去期待一種照明。
1.
報社(Press)
導演: 湯姆·沃恩
編劇: 邁克·巴特利
主演: 夏洛特·萊利 / 本·卓別林 / 勞拉·簡·馬修森 / 薩賈雅·達什古普塔 / 貝恩·科拉科
首播: 2018-09-06(英國)
集數: 6
單集片長:60分鐘
《報社》圍繞《先驅報》和《郵報》這兩家虛構的報社展開,它們只有一街之隔,但辦報理念迥異,《先驅報》注重社會責任,恪守新聞倫理,具有明顯的左翼風格;而《郵報》卻熱衷明星八卦和政客醜聞,用勁爆的標題博人眼球。
傳統新聞行業深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衝擊,社交網路眾聲喧嘩、報紙銷量下滑是不爭的事實。《先驅報》對報道真實性和洞見性的堅持在壓力中動搖,而《郵報》看似財力龐大、資源豐富,卻也面臨銷量降低的憂慮。
《報社》的背景正是當下新聞行業所經歷的現狀,正因如此,劇中記者們在選題會上就版面和頭條的爭執、面對董事會和政界施壓時的無能為力才顯得如此真實。工作之中,他們嚴謹、專業、立場堅定,而工作之外,他們相互欺瞞、利用但也惺惺相惜。或許,這才是新聞從業者的魅力所在——脆弱與剛強,同情和無情一體兩面,敏銳游移的同時有自己的堅持,洞悉人性但又彼此寬容。
除此之外,《報社》的看點還在於它對事件矛盾的把握。選題、調查、寫稿、發布,報道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被中斷、被介入,甚至被扭轉。靜水流深,顯露之於沉沒,正如希望之於虛妄。幾百年來,撞上冰山的船隻數不勝數,卻只有一個「泰坦尼克」成為「事件」。而《先驅報》的記者所做的,就是在遺忘和亂象中堅持一種英雄主義——為「沉沒」發聲。
2.
聚焦(Spotlight)
導演: 湯姆·麥卡錫
編劇: 喬希·辛格 / 湯姆·麥卡錫
主演: 馬克·魯弗洛 / 邁克爾·基頓 / 瑞秋·麥克亞當斯 / 列維·施瑞博爾 / 約翰·斯拉特里
上映日期:2015-09-03(威尼斯電影節) / 2015-11-25(美國)
片長:128分鐘
《聚焦》講述了《波士頓環球報》新任主編與另外四位記者所組成的「焦點小組」秉持新聞工作者追求真相的社會責任,對波士頓教區神父性侵事件展開深入調查的故事,影片還巧妙地將911事件轉化為影響調查進展的偶發因子。
相比於同類電影,《聚焦》的處理手法顯得格外細膩,劇本架設出流暢的時間軸。保守勢力的阻撓、團隊內部的分歧、當事人的謹慎和游移,扣合著案情發展,被分項交代,進一步展現了角色所面臨的複雜困境。
此外,主角們多以團隊形象出現,無論是共同討論對策,抑或分散搜集資訊,鮮明的個人性格並沒有被浮誇地放大,反倒突顯了團隊內、外的劃分,塑造出一體性,將故事的重心從案情推演落到記者的行動上。
片中多次出現以長廊為背景、從角色身後跟拍的畫面,透過貼身拍攝讓記者們的身體大比例地充滿銀幕,引起觀眾對角色的積極認同。從背後觀看角色及狹長的走廊,又營造出未來難以預料的氛圍。而這種含混了熱情與恐懼的緊繃情緒,恰好與記者的處境相同。透過不斷重複這樣的畫面,記者的情緒感受一次次地被放大注視,心理壓力也隨著來回穿梭得到了堆疊、累積的效果。
這部電影沒有大陣仗的法庭對質,沒有模擬難堪的性侵回憶,也沒有用煽情的運鏡來突顯事件背後的狡詐人心。導演做的,僅是步調緩慢卻紮實地釋出資訊,伴隨著少數隱隱刺痛的道德掙扎,透過記者的艱難處境,向外輻射出社會體系的缺失。
3.
公民凱恩(Citizen Kane)
導演: 奧遜·威爾斯
編劇: 赫爾曼·曼凱維奇 / 奧遜·威爾斯
主演: 奧遜·威爾斯 / 約瑟夫·科頓 / 多蘿西·康明戈爾 / 阿格妮絲·摩爾海德
上映日期:1941-09-05(美國)
片長:119分鐘
電影開頭幾分鐘,一部紀錄片宣揚了大富豪凱恩一生的偉大、財富及傳奇,並且以一句令人摸不著頭緒的「玫瑰花蕾」作結。我們透過紀錄片了解凱恩的偉大,同時透過記者調查凱恩的遺言「玫瑰花蕾」,被拉進電影中一起窺探凱恩的一生。
在記者為了知道「玫瑰花蕾」為何,而找遍所有認識凱恩的人訪問時,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曾經與凱恩有過關係的人如何說著有關凱恩的故事,記者始終將話題帶回「所以你知道什麼是『玫瑰花蕾』嗎」這個問題。述說凱恩故事的人只在乎自己和凱恩之間的愛恨情仇,而記者也只是想了解他想得到的獨家而已,沒有人真正在乎凱恩的過往。
電影中有一段值得留意。凱恩曾經在蘇珊牙痛時向她說:「讓自己不痛的方法,就是把疼痛忘掉。」這句話大大顯示凱恩如何處理自己童年的傷口——他沒有舔舐、更沒有包紮,凱恩選擇的是一種假性遺忘,並且用後來得到的一切來圓這個天大的謊言──他沒有受傷,他是完好、無敵的。「回憶是人類最大的詛咒」,最了解肯恩的利蘭,說出了這句話。我相信,其實有人看透了凱恩的空洞,只是他們不願意戳破。
凱恩曾經在一場發表會上說:「六年前,我看到了一張照片,裡面是世界最偉大的報紙人才,我就像個在糖果店外面的小孩。六年後,我拿到了糖果,一網打盡。」
菲茨傑拉德的墓志銘上寫著,我們就這樣揚著船帆奮力前進,逆水行舟,而浪潮奔流不歇,不停地將我們推回到過去。凱恩沒有發現,自己始終是個站在糖果店外面渴求甜美的孩子,只是那個糖果代表的不是報社的成功,而是他失去的童年。
4.
晚安,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導演: 喬治·克魯尼
編劇: 喬治·克魯尼 / 格蘭特·赫斯洛夫
主演: 大衛·斯特雷澤恩 / 派翠西婭·克拉克森 / 喬治·克魯尼 / 傑夫·丹尼爾斯 / 小羅伯特·唐尼
上映日期:2005-10-14
片長:93分鐘
電影由一場舉行於1959年旨在表彰愛德華?R.莫洛的餐會談起,透過倒敘的手法帶領觀眾回到了CBS的攝影棚。導演喬治·克魯尼採用黑白底片拍攝,使《晚安,好運》有著類紀錄片的質地。此外,電影里約瑟夫?麥卡錫本人的畫面全是貨真價實的歷史影像,不但避免了使用當代演員重現麥卡錫的困難,也不會讓人產生過度詮釋歷史的質疑。為了緩和片子里隨時潛在的緊張氛圍,克魯尼還利用爵士女伶擔任過場間的潤飾角色,那悠揚的樂聲確實達到了替影片減壓的效果。
《晚安,好運》精確捕捉了五十年代的社會氛圍。那是一個能在攝影棚內吸煙、吸煙被認為有益健康、所有人都留著側分西裝頭的時代,也是爵士樂的時代。大衛·斯特雷澤恩將莫洛拘謹嚴肅的形象表現得絲絲入扣,堪稱從影以來的代表作。
對喬治·克魯尼來說,這部電影是一則寫給逝去年代的情書。克魯尼的母親長期在電視台工作,父親則是新聞主播,克魯尼很小的時候就被帶至電視台見習,耳濡目染之下對新聞工作並不陌生。他希望《你好,晚安》能提醒當代觀眾,五六十年代的電視新聞曾是何其有力的社會工具,而不是從七十年代末期質變至今以商業和娛樂為依歸的賺錢機器。
也許,透過這部電影,人們除了能再次憶起愛德華·R.莫洛的風采,讓我們了解一名新聞主播是如何運用自己的勇氣去改變世界,同時,喬治·克魯尼也傳遞了另一個重要的概念,即擇善固執,永遠與腐敗的當權派作對。正如莫洛所言:我們不能走在連綿不斷的恐懼之中,我們不能在恐懼的驅策之下,淪入非理性的年代;我們的祖先不是滿懷恐懼之輩,他們不會害怕提筆寫作、發表言論、結合同道、捍衛一時不受歡迎的理念。
5.
華盛頓郵報(The Post)
導演: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編劇: 麗茲·漢娜 / 喬希·辛格
主演: 梅麗爾·斯特里普 / 湯姆·漢克斯 / 莎拉·保羅森 / 鮑勃·奧登科克 / 崔西·萊茨
上映日期:2017-12-22(美國點映) / 2018-01-12(美國)
片長:116分鐘
《華盛頓郵報》根據1971年《華盛頓郵報》揭露美國政府的越戰機密文件為背景改編而成,這個事件後來的判決對美國新聞自由的規範與捍衛民主自由的價值有著深遠影響。
這起事件先由《紐約時報》取得機密文件做部分報導,隨即被當時尼克松政府施壓,聯邦法官發布臨時禁止報導命令,但接著《華盛頓郵報》廣為報導,披露整個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機密文件,指控政府在越戰的問題上說謊,而後尼克松政府提告所有參與報導的報業媒體。
報業電影往常的主軸是追跡各種線索,《華盛頓郵報》卻選擇了運送和奔跑。如同影片中重要指令的下達,透過印刷廠的輸送帶和機器,無數份報紙違反引力地向上穿越景框,甚至在末段用奇異的形狀圍繞在梅麗爾·斯特里普飾演的女主角凱·格雷厄姆和湯姆漢克斯飾演的本·布拉德利身旁。
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在特朗普上任四十三天開始導演這部電影。他說,「凱·格雷厄姆和本·布拉德利是愛國者,因為他們面臨巨大的個人和職業風險,把自己的國家和事實放在首位。我真的相信,過去,揭露真相的人是英雄。 再看今天的世界,有些人要我們相信信仰和事實沒有區別,我認為凱·格雷厄姆的行動提醒我們,事實是真相的基礎。這就是為什麼我要拍這部電影的原因。「
在影片中,報紙佔領了鏡頭,運送、飛升、來去、增生,或成為各種不同瑣碎的文件、碎片、指令、草稿、超長傳真。這些輕盈的紙張運動不但一反我們橫向閱讀文字媒體的視覺習慣,還打破了電影鏡頭緩慢移動的傳統。這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命題:正因為比電影更快,更無所不在,報紙與文字才能展現出獨特的敘事力量。
圖片電影劇照
TAG:楚塵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