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博會勾起回憶:當年商業會談的那些趣事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苗柔柔】
進博會圓滿閉幕,在鏡頭裡看著琳琅滿目的展品、各國商人們積極踴躍的身影,筆者不禁想到十幾年前多次陪法國公司到中國來商談合作的情景。
21世紀頭兩年,一家法國公司想和中國的商業夥伴合作,請筆者陪同翻譯。他們在法國化工製造業小有名氣,到中國來洽談雙方合作生產產品出售,法國提供配方、技術和部分生產原料,中方出場地、設備和工人。當時中國已經有別家生產這種產品,但是質量似乎不是很好,所以中方企業覺得大有可為,希望和法國公司合作,生產出質量較好、競爭力強的產品佔領市場,雙方達到共贏的目的。
開頭談得都還不錯,法方很順利地列出了他們可以提供的技術、原料清單,答應派技術顧問過來指導生產,預計的產品技術參數也符合中方的期望。中方領他們參觀了廠房設施和生產過程,法方表示很滿意,覺得這些設施足以應用,而且工人的技術也還不錯,達到了法方的要求。一切似乎看起來很順利。
但是到了後面,法方提出來,要求中方在合作協議中,寫明產品生產出來後,幾年能夠盈利,幾年能夠佔領百分之多少的市場份額,如果達不到的話,應賠償法方多少。
而中方有點兒發懵:我們現在只是談得看起來很順利,但畢竟還未真正投入實際合作,即使你們提供了一切原料、技術顧問,我們也只能預計多長時間內生產出產品。而這個產品的市場投放過程、範圍、消費者接受度等都還未知,怎麼能夠向你們保證兩年盈利四年達到佔領市場的目的?
法方提出了他的理由:我的技術人員、原料都給你提供到位了,投入很大,你怎麼不能按時生產出產品呢?這個產品肯定比中國市場目前的好,絕對能賺錢,你怎麼不能贏利呢?如果因為你的原因拖久了,我們的投入怎麼能收回來?萬一你們單方表示不能贏利,我們的投入豈不全部打水漂了?我們總得有個能回本的保證吧。
雙方在這個問題上你來我往,糾結了很長時間。翻譯的職責雖然是照翻雙方的對話,不能自己添油加醋,但是筆者翻譯完後,還是會儘力向雙方說明對方的行事方法和實際情況,以免因文化和社會背景不同造成誤解或不滿。但最後還是枉然,兩方在這個問題上不歡而散,合作終究沒有成功。
法國人做事,總是先要列出詳細的計劃,各種數據圖表詳細完善,一絲不苟,而且對未來幾年的工作計劃,更要有詳細安排,當然實現與否是另一回事。
當年筆者在做中法教育交流,接受中國學生到法國大學念專業。申請簽證的時候,簽證處要求學生提供學習動機書,裡面就必須要寫明,畢業以後做什麼。
在中國人看來,畢業起碼是四五年之後的事,我怎麼能預計四五年之後會發生什麼事呢。但是在法方看來,你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目標,那麼赴法學習的真實性就值得懷疑。
中國人習慣走一步看一步,摸著石頭過河。西方人往往一開始就提出長遠目標,至於到時候能不能達到就兩說了。這也許是雙方思維模式、行事風格的不同之處。
筆者在法國待了二十年,因為一直在文化教育圈裡工作,接觸到的法國人素質都很高,對人和藹可親,禮貌周到,大學老師對待中國學生也很好,很多都能體諒中國學生的困難,努力給予幫助,表現出寬容和願意合作的態度。
但是,筆者發現,當法國人和中國人就某個項目合作談判,尤其是在進行商業和技術談判的時候,或許是因為商務人士與文化人士不同,他們往往展現了一種傲嬌又「多事兒」的屬性,即堅持法國的做法是先進的正確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對中方的實際情況毫不理會,認為是落後錯誤的,必須要按照法國的方法行事。
而且法方對於支出和收益非常在意,有時幾乎是錙銖必較,雙方往往在這些問題上糾結甚久,最後成功的概率不高。儘管法國是最早承認中國的西方大國,經濟實力也不差,但是和中國的商貿往來卻低於英國和德國。
而反過來說,十幾年前,儘管已經進入了21世紀,但是中國地方上的很多人並未直接和外國人打過交道,對西方人的一些習慣不甚了解。
筆者曾經陪幾位法國公司代表去中國公司談項目。雙方大體談完之後,中午吃飯。一進飯廳,就看到桌子上用玻璃杯排成了一個大三角。中方的接待人員跟我們說為了慶祝雙方合作,中午要好好喝一頓,要把這個三角里的酒全部喝完。
要知道裡面倒的全是五十度以上的中國烈性白酒,而法國人平時習慣喝的白蘭地威士忌等通常不過38度,一兩小杯輒止,當時法國人就露出了驚訝的神色。
用飯時,主人頻頻舉杯,客人頻頻應答,但是白酒顯然讓法國人不太習慣,一次喝不了多少,而中方則力勸一定要乾杯。儘管筆者從中極力勸和,主人卻一直堅持,屢屢自己一口乾完亮出杯底,法國人喝到發暈。
然而,這還不是結束,到了晚上這一幕又重演,最後我們一回去幾乎就栽倒在床鋪上。第二天很晚才起來,起來後法國人還拍著自己的頭,對筆者說看起來上午什麼都幹不了了。
而另一次,中方公司請客的飯桌上有一盤羊蠍子,切成了大塊放在鐵盤中烹煮。端上後不久,中方的一位女士就拿自己吃飯的筷子伸到裡面東翻西翻,連攪帶扒,幾乎把每一塊肉都翻了個個兒。
筆者跟她說,這盤羊蠍很好,不用翻了。她回答:「有些調料不夠均勻,我把它翻個個兒,就勻了。」然後筆者建議,請服務員再拿一個大勺或者公筷來,她立刻順溜地回答:「我沒有傳染病,你不用怕。」噎得筆者哭笑不得。
她翻完了以後,夾了一塊回去吃,筆者以為從此就太平了。沒想到過了一會兒,她用自己的筷子直接夾了一塊,一定要放到法國人的碟子里,殷勤勸吃,筆者就發現法方的臉色不太好了。當時筆者說:「您放下吧,要吃的話,我們可以自己夾。」她堅持說:「我都已經給你夾過來了,這塊肉好。」筆者最後只好回答她說:「法國人不太吃羊肉,您放我碟子里吧。」但是她乾脆探過身來,直接就把羊肉放進了法方的碟子。最後這塊羊肉一直放到晚宴結束後也沒有動。
還有一次,筆者陪同法方先後考察中國兩家企業。從第一家轉到第二家的途中,法方跟筆者說,如果第二家問你我們第一家談得怎麼樣,你不要說。筆者答應了。
後來和第二家談完之後,人家照例請吃飯,飯桌上談笑風生,氣氛很好。正在倍覺輕鬆的時候,中方主任忽然問筆者,你們談的第一家好不好?價格怎麼樣?筆者怔了一下,委婉地回答,我只是個翻譯,負責翻譯雙方的對話,至於人家法方覺得怎麼樣,我不太清楚。主任當時沒說什麼,但是飯吃到後來,還是提了一句:「我不過就問個談的怎麼樣,看你的臉色就耷拉下來了。」筆者也只好一笑而過。
這都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過了這麼些時候,中國越來越強大,各路企業也紛紛發展壯大,開始在行業尖端佔據一席之地,在合作中「固執己見」的外國企業應該說是越來越少了;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國際交往的經驗也越來越豐富,既自信又專業,上面的種種插曲都停留在了遙遠的回憶中。
習主席將進博會比作「各國的大合唱」,確實,各國的「演唱家」們正是在中國長期堅持的改革開放中,才能與我們磨合得越來越好。如今的進博會上,中外商人們相談甚歡,更是彰顯了中外企業互相尊重、合作共贏的美好前景!
※聽說北方人點菜一定要有一道硬菜?
※抗美援朝英軍格羅斯特郡團第一營覆滅經過考實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