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學習:如何從零開始學篆刻?
我曾經寫過篆刻的一套初學入門教程,但總歸還是不斷有人加了好友,發來私信來問,索性再將一些常規問題匯總再回答一遍。因為是匯總一些實學者的問題,或者本文的內容會比較散,但一定對初學者有用。
(工具與材料)
一、學篆刻該給自己定學習目標
學篆刻的人大致可以分三類:
1、純粹的業餘愛好。這一類人也就是我們說的「刻著玩兒」我們簡單說是「業餘類」。這一類人說好聽點叫「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不好聽點,就是打發時間,有時間了就刻,沒時間了就放一陣子。當然,這種目標也叫目標,我們的建議是想如何刻就如何刻,但不妨也給自己增加點目標,比如自己的書法作品上蓋自己刻的章,自己的藏書章上蓋自己刻的章等,沒有目標,也就沒有壓力唄。在我結識的學習篆刻的朋友里,一方面對自己有要求,另一方面對自己採取自由主義,不願意學習必備的常識,不練習必練的技法的人還是有的。
(刻印)
2、想掌握一門藝術(或者說手藝),甚至想通過篆刻獲得生活門路。我們簡單說是「謀生類」。這一類里有一部分是在校學生,一部分是社會人員,學生里有一部分是在校生,對篆刻的學習可以系統化,因為有完整的時間,足夠的精力,社會人員里,則大多時間是業餘,精力上也不那麼足夠,他們學習過程中對自己有目標,考級、參展都是里程碑式的目標。因此,他們需要掌握較為簡省快捷的(或較正確)的學習方法。
3、想學習和鑽研一門藝術,其目標不在謀生(純無名利的人不多,但這一部分人至少不以篆刻為生),他們的目標也不在於打發時間,而在於想通過篆刻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記錄自己的人生得失,描摹自己的人生情懷,他們鑽研篆刻,樂在其中。我們簡單歸類為「藝術類」。這一部分里有一部分是從第一類人中轉化而來,有一部分人是從第二類人里分離轉化而來的。
(漢白文印的學習)
二、各類學習者的出發點
說出發點,其實就是談從零開始,不論是哪一類學習者,從零開始都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照方抓藥。當然,我沒有把基本刀法之類的東西列進去,那是必須的,不用強調的。
1、系統學習篆刻史
這一點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先把實用印章從商璽的起源學到宋元的疊印,再把明五家(文、何蘇、汪、朱)、清兩宗(徽、浙)的各種源流變遷了解一遍,至少明白整個中國印章史上都發生過什麼,都有哪些印式,發展中有哪些拐點,哪些關鍵人物做了哪些關鍵事,從某個人身上可以學習哪一方面的東西。這一部分內容暫時不需要精學,也不用動手。看了記下就好了。
2、了解三種關鍵印式
這三種印式強調過無數次,就是漢印印式(漢白文、漢朱文)、古璽印式、元朱文印式。因為這三種印式不管是哪一類學習者,在實際的應用中都會用到。一般書畫作品裡的名章基本是配對出現的,即一般是一方文印一方朱文印(當然也會因為章法的需要只鈐一方款章的書畫章法應用),這時就需要至少要學會漢印的刻法。所以我們說,漢印基本是篆刻學習者的源頭功課(不管是學習需要還是應用需要)。
(1)漢印起點
吳先聲在《敦好堂論印》里說:「印之宗漢也,如詩之宗唐,字之宗晉」因此,學印者應當從平方正直的漢印入手,甚至有一部分篆刻家終其一生,只刻漢印,最後也可成名成家,因為漢印印式里有漢朱文、漢白文兩種,足以滿足一般的應用需求了。偶爾需要引首章,壓角章,用繆篆漢印印式也基本勉強應付得過去。
(漢印的經典印式)
以上是漢印,強調了無數次了,大致有一百方到二百方的臨摹,再備相應的字典勤加學習,篆刻可以算是入門。
(2)古璽,拐點之一
古璽當然也是極重要的印式,因為古璽的天真爛熳之趣與縱橫奔逸之勢都足以給篆刻帶來某種突破的機會,學習古璽印式難度相對較漢印難一些,難在六國文字的古文字專門學養以及相應的金石學學養,否則,很可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得到古璽之形,而無法得古璽之神。
拐點:簡言之,古璽的拐點方向是向文字學和金石學討出路。
(古璽印里的經典印式)
當然,古璽也有朱白兩式,又加六國印式各不一樣,單從某國文字系統出發配對使用就會存在一定的難度,實用方面,僅學古璽也多容易出現失平正而迷欹側的現象,對「業餘類」當然可以,對謀生類學習者則需要努力消化才能走向實際應用,但似乎古璽對於純「藝術類」追求者卻是不錯的努力方向,某種古璽文字或某種古璽風格極易與藝術類學習者達成結合,從而找到突破點。而實際應用中,一對古璽名章的一朱一白、甚至古璽的押角章、配重章、引首章也都說得過去,除卻名章的稍欠莊重之外,古璽也足以應付大部分實用需求。
(3)元朱文,拐點之二
元朱文印式當然也是極重要的印式,它起源於元代的趙孟頫,漸次發展,特別是民國趙叔孺、王福廠後,再發展到「元朱文近代第一」的陳巨來之後,元朱文成了學習篆刻的一大科。「業餘類」初見精工秀雅的風格,覺得出神入化,因此喜愛,於是動手仿製;「謀生類」學習者因為甲方需要,不得不精工雕鐫完成請託;「藝術類」的學習者不愛甲方需要,對元朱文對表達思想感情的限制不滿,因此多從工穩類的元朱文轉向「寫意類」篆刻,如吳昌碩、來楚生風格。
(元朱文經典作品)
元朱文印章極適宜於鑒定收藏章,或書畫里的齋館、別號、詩句等「閑章」(因為其不污損書畫,這個理論起源自宋代的米芾),用作名章則略欠莊重樸拙,亦稍欠古意,因此如果僅學習元朱文章不能滿足實用的一般需求,因為既是朱文,就欠白文一類印與其配對,初學元朱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又回頭去學漢白文印的功課,似乎白文用漢、朱文用元朱文,配對也說得過去,其實在更高的層次上,用漢白文與元朱文配對也不合適,兩者的文字體系都是篆書,卻是不同的篆書。
拐點:元朱文印小篆入印,其難點在於小篆的書法學習,因此元朱文的學習是向小篆書法討出路。
(鄧石如的篆書)
不寫好小篆,基本刻不好元朱文印章。這是簡單的道理,在學習實踐中,元朱文的線條之挺健遒媚幾乎全來自於對小篆書法的領會。這也是元朱文印學習的難點,如果不從書法學習入手,就會出現「臨摹別人的作品,臨得也像模像樣,一旦走向自己創作,就完全不成樣子」的死胡同。
三、學習篆刻的線條完成難點
一句話說完這件事,就是一根線條的起筆、運筆、收筆、與其他線條的交匯與銜接。如何完成這些要點,其實就是在臨摹中看臨摹樣本里,這些點是如何完成的。依樣學來,加大練習量,當成公式去記也罷,記住這些要點。
(實際操作中線條的完成只能靠練習)
一點備註:直線易完成,曲線不易刻。道理很簡單:我們畫一個正方形、長方形都容易,畫一個圓則難得多,計算面積,唯有圓里存在一個圓周率,偏偏這個圓周率又是個無限不循環小數,這無疑增加了曲線的鐫刻難度,什麼樣的曲度,什麼樣的弧度,這條曲線的態勢向何方用力,用何種刀法去完成,需要一個長期摸索的過程。
(刻細朱)
有初學者說,我的問題是直線也刻不直!答案很簡單,刻得少,手不穩,回去練習;有初學者說,我學黃牧甫學了兩年了,結果刻出來還是像吳昌碩,他的意思是說自己完成不了挺直的線條,出不來工穩的效果,答案也很簡單,你刻得離吳昌碩差得遠著呢!線刻不直,當然也不可能刻出來聽話的想彎就彎的線。
四、不同的藝術風格
業餘類,因為沒有追求目標,走到哪裡就算哪裡,只要自己高興就好,因為學篆刻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高興,刻出什麼樣的風格就是什麼樣的風格;謀生類,因為要滿足甲方請託,而且又收了潤格,拿出手的作品必然是不能鬧笑話的,所以要認真系統地學習。藝術類,謀生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寫自家胸臆,這時倒不模擬正消化了古人的東西,學完漢印的渾厚醇樸與平實方正之外,也學學古璽的縱橫奔逸,乃至元朱文的工整秀雅,唐宋元明清的疊印工藝之巧、浙派的刀法之趣、徽派的書法之法,都可以走向刀底,同時認真體驗生活,說不定就創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要知道,梵高的畫、畢加索的畫,最初也是令人大驚失色的,甚至有時還讓人產生不愉快的情緒,現在回頭再看,他們都成了大師。我們看他們的畫作大多數情況下反而會深受感動,受到積極正面的刺激,甚至得到治癒。因為他們的獨特性已經成了歷史「參照系」,成了對照物。吳昌碩、齊白石、來楚生的作品最初不為人承認,但他們的個性都漸漸成為經典,成為後來者的「參照物」,成了路碑,成了後來者學習的對象。
(《篆刻學》所列的篆刻風格)
藝術是極主觀,任何一種風格向極致發展,都有可能創出新路,這種極致性的原創正是藝術的價值。刻工穩的不必打擊刻寫意的,刻寫意的也不必要看不起刻工穩的,在藝術的道路上,各自奔向自己心之所向的遠方就好。《詩經》的句式整齊與迴環復沓故然讓人感動,《楚辭》的長短交替一唱三嘆也足讓人心馳神往。
(【老李刻堂】之319,部分圖片源自網路)
※篆刻大師的印好在哪兒:吳昌碩「明月前身」
※唐詩閑讀:「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TAG:三個小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