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需六步,從零實現機器學習演算法!
選自Data Optimal
機器之心編譯
參與:李詩萌、路
本文以感知器為例,介紹了從零實現機器學習方法的具體步驟以及重要性。
從頭開始寫機器學習演算法能夠獲得很多經驗。當你最終完成時,你會驚喜萬分,而且你明白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有些演算法比較複雜,我們不從簡單的演算法開始,而是要從非常簡單的演算法開始,比如單層感知器。
本文以感知器為例,通過以下 6 個步驟引導你從頭開始寫演算法:
對演算法有基本的了解
找到不同的學習資源
將演算法分解成塊
從簡單的例子開始
用可信的實現進行驗證
寫下你的過程
基本了解
不了解基礎知識,就無法從頭開始處理演算法。至少,你要能回答下列問題:
它是什麼?
它一般用在什麼地方?
什麼時候不能用它?
就感知器而言,這些問題的答案如下:
單層感知器是最基礎的神經網路,一般用於二分類問題(1 或 0,「是」或「否」)。
它可以應用在一些簡單的地方,比如情感分析(積極反應或消極反應)、貸款違約預測(「會違約」,「不會違約」)。在這兩種情況中,決策邊界都是線性的。
當決策邊界是非線性的時候不能使用感知器,要用不同的方法。
藉助不同的學習資源
在對模型有了基本了解之後,就可以開始研究了。有人用教科書學得更好,而有人用視頻學得更好。就我而言,我喜歡到處轉轉,用各種各樣的資源學習。
如果是學數學細節的話,書的效果很好(參見:https://www.dataoptimal.com/data-science-books-2018/),但對於更實際的例子,我更推薦博客和 YouTube 視頻。
以下列舉了一些關於感知器不錯的資源:
書
《統計學習基礎》(The Elements of Statistical Learning),第 4.5.1 節(https://web.stanford.edu/~hastie/Papers/ESLII.pdf)
《深入理解機器學習:從原理到演算法》,第 21.4 節(https://www.cs.huji.ac.il/~shais/UnderstandingMachineLearning/understanding-machine-learning-theory-algorithms.pdf)
博客
Jason Brownlee 寫的《如何用 Python 從零開始實現感知器演算法》(https://machinelearningmastery.com/implement-perceptron-algorithm-scratch-python/)
Sebastian Raschka 寫的《單層神經網路和梯度下降》(https://sebastianraschka.com/Articles/2015_singlelayer_neurons.html)
視頻
感知器訓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g0TPrxKK6o)
感知器演算法的工作原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XkjVl-j8MM)
將演算法分解成塊
現在我們已經收集好了資料,是時候開始學習了。與其從頭讀一個章節或者一篇博客,不如先瀏覽章節標題和其他重要信息。寫下要點,並試著概述演算法。
在看過這些資料之後,我將感知器分成下列 5 個模塊:
初始化權重
將輸入和權重相乘之後再求和
比較上述結果和閾值,計算輸出(1 或 0)
更新權重
重複
接下來我們詳細敘述每一個模塊的內容。
1. 初始化權重
首先,我們要初始化權重向量。
權重數量要和特徵數量相同。假設我們有三個特徵,權重向量如下圖所示。權重向量一般會初始化為 0,此例中將一直採用該初始化值。
2. 輸入和權重相乘再求和
接下來,我們就要將輸入和權重相乘,再對其求和。為了更易於理解,我給第一行中的權重及其對應特徵塗上了顏色。
在我們將特徵和權重相乘之後,對乘積求和。一般將其稱為點積。
最終結果是 0,此時用「f」表示這個暫時的結果。
3. 和閾值比較
計算出點積後,我們要將它和閾值進行比較。我將閾值定為 0,你可以用這個閾值,也可以試一下其他值。
由於之前計算出的點積「f」為 0,不比閾值 0 大,因此估計值也等於 0。
將估計值標記為「y hat」,y hat 的下標 0 對應的是第一行。當然你也可以用 1 表示第一行,這無關緊要,我選擇從 0 開始。
如果將這個結果和真值比較的話,可以看出我們當前的權重沒有正確地預測出真實的輸出。
由於我們的預測錯了,因此要更新權重,這就要進行下一步了。
4. 更新權重
我們要用到下面的等式:
基本思想是在迭代「n」時調整當前權重,這樣我們將在下一次迭代「n+1」時得到新權重。
為了調整權重,我們需要設定「學習率」,用希臘字母「eta(η)」標記。我將學習率設為 0.1,當然就像閾值一樣,你也可以用不同的數值。
目前本教程主要介紹了:
現在我們要繼續計算迭代 n=2 時的新權重了。
我們成功完成了感知器演算法的第一次迭代。
5. 重複
由於我們的演算法沒能計算出正確的輸出,因此還要繼續。
一般需要進行大量的迭代。遍曆數據集中的每一行,每一次迭代都要更新權重。一般將完整遍歷一次數據集稱為一個「epoch」。
我們的數據集有 3 行,因此如果要完成 1 個 epoch 需要經歷 3 次迭代。我們也可以設置迭代總數或 epoch 數來執行演算法,比如指定 30 次迭代(或 10 個 epoch)。與閾值和學習率一樣,epoch 也是可以隨意使用的參數。
在下一次迭代中,我們將使用第二行特徵。
此處不再重複計算過程,下圖給出了下一個點積的計算:
接著就可以比較該點積和閾值來計算新的估計值、更新權重,然後再繼續。如果我們的數據是線性可分的,那麼感知器最終將會收斂。
從簡單的例子開始
我們已經將演算法分解成塊了,接下來就可以開始用代碼實現它了。
簡單起見,我一般會以非常小的「玩具數據集」開始。對這類問題而言,有一個很好的小型線性可分數據集,它就是與非門(NAND gate)。這是數字電路中一種常見的邏輯門。
由於這個數據集很小,我們可以手動將其輸入到 Python 中。我添加了一列值為 1 的虛擬特徵(dummy feature)「x0」,這樣模型就可以計算偏置項了。你可以將偏置項視為可以促使模型正確分類的截距項。
以下是輸入數據的代碼:
與前面的章節一樣,我將逐步完成演算法、編寫代碼並對其進行測試。
1. 初始化權重
第一步是初始化權重。
注意權重向量的長度要和特徵長度相匹配。以 NAND 門為例,它的長度是 3。
2. 將權重和輸入相乘並對其求和
我們可以用 Numpy 輕鬆執行該運算,要用的方法是 .dot()。
從權重向量和第一行特徵的點積開始。
如我們所料,結果是 0。為了與前面的筆記保持連貫性,設點積為變數「f」。
3. 與閾值相比較
為了與前文保持連貫,將閾值「z」設為 0。若點積「f」大於 0,則預測值為 1,否則,預測值為 0。將預測值設為變數 yhat。
正如我們所料,預測值是 0。
你可能注意到了在上文代碼的注釋中,這一步被稱為「激活函數」。這是對這部分內容的更正式的描述。
從 NAND 輸出的第一行可以看到實際值是 1。由於預測值是錯的,因此需要繼續更新權重。
4. 更新權重
現在已經做出了預測,我們準備更新權重。
要像前文那樣設置學習率。為與前文保持一致,將學習率 η 的值設為 0.1。為了便於閱讀,我將對每次權重的更新進行硬編碼。
權重更新完成。
5. 重複
現在我們完成了每一個步驟,接下來就可以把它們組合在一起了。
我們尚未討論的最後一步是損失函數,我們需要將其最小化,它在本例中是誤差項平方和。
我們要用它來計算誤差,然後看模型的性能。
把它們都放在一起,就是完整的函數:
現在已經編寫了完整的感知器代碼,接著是運行代碼:
我們可以看到,第 6 次迭代時誤差趨近於 0,且在剩餘迭代中誤差一直是 0。當誤差趨近於 0 並保持為 0 時,模型就收斂了。這告訴我們模型已經正確「學習」了適當的權重。
下一部分,我們將用計算好的權重在更大的數據集上進行預測。
用可信的實現進行驗證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找到了不同的學習資源、手動完成了演算法,並用簡單的例子測試了演算法。
現在要用可信的實現和我們的模型進行比較了。我們使用的是 scikit-learn 中的感知器(http://scikit-learn.org/stable/modules/generated/sklearn.linear_model.Perceptron.html)。
我們將按照以下幾步進行比較:
導入數據
將數據分割為訓練集和測試集
訓練感知器
測試感知器
和 scikit-learn 感知器進行比較
1. 導入數據
首先導入數據。你可以在這裡(https://github.com/dataoptimal/posts/blob/master/algorithms from scratch/dataset.csv)得到數據集的副本。這是我創建的線性可分數據集,確保感知器可以起作用。為了確認,我們還將數據繪製成圖。
從圖中很容易看出來,我們可以用一條直線將數據分開。
text
在繼續之前,我先解釋一下繪圖的代碼。我用 Pandas 導入 csv,它可以自動將數據放入 DataFrame 中。為了繪製數據,我要將值從 DataFrame 中取出來,因此我用了 .values 方法。特徵在第一列和第二列,因此我在散點圖函數中用了這些特徵。第 0 列是值為 1 的虛擬特徵,這樣就能計算截距。這與上一節中的 NAND 門操作相似。最後,在散點圖函數中令 c = df["3"], alpha = 0.8 為兩個類著色。輸出是第三列數據(0 或 1),所以我告訴函數用列「3」給這兩個類著色。
※這種兩階段深度著色模型,為黑白照披上了綵衣
※業界 | 華為首次推出量子計算雲服務,HiQ量子云平台模擬效果業內領先
TAG:機器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