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收藏大鱷張宗憲的收藏江湖

收藏大鱷張宗憲的收藏江湖

怎麼收藏?

張宗憲最常說的一句話是「看得懂、買得到、捂得住、賣得掉」。

看似簡單樸素,卻是他七十多年收藏生涯的經驗之談。

張宗憲在香港太子道家裡

如何看得懂?

張宗憲自己看這麼幾點:

第一是真假;

第二是好壞;

第三是完整。

收藏是個深井,有人做了一輩子,在真假上還是會失手。

張宗憲的原則是不懂的不碰,「情願錯過,絕不買假」是他的座右銘,

「假的當真的買,隔一百年還是假的。

但是真東西一年不漲,五年不漲,十年總會漲」,

錯過還有機會,假的卻永遠是假的。

東西是真,不好不整也不要。

「真的值100萬,破的10萬都不值。」

文物都是經年累月保存下來的,能夠完整不容易。

1965年,張宗憲在香港石板街貨艙

特別是瓷器,打破的概率太高了——天災人禍、戰亂流亡姑且不說,

家裡小孩子打翻了,打掃的僕人碰倒了,一個裂紋一角缺口,這就不完整了。

雞缸杯拍出天價後,張宗憲曾接受電視台採訪發表自己的看法。

他說,有人覺得這個雞缸杯賣得貴,但我不這麼看,

因為物以稀為貴嘛!

如果有許多跟它一模一樣的杯子,賣這麼貴就是胡來,

但雞缸杯原本就少,保存四百年更不容易,能在市面上見到的更是寥寥無幾。

賣到天價,或者成了無價之寶,正是古董的價值所在。

張宗憲在永元行堅道倉庫,1960年。

看懂了好壞,還要買得到。

行內人有眼光的不少,有下手魄力的不多,誰都希望馬兒好,最好還要不吃草,但有這樣的好事?

所以張宗憲總結,天下無「漏兒」可撿,該買就買。

跟他打交道多年的拍賣行朋友說,

他買東西講規矩,堂堂正正地在現場出價,背後絕對不會去打探什麼情報,想撿個漏兒。

他信奉的是,好東西多少錢也值得。

有的新藏家想跟他學門道,他都回答沒有,到規矩的拍賣行去買就是門道。

「你告訴拍賣行,如果買到假的我要退貨的。買到真的呢,即使貴了也沒有關係。」

「1號先生」的拍場風采

好貨到手後,還要捂得住、藏得住。

在這一點上張宗憲體會更深。

藏家一般有兩種,

一種是以商養藏,靠其他產業的錢來做收藏,有的做地產,有的做金融,有的做實業,賺了錢買古董;

還有一種是以藏養藏,像張宗憲這樣,要靠賣掉收藏品的錢來買新的。

1994年嘉德首拍,張宗憲與馬未都「同框」。

張宗憲這麼多年苦心經營,靠買賣慢慢出本錢,刨掉所有的開銷賺到利潤,才能夠再多買一件。

要藏得久,既要有足夠的錢買入,又得沒有變現的財務壓力。

很多大藏家也是在有錢的時候買進來,等到年紀大了,生意不好了,事業失敗了,才不得不賣出去。

張宗憲所藏「清代乾隆鎏金掐絲琺琅鳳形花插」

「捂得住」這句話其實比一般人想像的要難得多。

張宗憲曾收藏了一件南宋官窯菱花口小瓶,

後來他在香港遭遇厄運,首飾店被打劫,損失慘重,

就不得已賣掉這件南宋官窯,只30萬港元就讓給了台灣鴻禧張氏家族;

他還有一件哥窯葵花菱口洗,也因故讓給了日本的繭山龍泉堂,

如今在他們出版的圖冊里還能看到這件藏品。

「捂得住」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行情不好的時候要等得起。

好東西不是今年買了明年就賣,買了想立即漲價是不行的。

張宗憲始終堅信,只有藏上若干年,

等到大家幾乎都忘了的時候再拿出來,價錢才會更高,

如果買賣間隔太短,這個市場也就差不多到頭了。

張宗憲所藏「明永樂青花葡萄紋大盤」

捂得住,還得「賣得掉」。

在賣古董這件事情上,張宗憲的選擇很簡單,就是委託拍賣行。

直接、方便、不用求人,比開古董店容易多了。

賣東西這也不是多大的學問,都得靠經驗你見過的我都見過,你沒見過甚至沒聽說過的我也都知道。

他七十多年的經驗是花錢都買不到的無價之寶。

張宗憲所藏「明正德纏枝花卉紋三足洗」

張宗憲從事收藏超過半個世紀,可以說見證了中國藝術品的一路漲勢,也感受到藝術市場的今昔巨變。

他總說做生意講利潤,還是古董最高:

1980年北京的一套房子5萬元,現在500萬,翻100倍;

而那時候一張齊白石的畫賣100元,現在能賣到1000萬,有什麼生意能比得上這種一本十萬利?

2011年,他在北京匡時送拍一張齊白石1945年作的《牽牛竹雞》,成交價2875萬元,而他買入時只花了17萬港元;

還有齊白石畫給嘯天將軍楊虎的《虎》,50萬港元買入,2010年在香港蘇富比以3202萬港元成交。

張宗憲所藏「宋代定窯刻蓮花盤」

張宗憲說起來很得意,不過他並不鼓勵人人都去做收藏。

收藏對專業和財富的高要求,註定它是個小圈子的事。

現在有不少電視台做關於文物鑒定的節目,張宗憲看了哈哈一笑,

說當不得真,只能作為娛樂,讓千千萬萬人都做著撿漏兒的美夢罷了。

張宗憲所藏「宋代龍泉官弦三足爐」

張宗憲的每一步,是機遇,也是選擇,客觀主觀都有很多旁人所不能及之處。

比如他古董商家庭的出身,他開始經營古董的天時,

他20世紀60年代末踏出國門輾轉歐美獲得的視野和格局,

他身處香港這樣一個藝術流通大都會的地利,以及他早早攜資進入內地獲得的資源……

張宗憲所藏鼻煙壺

從今天的視角回溯,每一步都對,但在當時,每一步都是冒險。

他對中國清三代官窯瓷器的推動,對中國近現代書畫的追捧,

在別人未下手之前就瞄準尚未被關注的領域深耕細作,每一次都是超前。

他對趨勢的精準判斷,有卓越而獨到的敏感。

業內有人感慨,論財力,張宗憲不算最有錢的;

論專業,張宗憲基本是靠自學的;

但論他達到的成就,實在是收藏界的傳奇。

現年91歲的張宗憲 鍾欣 攝

2015年1月22日,在蘇州到北京的高鐵上,

張宗憲信手寫了這樣一段話:

「凡事要多看看、多問問、多聽聽,對做人及收藏均有好處,

收藏一件精品不光靠有錢,還要有智慧、有頭腦,耐心等待,有思考、有膽識,不能衝動。

最後才拿勇氣去爭取,沒有這幾點,將永遠失去最佳機會。

我一輩子做事或做生意量力而為,從不冒險,不打沒有把握的仗,

雖沒有大的出息,可也立於不敗之地,這當然是我一貫的風格和宗旨。」

張宗憲所藏鼻煙壺

他還說,自己不是學術專家,

不過是多少年來積累了些經驗,賺了些小錢,度過平淡的生活,也就是為博一樂。

這當然是自謙之辭,但從中我們也能看到他看似勇猛的表象之下,務實謹慎的操作原則。

他用自己的經歷鼓勵別人:

「好長一段時間裡,我都不具備舉牌的資格,但這沒有難倒我。

我去認識那些對我有幫助的人,幫他們做點事情,直到自已長滿了羽毛。」

收藏的特殊性在於學問很深,不是三兩年就可以磨鍊出來的,

張宗憲的建議是要虛心請教,多聽聽別人的意見,經過多年的專業累積,眼光自然就出來了。

同時也要多看多買,在做的過程中學習,收藏沒有十年八年的經歷是做不成的。

做了多年古董生意,過眼千千萬萬,不少驚心動魄。

張宗憲說做收藏的都有佛法里說的「貪」,有時候他看到現在的行情,

回頭想想以前自己賣出去的東西,心裡也是感慨萬千,

「留幾件多好」,但再想想,留又能怎樣?

「我能活多少年,還能享受多少年?

所以對自己說,不要回頭了,還是向前看。

向前看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所有藏品都是身外之物,所有收藏都是「暫得」而已。

銀行家、瓷器大藏家胡惠春把自己的堂名起作「暫得樓」,

是用了王羲之《蘭亭集序》里的典故:「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乾隆皇帝也有個暫得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誰也想不到,縱使是皇帝的珍藏,有一天也會流落四方。

張宗憲以前藏的瓷器賣了不少,留了一點。

畫也是如此。

題材普通的賣了,好的自己留在手裡,可終歸還是要賣出去的。

「差別不過是這個人收了二十年才賣,那個人藏了三十年才賣,否則市面上的貨哪裡來的?」

世界就是流通的,張宗憲的態度一直如此——放著不賣,想買的人永遠買不到,再好的寶貝永遠藏在家裡也是沉寂的,

「我的寶貝也曾經是別人收藏的,後來賣了才能被我買到的嘛,是不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偉收藏 的精彩文章:

王剛、海岩說馬未都:他的財富積累過程很牛,絕不是撿漏那麼簡單
9歲女孩墓上刻著「開者即死」,考古人員壯膽打開,發現……

TAG:陳偉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