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又到摘禾季節,看豐收農民怎吃稻田魚,有多少你不知的辛苦與歡樂

又到摘禾季節,看豐收農民怎吃稻田魚,有多少你不知的辛苦與歡樂

摘禾,就是將成熟的稻穀一顆顆摘下來,然後再挑回家晾曬,這是貴州從江縣農民收割稻穀的一種方式。金秋十月,這個季節是農民最忙碌的時候,一家人幾乎不分男女老幼都在稻田裡忙活。

摘禾是一件技術而又細緻的農活兒,當然也是最辛苦的,在齊腰深的稻田裡一點點的向前推進,用摘禾刀一顆顆將稻穗「摘」下,要眼到手到,不能丟下一棵。而腳底下踩的是到小腿的稻田泥水,很吃力的前行,最高興是偶爾會用魚兒撞過來,不經意就會摸到一條。(書影拍攝寫作)

這小夥子姓吳,平時在從江縣城工作,農忙時也要回到農村幫父母做農活兒,他說十三歲就同父母一起下田,現在雖然有些生疏,但還都乾的來。

小吳將摸到的稻田魚用樹枝穿上,準備放到火裡面烤。這些魚是他們春季里插秧後放進稻田裡飼養的,雖然什麼都不用喂,但半年後已經非常肥大。(書影拍攝寫作)

魚由小吳的父親老吳來烤,他周圍找來一些枯樹枝點火。老人告訴我已經七十歲了,做了一輩子農活兒,現在身體還很硬朗,老人又說這裡的稻田都是不用農藥與化肥的,所以水裡的魚也特別好吃而沒有公害。

這是小吳的母親,也快七十歲了。他們是侗族,老人不會講普通話。小吳說媽媽也是做了一輩子農活兒,現在除了腰有病不能挑重擔以外,還什麼都能幹,他家有五畝地,分散在幾個山坳里,平時都是父母來種和管理。(書影拍攝寫作)

這女子是小吳的姐姐,帶著老公和兒子也回娘家幫忙,這個季節農民家裡都是一家族一家族的幹活兒,她說父母家做完了,也會到她家裡幫忙的。

稻田魚,大家都聽說過,但究竟怎麼吃呢?未必知道吧。原來他們把活魚不扒膛、不去鱗直接在火上烤熟。然後將魚皮撕下,將內臟丟掉,只要魚肉。再把魚肉用野菜、調料攪拌。(書影拍攝寫作)

魚肉拌成兩份,分別是辣口和不辣口,雖然很簡單,但他們使用的一些野菜做香料和拌料是外面看不到,完全是就近采來的,同魚肉攪拌似乎渾然天成,口感非常好,特別是魚的鮮、香、甜,絕對是不曾有過的感覺,再配上他們帶來的自己新收糯米飯,這是最天然、最健康、最值得回味的一次野餐了。

對於當地農民這就是他們的日子、他們的生活,他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田裡忙碌的,除了過年過節是沒有休息的,早上天剛亮他們就下田了,要到晚上天完全黑下來才收工,如果停下來他們會覺得無所事事。摘禾這段時間是他們最快樂,也是最辛苦的日子!(書影拍攝寫作)

吃完午飯,他們開始挑禾,要把摘下來的禾稻挑到公路上,然後用拖拉機運回家裡晾曬。完全走的是山路,這裡很多田都在峽谷溝壑中,牲畜都進不來,只能靠人工挑,非常辛苦。小吳父子要挑著走大約1.5公里才能到公裡邊。

這一擔有七、八十斤,七十歲的老父親挑起來走在窄窄的田埂與陡峭的小路上,並不怎麼吃力,這是他一生中無數次走過的路,挑過的擔啊,雖然腰桿依然挺直,但在不斷重複的歲月里他已經漸漸變老了......(書影拍攝寫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影 的精彩文章:

世界上最簡陋作戰室,打贏三大戰役,最大功勞是發出408封電報
禹州神垕品嘗「烙饃」,中原有2000年歷史,而東北管它叫卷餅

TAG:書影 |